干羅羅饃——豐收的犒勞品

關中農村的美食多種多樣,尤其是每當三夏大忙結束,豐收的喜悅就會在農家的美食中體現出來。

棍棍面、瓤皮子(涼皮)、攤煎餅、烙餄餄(兩層煎餅中間放入韭菜等的一種食品);還有那包“主饃”(餃子的俗稱)、油花捲、炸油餅、換個花樣吃“餄餎”;最美不過咱的“幹羅羅饃”!

“幹羅羅饃”就是石子饃在關中農村的叫法,做幹羅羅饃關中人特別有趣的稱之為“打幹羅羅饃”,就是在自家柴火灶的大鍋裡放入半鍋石子,靠石子來傳導熱能烤熟的一種食品。在農業機械化沒有推廣前,靠體力幹完夏收的農民們,人們消耗了大量的體力,家庭主婦就會無一例外的改善一下生活,用豐收的麥子磨的麵粉,做出來可口的美味,讓勞累的身體得以籍慰,幹羅羅饃就是當年最流行的一種美食。

幹羅羅饃——豐收的犒勞品

傳統的忙罷,遇到下雨天的時候,有著厚土馳名的關中農村石子是比較稀缺的,打幹羅羅饃的盛事就因為排隊使用石子而顯得相當的壯觀,每個村子閒置了一整年的專用石子就忙活開了,東家還正在打幹羅羅饃,西家的孩子們已經守在鍋邊,等著借用石子;這家的廚房盛飯勺碰即石子清脆的樂聲,那家幹羅羅饃即將烤熟,揭開鍋蓋,一團白騰騰的霧氣攜裹著醇香的幹羅羅饃的味道撲入所有人的鼻孔,主婦就用盛飯勺刨開覆蓋的石子、白中泛黃的幹羅羅饃榮耀現身,

取出的第一個幹羅羅饃被放入盤子,“牛牛娃,把這幹羅羅饃給你爺(婆)先端過去,回來媽給你再吃。”牛牛娃順從的給自己的爺(婆)去送第一個幹羅羅饃;“狗蛋,等一哈,姨叫你們也嚐嚐姨的手藝。”在我們關中農村一個村子如同一家人一樣的親密,等石子的鄰居孩子往往比鄰居自己的孩子品嚐得早,主婦們看著鄰居孩子貪婪的吃相,就是對自己手藝的最佳褒獎。

幹羅羅饃的做法非常的考究,麵粉是黃土深厚的關中平原的優質小麥,經過主婦的“和麵”“起面”(加入酵面發酵)“揉麵”“餳面”(放置一段時間),特別是揉麵的過程,主婦非常精準的施入“鹼面”,讓酸鹼中和的恰到好處,再添加關中農村花椒樹的嫩葉、食鹽、菜籽油、小香等佐料的五香味;或者以“糖精”替代調料的甜味;主婦們把麵糰揉得不粘手的時候,再擀成非常薄的圓片,刨開鍋裡的石子、平攤在上面,然後蓋上石子,接下來就要憑藉自己的經驗指揮自家的孩子燒鍋,火候的巧妙掌握,就是幹羅羅饃顏值的決定性因素。如果看到有黑斑的幹羅羅饃,那家的孩子肯定不會拿到門外吃的,他的母親懼怕別人笑話,這家的孩子只能在自己家吃了。

幹羅羅饃——豐收的犒勞品

精心打的幹羅羅饃,非常的酥脆可口,稍微一碰就掉渣子,入口即化,既就是缺牙的老年人也可以非常順暢的享用,由於是慢火煨烤的食品,對腸胃幫助特別有效,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我的一位小學老師,就利用假期打幹羅羅饃去城市零賣,咸陽市一位軍轉幹部就非常感謝我的老師,因為幾年的食用我老師的幹羅羅饃,居然治癒了老幹部的胃潰瘍,一時間我老師的幹羅羅饃在咸陽老幹所特別暢銷。

到了現在,商業化的工廠生產,外觀看起來非常漂亮的機制幹羅羅饃,超市隨時就可以買到,但是吃起來就覺得沒有從前家裡的柴火灶的幹羅羅饃的口感。現在農村,電氣化、燃氣灶具的普及,家庭打幹羅羅饃的場所已經被徹底顛覆。

那種看起來也不算十分規格的圓,表面坑坑窪窪壓根不均勻,酥脆得掉渣的幹羅羅饃,真的勾起無盡的回憶:噴香的椒葉味道,是任何一種調料也無法媲美的回味,柴火灶的煨烤氣息,機制是無法複製;傳統的幹羅羅饃只能是品味過的那些人印象中的默默思念了。

豐收的犒勞品之一,幹羅羅饃的味道,只能是永遠存在於美好的記憶!

郝景望 陝西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見《陝西日報》《陝西農民報》《西安晚報》《咸陽日報》《新聞知識》《農友》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陝西人民廣播電臺”,中宣部編輯出版的全國讀書徵文集《攀登書山的歡歌》《書海暢遊》;“文化陝西SQ”“壯美昭陵”“韓家文苑”等平臺,實名認證——新浪博客,頭條號,搜狐博客等新媒體。

https://mp.weixin.qq.com/s/diKYQT2Cf4tX2Ue8VAFYzg文化陝西SQ7.17採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