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電動:我們從來不把用戶當「上帝」

起小牛電動(牛電科技)及其“網紅”產品——小牛電動車,想必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就在8月22日晚,小牛電動正式發佈了兩款新品:其一是主打“輕量化”、“高性能”和“風格化”的小牛UM系列輕便智能鋰電踏板車,新車共推出5個版本,售價區間為2999元-6599元,當日起在天貓旗艦店首發;其二是小牛電動與邁凱倫車隊合作推出的限量版MPro,新車售價9999元,全球僅售299臺。

小牛電動:我們從來不把用戶當“上帝”

小牛電動:我們從來不把用戶當“上帝”

在這場於黃浦江畔“上海•1862船廠”舉行的2018秋季新品發佈會上,牛電科技CEO李彥表示,自從2015年6月推出首款車型——小牛N1以來,小牛電動截至目前已收穫了超過50萬用戶——如果從兩個月前在巴黎盧浮宮舉行2018全球新品發佈會算起,共增長了約10萬用戶,顯示出“提速”的節奏——累計總騎行里程突破13億公里,而這也意味著50萬用戶通過騎行而不是駕駛/乘坐燃油車,減少了將近30萬噸的碳排放。

小牛電動:我們從來不把用戶當“上帝”

他指出: “過去這幾款車,我們已經影響了超過50萬的‘牛油’(即用戶和鐵桿粉絲),小牛不僅僅只是一系列的兩輪出行產品,更代表了一種獨立自主、積極進取的生活理念,通過對出行方式的改變,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小牛不是為了當銷量冠軍?

小牛電動:我們從來不把用戶當“上帝”

值得一提的是,小牛的願景並不是成為“全世界銷量第一的兩輪車公司”,牛電科技設計副總裁劉傳凱在接受《汽車通訊社》等主流媒體採訪時強調,“我們希望人家說我們小牛是一個生活的品牌,是你每天可以‘共同呼吸’、能夠跟你的生活真正建立關係的品牌,這(才)是未來我們會感到驕傲的事情。我們將來會有很多規劃,這是我們一定要做的事情,在未來會在個性化方面有很多這的投入。我們團隊有足夠的能力能夠給予各位未來很多的驚喜,我們能夠達到你們的要求。”

正如牛電科技強調自己面向的是一群獨立自主、積極向上的年輕人。這樣的理念也反映在小牛電動車的產品上,新的UM車型開放了車身配件接口,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加裝配件,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穿衣搭配來改變車體配色,真正擁有一輛跟主人同性格的電動車。就這一點,UM已經戳中不少年輕人的心。

關於小牛電動車之所以能夠從“魚龍混雜”的兩輪電動車領域脫穎而出,其實無論是業內人士還是普通網友,都曾經對此進行過激烈的探討。而牛電科技聯合創始人胡依林的話頗為意味深長:“我們不把用戶當上帝,而是把用戶當人看、把用戶當朋友。”

小牛電動:我們從來不把用戶當“上帝”

眾所周知,小牛電動的核心團隊主要來自BMW、intel、微軟、華為、麥肯錫、KKR等全球頂尖公司,這些並非來自傳統兩輪車行業的人才反而形成了更有戰鬥力的團隊,胡依林也對此表示十分幸運,“(小牛電動如此有競爭力的另一個原因)是平臺化,有了平臺以後衍生出一整套系列產品,首先要保證產品的穩定性和性能,進而在每一個產品性能定位上找到非常精準的用戶人群和用戶畫像。絕對的低價格不在考慮範圍內,是因為我首先立足點是要為用戶提供足夠好的產品,而不是做一個足夠廉價的產品。因為在中國歷史上無論看摩托車行業還是踏板車行業,基本是別人腰斬的價格,然後我們全部‘死了’。只有堅守以用戶為中心,提供足夠好的產品,才能在這個行業裡做得更好。本來兩輪出行在小牛之前已經是個大紅海了,我們沒有必要去走別人一樣的路。”

小牛電動:我們從來不把用戶當“上帝”

李彥進一步分析道,小牛之所以能做到今天的成績,第一個核心要點是“產品體驗好”:“如果騎了人家覺得不好,不方便,還圈什麼粉?再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他也不會是你的粉絲。”而第二點是從消費者想購買這個產品、到試駕到購買到售後整個流程的體驗,“要讓他覺得這個事情沒有什麼好擔憂的。我們一開始創業的時候肯定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現在也不能說做得百分之百的好了,但是我們每年都在不斷進步,我們也看到我們用戶對我們包括產品、整個銷售、售後的滿意度都是很高的。”此外,李彥也透露小牛的用戶多是有獨立逐漸的、比較積極進取的人群,他們經常自發組織一些線上線下活動,而小牛電動也會進行協助與配合,“我們覺得用戶挺可愛的,但是第一還是你產品得好,體驗得好,這些東西不好很難說了。”

小牛不做“待偷的綿羊”?

小牛電動:我們從來不把用戶當“上帝”

既然說到“產品體驗”,作為高端兩輪電動車的代表,小牛電動自然要受到用戶更為“苛刻”的要求。胡依林坦言,單憑(小牛)一家公司想要提升整個產業鏈的生產製造水平是不太可能的,但他們正在推進微動開關(改變微動開關普遍水平不高的現狀)、電池防盜系統等項目的開發。《汽車通訊社》瞭解到,本次發佈會上推出的全新的小牛APP將會在下一個版本迭代中推出“電池定位鎖定”功能:當電池包被偷,可查詢電池位置並徹底鎖死電池無法使用,有望極大程度地緩解了兩輪電動車容易失竊的問題。

胡依林指出:“很早以前我們就說防盜這件事情是偽命題,任何最好的防盜都抵不過一個鋰電池的魅力,除非我上各種鈦合金的防護系統。我希望他做到的是他偷了這塊電池沒有地方賣,沒有地方銷贓,你真正把這件事情做完了,就沒有人去偷你的電池了。”

小牛電動:我們從來不把用戶當“上帝”

當然,全新小牛APP還通過小牛電動擁有的10億里程的NIU INSPIRE騎行分析,可以精確到用戶每一個細緻的騎行習慣,包括油門的轉動角度、日常路段的坡度高低等等,然後通過大數據分析,調整小牛電動的硬件狀態;同時小牛電動還將推出NIU CARE服務,將全程關注小牛電動車的行駛狀態,達到一定里程數時,會提供給用戶多項保養服務。

在電池方面,李彥強調:“我們有自己的鋰電池實驗室,在電芯選型上面非常謹慎,而且現在主要用的都是頂級的汽車級工業芯片電芯,不管是中國的還是進口的。而且我們給用戶的承諾是三年質保,三年內如果你的電池電量低於60%(詳細請見《小牛電動零部件三包標準》),我們都給你換電池。”

小牛電動:我們從來不把用戶當“上帝”

當然了,小牛電動不僅要面臨市場上的競爭,還要面臨政策上的壓力。在國內,兩輪電動車的管理權限被下放到地方政府,導致各個省份、各個城市的管理辦法大相徑庭,而在新國標出臺、行將普及之際,李彥強調小牛十分歡迎新國標的推出,“我們實際上希望各個城市能進行規範的管理,這種規範的管理反而會把這個行業做的越來越大。”他表示新發布的小牛UM是完全符合新國標的,而其他產品也都在往新國標靠攏,“目前來看我們還是滿懷信心的,因為核心的一點——質監方面,一大限制是在整車重量不能超過55公斤;實際上作為鋰電車的小牛電動就能做到這一點,相對來講鉛酸的(產品)就比較困難,我們也是推動鋰電的滲透率或者是鋰電的佔有率非常好的事情。”

小牛不跟風 但玩起來很“瘋”

小牛電動:我們從來不把用戶當“上帝”

有趣的是,在近年來“互聯網造車”熱潮的推動下,也有不少人在詢問牛電科技為何不加入造四輪電動車的行列?“(今年確實很多人在問‘你為什麼不造(汽)車’?)去年的問題是你怎麼不造共享電動車?怎麼不做O2O?然後有人說你都叫Token了,怎麼不做電動車區塊鏈?”胡依林直言——創業還是要專注,“我們在(兩輪電動車)這個行業裡面可能做出了一些成績,但是離我們目標——做一個真正的出行的lifestyle還很遠呢。我們在過去這些年聚焦在城市個人出行、城市出行需求上,從內心認為電動汽車這事解決不了堵車(問題)。真的,你弄一百萬臺電動車在路上還是會堵。當年之所以做小牛這件事情,因為我家住在華山路,我的公司在常德路,(早上)我打不著車、公交車擠不上去、地鐵我得倒三條線……做(小牛電動車)這件事情初衷是解決城市擁堵問題,讓出行更方便更輕鬆。”

小牛電動:我們從來不把用戶當“上帝”

實際上,在共享出行領域,小牛也已經開始悄然佈局。小牛電動在與歐洲各國合作伙伴開始品牌體驗店的同時,也在與當地的共享出行平臺(例如SharingOS與INDIGO集團)合作,推出多種車輛共享的一體化出行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小牛電動的不少旗艦店都位於歐洲重要城市的黃金地帶,如位於梵高博物館附近的荷蘭旗艦店,在凱旋門附近的巴黎旗艦店等等。

小牛電動:我們從來不把用戶當“上帝”

李彥告訴《汽車通訊社》:“共享出行不僅僅是出行,還講究騎這個東西還得有點調性,有點範兒,因為歐洲人本身挺講究這個事的,我們看每個歐洲人穿的都是很講究的,所以很多歐洲人一看到我們車,就覺得這個如果是共享出行我就願意騎。這是很好的事情,所以我們短期內並沒有在那邊進行(自主)運營,因為運營相對來講比較困難,因為你在當地得有本土運營公司才能做這件事情,目前來講,我們還是先想把產品做好。”

寫在最後

儘管小牛電動並不涉足整車製造,但卻是共享出行領域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而其重視提升產品力、重視產品的全生命週期體驗、堅持“做自己”的務實風格,卻是值得風口浪尖上的“造車新勢力”們所借鑑或加以學習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