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之蘭亭」國寶級文物《富春山居圖》之前世今生

2011年6月1日上午10時,被譽為"畫中之蘭亭"的國寶級文物《富春山居圖》特展開幕式在臺北故宮晶華三樓宴會廳舉行, 分隔360年之後,浙江省博物館館藏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與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終於重相逢。

“畫中之蘭亭”國寶級文物《富春山居圖》之前世今生

《富春山居圖》高33釐米,橫636.9釐米,是一幅描繪浙江西部一帶景色的長卷。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佈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溼並用,極富於變化。富春山居圖所畫內容約80%在桐廬境內富春江的景色,20%為富陽的景色。

“畫中之蘭亭”國寶級文物《富春山居圖》之前世今生

在這一長卷中,峰巒坡石綿延起伏,其間分佈有村落、亭臺、漁舟、小橋等。瀑布高懸,溪流潺潺,山路曲折反覆,江水浩渺,蒼山幽遠。曾有人說,面對《富春山居圖》,就好像是坐在小船上,迎著富春江逆流而上,在移動中觀山望水,令人目不暇接。

“畫中之蘭亭”國寶級文物《富春山居圖》之前世今生

黃公望是“元四家”(其餘三人為趙孟頫、吳鎮、王蒙)之一。他原本姓陸,名堅,因為父母早逝,就過繼給一個姓黃的老人當義子。當時,黃老者已經九十多歲了,忽然得到一個兒子,喜出望外,給他起名為黃公望,字子久,諧音“黃公望子久矣”,意思是我盼望這個孩子很久了啊。

“畫中之蘭亭”國寶級文物《富春山居圖》之前世今生

黃公望天生聰慧,成年後做過地方上徵稅的小官。後來,他被當時的權貴誣陷,鋃鐺入獄。出獄之後,黃公望無意仕途,改號“大痴”,放浪江湖。和很多從小就開始繪畫,二三十歲就名揚四海的畫家不同,黃公望算得上是大器晚成。直到50歲,才取得卓越的成就。黃公望的代表作有《九峰雪霽圖》《江山覽勝圖》《快雪時晴圖》《富春山居圖》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富春山居圖》。

“畫中之蘭亭”國寶級文物《富春山居圖》之前世今生

這幅畫是黃公望晚年的作品。據說,他從79歲開始創作這幅畫,用了四年時間才全部完成。為了創造出優美、縹緲的藝術境界,黃公望專門在富春江邊的山坡上蓋了一間小房子,取名為“小洞天”,在裡面居住了很多年,日日流連於富春江的美好風光中。

“畫中之蘭亭”國寶級文物《富春山居圖》之前世今生

當時,黃公望已經年邁,但為了作畫,每日都會出去寫生,一看到好的場景,腦中一有悠遠的聯想,就趕緊拿筆畫下來。因此,有人說黃公望的山水畫“沉鬱變化,幾與造化爭神奇”。與黃公望同時代的畫家倪瓚非常喜歡這幅畫,曾經說,這幅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就像王羲之的《蘭亭序》在書法史上的地位一樣,“聖而神矣”。由此可以想見這幅繪畫的藝術成就之高。

“畫中之蘭亭”國寶級文物《富春山居圖》之前世今生

黃公望死後,這幅畫輾轉多地。明朝末年,吳洪裕以高價購得,並在臨死前叮囑將它燒了給自己陪葬。當這件偉大的藝術品被扔進火堆時,他的侄子吳靜庵趕忙將它從火堆中搶了出來。不過,因為烈焰,這幅畫已經被燒成兩段。其中,比較大的一段(《富春山居圖》)在乾隆年間流入皇宮,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而比較小的一段(《剩山圖》)則流落民間,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畫中之蘭亭”國寶級文物《富春山居圖》之前世今生

山水畫不是簡單的描摹自然的風光,而是畫家的精神的訴求與流露,是畫家人生態度的表達,是畫家人生追求的體現。《富春山居圖》畫的是一個漫長的江水。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覺,到後面一段,出現了秋天的景,樹葉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華落盡的感覺。

“畫中之蘭亭”國寶級文物《富春山居圖》之前世今生

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張畫,是一個哲學,是一個生命態度,是作者把積壓了九十年的亡國痛轉換成豁達,是作者內心擺脫異族統治的痛苦,還原到山水裡的一種表現手法。

“畫中之蘭亭”國寶級文物《富春山居圖》之前世今生

《富春山居圖》可謂上承王維、董源、"二米"與趙孟頫的藝術探索,下開王蒙、倪瓚、陳淳、徐渭、董其昌、王原祁、八大、石濤……直至黃賓虹、餘承堯的筆墨道路,承先啟後。《富春山居圖》對後世特別是浙派畫家傳統的影響深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