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韻十大名曲典故之一——高山流水

中華古韻一向有十大名曲之說。這十大古代名曲分別為《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和《陽春白雪》。據專家考證,這些古代名曲的原始樂譜大都失傳,今天流傳的不少譜本都是後人偽託之作。這些樂曲被歷代樂師冠以十大古曲名,以歷史典故為旁襯,從而借古人之舊事以壯聲勢。

中華古韻十大名曲典故之一——高山流水

早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春秋戰國時代,鄭國人列禦寇在《列子·湯問》中記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中華古韻十大名曲典故之一——高山流水

戰國時期,楚國人伯牙很喜歡彈琴,並拜了一個叫連城的人做老師。伯牙天資聰穎,但很難捕捉到音樂的神韻。 一天,他的老師對他說:“我帶你去拜訪一位大師吧,他會點化你的。”伯牙跟著老師乘船出發,到了東海蓬萊山,老師讓他休息,自己尋找大師去了。

中華古韻十大名曲典故之一——高山流水

見老師去了很久還不回來,伯牙就走上山去。繞過一個山頭,他發現一幅奇景正掛在眼前:雲中飛瀑,霧中清泉,不知道哪裡是霧,哪裡是水,水花濺在岩石上,恰如珍珠;水聲迴盪,就像沒有琴絃的音樂。伯牙不禁被眼前的這一幕感動了,就坐下來彈琴。這時,老師出現在他身後:“哈哈,大師被你找到了啊!”原來,老師所說的大師就是大自然。

中華古韻十大名曲典故之一——高山流水

相傳,伯牙在這裡創作了《水仙操》和《高山流水》兩首著名的曲子。隨著時間的推移,伯牙的琴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很少有人能懂得他彈奏的曲子。

中華古韻十大名曲典故之一——高山流水

一次,他奉命出使,途中遇到了大風,不得已在漢江口停留。伯牙無事,就彈起琴來。彈完之後,草叢中忽然傳出一個興奮的聲音:“妙啊妙啊!”伯牙一看,原來是個樵夫,就問:“你也懂得琴藝嗎?”結果樵夫說得頭頭是道。 伯牙聽他也懂音樂,就繼續彈起琴來,彈到雄壯高亢的時候,樵夫就說:“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彈得舒暢流利的時候,樵夫就說:“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這位樵夫就是鍾子期。伯牙很高興,就和鍾子期結拜為兄弟,並約定每年的中秋在這裡相會彈琴。

中華古韻十大名曲典故之一——高山流水

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到了這裡,才發現鍾子期已經去世了。伯牙在鍾子期的墳前彈了一曲《高山流水》之後,破琴絕弦,仰天長嘆:“知音都不在了,我為誰彈琴呢?” 為紀念他們,後人就把高山流水比作知音或知己,也比喻樂曲高妙。

中華古韻十大名曲典故之一——高山流水

《列子》中並無伯牙因鍾子期離世而從此不再鼓琴的內容。 大約成書於公元前三世紀的《呂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做了類似的記載:“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呂氏春秋》的記述與《列子》的記述大致相當,但交代了結局:鍾子期死後,伯牙“終身不復鼓琴”。

中華古韻十大名曲典故之一——高山流水

《列子》和《呂氏春秋》之後,西漢的《韓詩外傳》、《淮南子》、《說苑》,東漢的《風俗通義》、《琴操》、《樂府解題》等眾多古籍紛紛援引,有關伯牙的描述在內容上更為豐富。例如東漢蔡邕的《琴操》中還記載了伯牙向音樂家成連拜師學習古琴“移情”之法的逸事。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開卷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在這篇小說中伯牙成了樂官俞伯牙,鍾子期卻成了漢陽的樵夫,上古的一小段百來字的典故此時完全變成了人物、地點、情節樣樣俱全的話本小說。

中華古韻十大名曲典故之一——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鍾子期這一段千古佳話,之所以能在兩千多年裡廣為流傳,蓋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文化精神在這段佳話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明代朱權成的《神奇秘譜》對此做了精當的詮釋:“《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流水》蘊涵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誠可謂中國古樂主題表現的最高境界。

中華古韻十大名曲典故之一——高山流水

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並沒有流傳於世,後人無從領略伯牙所彈之曲的絕妙之處。所以,後人雖不斷傳頌《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嚮往之”,對音樂並無切身體會。 這個佳話之所以以流傳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與鍾子期之間那種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當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斷絃絕音。岳飛在《小重山》一詞中“知音少,絃斷有誰聽”,正是伯牙當時心境的準確反映。伯牙的絕琴明志,一者做為對亡友的紀念,再者為自己的絕學在當世再也無人能洞悉領會而表現出深深的苦悶和無奈。想那伯牙也必是恃才傲物、卓爾不群之人,他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難以領會其樂曲的精妙。所以伯牙才會感到孤獨,才會發出知音難覓的感慨。

中華古韻十大名曲典故之一——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之所以能被春秋戰國的諸子典籍多次記錄轉載,是與當時“士文化”的背景分不開的。先秦時代百家爭鳴,人才鼎盛。很多士人國家觀念淡薄,並不忠於所在的諸侯國。這些恃才之士在各國間流動頻繁,他們莫不企盼明主知遇。他們希望能遇見象知音一般理解自己的諸侯王公,從而一展胸中所學。這幾乎是幾千年來所有讀書人的夢想。然而能達到此目標的畢竟是少數。更多的人一生懷才不遇而汲汲無名,有的或隱身市肆,有的則終老山林。由此可見,《高山流水》在先秦時代就廣為流傳,是因為這個故事背後的寓意是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所以俞伯牙和鍾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千百年來引起無數人的共鳴當在情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