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華人爲主的新加坡爲何親近美國?


新加坡親近美國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說到底是一種小國的生存智慧,反而和新加坡是不是華人沒有任何關係,看問題千萬不要帶著情緒來看,別聽到“華人”兩個字就不淡定了,感覺人家就必須凡事就向著我們,否則就是背叛,觀念太狹隘了。

其實可以這樣理解,這些“華人”是新加坡國籍,人家是新加坡人,只是血統上來源於我們國家,而新加坡是一個獨立國家,新加坡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方式在這個世界上立足,所以說新加坡華人≠中國人,而是一群外國人,想一想你和一群外國人較勁是不是很可笑,我們古語有“入華則華,如夷則夷” ,所以要放寬心,才能正確看待這個世界。

其實新加坡親近美國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因為只有美國才能保障新加坡的國家安全。新加坡本是英國海峽殖民地一部分,二戰後跟隨者馬來西亞聯邦獨立,成為馬來西亞聯邦中的一個邦,但由於馬來人和華人的族群矛盾,為了爭奪主導權的馬來人直接把新加坡踢出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新加坡是被迫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

其實新加坡是不願意脫離馬來西亞聯邦的,依託著馬來西亞,至少新加坡的外部環境是安全的。而新加坡當時只是一個面積不足700平方公里、人口180萬人的微型國家,位置還那麼重要,地處世界級的黃金水道馬六甲海峽核心位置,不可能不引起周邊大國的覬覦,特別是海峽對面的印尼,對其是垂涎三尺,所以新加坡外部環境十分兇險。

不過新加坡有一個非常厲害的領導人,他就是李光耀,李光耀不僅發展新加坡經濟很有一手,幾十年就把新加坡發展成為亞洲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在國際上也是從橫捭闔,根據新加坡實際條件,請來一個保護神級的大保鏢——美國。邀請美國來新加坡駐軍,在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就有美國駐紮的艦隊,這支美國部隊就是保障新加坡國家安全的,其他國家就不敢對新加坡怎麼樣,新加坡更是可以安心發展。

所以新加坡在政治上自然倒向美國,親近美國,與美國有類同盟關係,充當美國在東南亞的代言人,隨著新加坡經濟地位提升,美國也越來越重視新加坡,不然今年6月份“金特會”也不會在新加坡舉辦。其實美國人也是樂見其成,在新加坡駐軍,軍事威懾範圍直接覆蓋整個東南亞,所以新加坡和美國是各求所需,互利共贏。

以上就是“大正”對於該問題的看法,歡迎評論交流加關注!謝謝!


大正看世界


今年6月,舉世矚目的“特金會”在新加坡舉行。這次美朝領導人會晤能取得圓滿成功,新加坡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為此還花費了約7800萬元人民幣的鉅款。其實,對於新加坡而言,出錢出力一點都不覺得虧,說明美國重視新加坡的地位,仍然“得寵”。我們也可以看出新加坡與美國的關係不一般,如果換另外兩個國家會晤,新加坡是否那麼用心就要打個問號了。

1、走投無路,新加坡投入美國懷抱

新加坡樂於替美國辦事,並非沒有道理,因為新加坡能取得如今的經濟成就離不開美國的鼎力支持。作為曾經的“亞洲四小龍之一”,現在的新加坡不僅是亞洲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而且還是繼紐約、倫敦和香港之後的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過,建國之初的新加坡,可謂一窮二白,國土狹小,資源匱乏。

另外,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十分尷尬,完全被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包圍,完全失去經濟擴張的可能。對於新加坡而言,想要實現經濟發展,必須尋找大國的幫助,於是新加坡選中了當時的超級強國——美國。

2、新加坡“獻媚”?美國開始瘋狂投資模式

新加坡建國兩年後(1967年),當時的國父李光耀首度訪問美國,至此拉開了新美兩國關係的新篇章,兩國開始進入“蜜月期”。美國開始對新加坡進行投資,

惠普、通用電氣等美國大公司紛紛過去投資設廠。資料顯示,1997年,新加坡有近200家美國製造公司。隨著經濟合作的不斷加強,新加坡與美國於2003年建立雙邊自由貿易關係,促使雙邊貿易額增長50%。

既成為美國在東南亞的最大貿易伙伴後,新加坡還成了美國在東南亞的最大投資受益國。2016年,美國對新加坡的投資達到2280億美元,短短三年的時間投資額增加了740億美元。最新數據統計,總部設在新加坡的美國公司足足翻了19倍,超過3700家。換個角度看,新加坡的經濟已經陷入了十分依賴美國的地步,新加坡還能不重視美國?

3、下一個“日本”?新加坡或東南亞戰略核心

當然,東南亞那麼多國家,為何美國偏偏相中新加坡,這與它重要的地理位置有關。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扼守馬六甲海峽最南端出口。自英國殖民時期開始,新加坡一直是重要的東南亞轉口港,還是當時的大英帝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據點。

對於美國而言,新加坡的戰略位置同樣不可小覷。1990,新加坡開始向美國提供海空軍基地,為美國在東南亞提供軍事部署。隨後,新加坡還成為美國海軍提供後勤補給的基地,雙方的軍事合作不斷加強。可以說,美國在新加坡的存在,為其長久發展提供“保駕護航”的作用。

不難發現,新加坡與美國是完全的互惠互利關係,新加坡想要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離不開美國,親近美國也就在情理之中。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新加坡一直強調新美關係不是盟友關係,但大家心裡自明,實際上兩國的關係勝過盟友。


金十數據


這個問題會有爭議,值班小編在此提供一個視角,如有其他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探討:


沒人規定華人就一定要親近中國。新加坡堅持走親近西方的外交路線,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現實的國家利益因素。歷史上新加坡由於扼守著馬六甲海峽的南口,是分開印度洋與太平洋的要隘,戰略位置異常重要,英國出於保衛自身在印度的利益、經營遠東地區的需求,對新加坡作為亞洲最重要的海防要塞與海上貿易的中轉口岸,進行了重點建設,同時積極扶持新加坡本地華人成為大英帝國統治階層的外圍。說白了,作為大英帝國全球戰略上的重要一環,新加坡除了“外表看起來是華人”,裡子實際上是已經完全西方化了的統治階層,這些人採用西方傳統的思維模式思考和外交,親近西方國家是自然而然的。

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來說,新加坡秉持了李光耀的引入域外大國來達成戰略均勢、保衛自身安全的地緣政治設想。作為大英帝國培養出來的華人統治精英,李光耀明確地意識到,新加坡的戰略位置太重要,而戰略縱深又太淺,單純依託自身的力量絕對無法有效防衛;而單純依託外部力量,又容易被當成主要大國討價還價的籌碼隨意出賣。因此李光耀總理在軍事建設上堅持“毒蝦”原則,保證一個大國無法一口將自己吞掉,保證一箇中等國家如果意圖把自己吞掉就會導致同歸於盡的後果;而在對外關係上又堅持以獨立自主的軍事力量為後盾,同西方站在一起,通過盡力維持西方國家所看重的海上貿易通道的安全性而保證西方國家不至於同自己隨時翻臉或把自己隨意出賣。這種情況下,新加坡同周邊距離較近的國家關係始終不溫不火,卻和西方主要國家尤其是美國保持步調基本一致,這就不奇怪了。

當然,《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裡也提到過21世紀的中國可能會藉助傳統中華文明天下體系的舊秩序舊格局,重新建立亞洲範圍內的中國文明圈,實質上確立起自身的政治經濟軍事勢力範圍。對於我們來說,雖然亨廷頓的設想頗多詬病,但是也不失為一個可能的路徑與實現的機會。具體的操作就讓我們這一代人來做了。


軍武次位面


新加坡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島國,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面積719.2平方公里,人口560萬,政治制度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華人佔到新加坡總人口的75%,儘管如此新加坡卻是一個十足的親美國家。同時新加坡國內的排華情緒比較嚴重(民國時候的新加坡還是比較親中),新加坡鼓勵美國到南海搞所謂的“自由航行”,寄希望於美國能夠維護地區的軍事力量平衡。這些行為都表明新加坡和美國走得很近,那麼為什麼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如此親美呢?
(新加坡中央商務區)


我們中國人常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雖然李姓先生並不完全贊同這句話,但是無法否認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確實更多的還是由共同的利益所決定。只是現代世界的國家利益已經不僅僅限於曾經的經濟和土地利益,一個國家的價值觀和政治體制在當今世界的國家利益當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分量,大多數國家都會將維護自己的政治體制穩定作為自身的根本利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當今世界價值觀相近的國家更容易走得很近。

新加坡和美國走得近,最根本的原因當然是出於新加坡的國家利益。新加坡是一個小國,經濟以金融和轉口貿易為主,新加坡的這種經濟結構很容易受到外部經濟波動的影響。而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又擁有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所以跟美國建立良好的經濟聯繫有利於新加坡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在政治上,新加坡作為一個議會制共和制國家,新加坡國內的政治經歷了從威權政治到民主政治的緩慢轉變,如今新加坡人無論是從文化上還是價值觀上都更加偏向於西方。在這樣的情況下,新加坡人當然希望通過和美國建立穩固的政治關係來維持國內政治體制的相對穩定。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和奧巴馬)

另外重要的一點是,新加坡作為一個彈丸島國,國土面積狹小,人口只有560萬。這就導致新加坡國內無法建立強大的國防軍隊,更無法為軍隊提足夠的軍事基地,新加坡國內毫無戰略縱深,一旦遭遇外國入侵就將面臨亡國滅種的風險。這種強烈的不安全感導致新加坡希望能夠獲得大國的軍事保護,通過和美國建立穩固的軍事聯繫甚至同盟關係可以為新加坡帶來安全感。而美國正好又希望能夠保持自身對於東南亞的影響力,所以雙方一拍即合,很容易地就走到了一起。


(新加坡擁有一支7萬人的軍隊,圖為新加坡國防體制)

馬六甲海峽對於新加坡國內的轉口貿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新加坡自己沒有足夠的實力控制馬六甲海峽,那麼新加坡就會寄希望於讓美國在國內駐軍以維持馬六甲海峽各方的力量平衡。

人種和民族並不能決定國家之間關係的親近或者疏遠,決定國家之間關係的最終還是他們的共同利益。在新加坡看來,美國是一條友善的大魚,美國的存在可以防止其它大魚到東南亞地區鬧事。在這樣的觀念之下,新加坡這條小蝦米就總是寄希望於美國這條大雨提供的安全感,華人雖然佔到新加坡總人口的75%,但是新加坡卻始終和美國走的很近。


李姓先生


新加坡為何親美不親華?

親美是政治、經濟、軍事上的選擇

先說親美,作為英國在亞太的殖民地或前殖民地倒向美國的已有先例,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二戰中,英國本土受到德國的攻擊,亞洲在新馬又遭到日本攻擊,軍艦被擊沉,軍隊投降。並且,英國在二戰中執行的也是歐洲優先的政策,根本無力東顧。在這種背景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倒向美國。

二戰結束後,老牌的大英帝國進入持續的收縮狀態,先是印巴獨立,接著是新馬獨立,再接著失去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所以在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初,英國也結束了在新馬的軍事存在。此時,新加坡與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一樣,依靠美國了。

親美不僅是政治上的站隊,也是經濟上的選擇。對於戰後東亞的日本、韓國、新加坡來說,美國既是投資商,也是巨大的市場,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考慮,親美也是現實的。

哪麼新加坡為何不親華?

這是上世紀50、60年代的去中國化運動使然,而這一運動的實際執行者就是李光耀,其後臺就是英國政府。

李光耀其人應該說是極其聰明的,說實在話新加坡太小,如果讓他治理一個大國,估計也沒有問題,但此公骨子裡卻是極其反華的,所以李光耀仙逝之時,某些媒體又說此公是天朝的老朋友,答主心裡暗暗一笑,有嗎?請看李光耀的去中國化步驟。

清洗左翼林清祥

上世紀60年代初,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所在的人民行動黨本來是和左翼合作組成的政黨。當時在新加坡的華裔中,李光耀代表了在英國教育制度下成長起來的中產階級和職業階層,屬於右翼; 林清祥則代表工人和下層民眾,政治綱領中有強烈的社會主義色彩,代表了左翼。李光耀得以其得以上臺執政,也離不開接地氣的左翼的決定性的幫助。後來,黨內左右之爭日益激烈因此以林清祥為首的13人退出人民行動黨,組成社會主義陣線,成為左翼反對黨,這使得人民行動黨在立法議會的議員數一度在總人數的半數左右徘徊,政權極度不穩。

李光耀與林清祥(中)

1963年2月,英國殖民當局和新馬兩地的政府聯合發起名為“冷藏行動”的大逮捕,把100多名社會主義陣線的主要領導人和骨幹投入監獄。拘禁多年後,於1969年辭去所兼社陣秘書長職,宣佈退出政壇,獲釋後赴英國深造,10年後回返新加坡,1996年2月5日因心臟病逝世,終年62歲。

清洗華人領袖陳六使,吞併華文大學——南洋大學

陳六使(1897-1972年),著名南洋企業家、慈善家。1950年,出任中華總商會會長及福建會館主席。在中華總商會會長任內,為華人爭取公民權利益和列華文為官方語文。他經常資助教育事業,包括新加坡的僑校、馬來亞大學、國內的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

陳六使

陳六使一生最突出的貢獻是倡議和創辦了南洋大學,1953年,他效法陳嘉庚先生辦學義舉,創辦中國以外地區(海外)第一所華文大學──南洋大學,並聘請林語堂為第一任校長,以此受到僑界的尊敬。南洋大學自1956年開課至1980年,與新加坡大學合併為止以作育英才25年,培養了一萬兩千多名畢業生。但因陳六使親華的立場為新加坡政府所不容,更被李光耀視為眼中釘。

1963年9月16日新馬脫離英國殖民統治,9月21日李光耀帶領人民行動黨贏得大選,第二天,新政府就宣佈吊銷南洋大學理事會主席陳六使的公民權。他一手創辦的南洋大學因不符李光耀政府英文至上、排斥華文教育的政策,亦不斷受到官方的打壓,終於在1980年被強行併入新加坡國立大學。這海外唯一一所華文大學就此不復存在,退出歷史舞臺,令人扼腕嘆息。

大陸改革開放以後,李光耀又從經濟利益出發,與大陸接近,但是,他心中對大陸的敵視是始終存在在。


元和拾一年






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特殊的歷史背景和種種的社會因素,促使新加坡華人的語言應用狀況變得極為複雜。早期的新加坡華人較常接觸漢語方言和馬來語。國家獨立後,政府積極推行雙語政策,致使新生代華人多數都能掌握中英雙語。由於不同語言長期的接觸,新加坡英語和華語都產生了變異的情況,甚至形成多語交融的摻雜式語言。我們從歷時和共時的角度去分析新加坡華人語言應用的實際狀況,可以瞭解語言在接觸之後所引發的問題,並掌握多語現象形成與發展的脈絡,從而為語言政策的規劃和多語學習的研究提供寶貴的借鑑。 本論文擬從社會語言學理論的角度來研究新加坡華社的多語現象與語言接觸的課題。新加坡華人的語用狀況和外在的社會因素是密不可分的。通過田野調查的方式,我們能夠在科學的基礎上以實際的數據來總結成果,從而勾勒出一幅完整而清晰的多語應用圖景。 本論文共分八章,茲將各章的重點擇要列出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並介紹一些重要的術語,包括雙重語言(Bilingualism)和多重語言(Multilingualism)、雙層語言(Diglossia)和多層語言(Polyglossia)、華語和母語的概念。 第二章論述多語現象在新加坡形成與發展的軌跡。本章著重分析開埠以來至獨立之前新加坡華人移民歷史與華人社會的結構,從而解釋多語現象的形成與移民浪潮有直接關係。在新加坡華社成型的初期,中國華南一帶的移民以幫群的形式落戶新加坡,這使得中國南方方言如閩南語、廣東話和潮州話等在新加坡的語言環境裡紮下根基。另外,還有從馬六甲南來的峇峇華人,他們在新加坡形成一個特殊的語言集團,也促成了閩南語和馬來語的融合。下來,文章著重探討建國以後影響新加坡華人語言應用狀況的關鍵因素,其中包括政府積極推展的雙語政策、講華語運動和新移民政策。 第三章利用現代語言學理論,對新加坡英語和華語在音韻、語彙和語法方面進行比較,從而瞭解多語環境和語言接觸如何促成標準英語和華語產生區域變異的特徵。新加坡英語相較於新加坡華語,在詞彙和語法方面呈現出更大程度的變異特徵,應被視為是一種典型的摻雜式語言。 第四章通過問卷調查所得的數據,分析新加坡華人在多語環境之下語言應用的狀況和語言態度,並與過去的問卷調查成果進行比較。調查結果顯示,有越來越多的新加坡華人利用中英兩種語言進行溝通。漢語方言的使用率則進一步萎縮,逐漸退居至家庭域。另一種“雙言制”正在新加坡華社中形成:在正式場合裡,人們廣泛地使用英語;而在非正式場合裡,華語的使用率卻是最高的。在語言態度方面,不同的年齡層出現明顯的差距。新生代華人多數對中英兩種語言持有同等的態度,他們已摒棄老一輩華人所抱持的“母語情結”。新加坡華人也逐漸接受和使用摻雜式語言,並認為這是當地的一種語言特色。至於是否需要學習第三種語言,受試者的看法並不一致。 第五章探討新加坡華人會話中語碼轉換和語碼夾雜的模式。我們利用原始錄音所得的語料進行兩個典型的個案研究,對象包括一組華族年輕人,以及三代同堂的一家人。研究結果發現新加坡華人在日常會話中,語碼轉換和語碼夾雜的現象非常普遍。錄音分析的所得也進一步驗證了問卷調查的部分結果。 第六章針對新加坡華社中的書面語料進行分析。我們選擇了一份近期出版的中文免費報《我報》作為研究材料,藉由語域理論模式說明這種新式媒體語言形成的主要因素,從而揭示中英雙語為主導的語用模式很有可能成為未來新加坡中文傳媒的主流。 第七章探討中國文化的傳播對新加坡華社的語言應用狀況所帶來的衝擊。中國新移民持續湧入新加坡,加上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所發揮的重大影響力,已使得中國文化成為塑造新加坡華社語言環境的關鍵因素。中國文化的有力滲透,正開始將新加坡的華人社會劃分成兩個特色迥異的言語社區。 最後,在第八章的結語裡,本論文對前述的章節內容進行統整與歸納,並探討新加坡華人社會語言發展的勢態,以及未來將面臨的種種挑戰,最後預示一個穩定的雙語社會將長期存在的可能。

馬姓姐


1.新加坡確實是以華人為主體,但二戰後是從屬於馬來西亞的。

2.馬來西亞一看難以管理,就允許新加坡於1965年獨立。國父是李光耀,兒子李顯龍接班,在中國有很多投資,民間的文化和經濟往來有很多,為何新加坡還時常跟中國叫板呢?

3.新加坡立國之初,就被馬來西亞扼守著戰略要地和淡水資源,自立性很差。建國後不久,澳大利亞就與新加坡談判,就獲得了華人聚居的聖誕島。由此可見新加坡國小力弱,需要抱大腿,而美國成了首選。

4.新加坡的武器和軍事防務基本都是美國參與的,政治和外交上不得不依仗美國。而目前母國的軍事影響力顯然難以到達新加坡,只能是這樣的態勢了。

5.現代國際關係的基本原則是地緣政治,新加坡作為一個孤島國家,理性才是制定外交政策的依靠,而不是簡單的民族情感。


啥都不知道


新加坡雖然不是美國的正式盟友(同盟條約意義上的),但是兩國的戰略合作關係超過美國與其正式盟友(如泰國)的程度。

新加坡“親美”的主要原因是,小國的安全脆弱性。新加坡自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而獨立建國,一直就面臨著很高的生存擔憂。作為小島國,新加坡缺少基本的生存條件,淡水供應需要依賴馬來西亞。同時,作為華人為主的島國,地理上夾在了兩個穆斯林國家之間。不論是印度尼西亞,還是馬來西亞內部的民族、種族、宗教矛盾,都可能嚴重外溢並新加坡的內部穩定。

因此,新加坡建國之初奉行的策略就是安全上“追隨強者”。最初,新加坡挽留大英帝國,邀請印度來“接管”,但是沒能如願。隨著美國進行越南戰爭的需要,加強了在東南亞的存在。而新加坡也擔心東南亞共產主義革命的擴張,雙方在“反共”的利益上達到了一致,新加坡向美國提供軍事後勤保障和維護的幫助。基於這種安全和防務利益上的契合與合作,一直延續至今。

冷戰結束之初,菲律賓停止續約租借蘇比克海軍基地和克拉克空軍基地給美軍,印尼和馬來西亞也反對美國在東南亞存在軍事基地,但是新加坡很快就伸手向美軍提供樟宜基地。2005年新美簽署了《防務與安全合作的戰略框架協議》,2015年簽署《提升防務合作協議》。

新加坡“追隨”美國的主要原因是,不論是李光耀,還是李顯龍當總理,都認為需要一個強大的美國的存在,東亞地區才能享有和平、安全和穩定。作為小國,新加坡對外部環境的穩定有高度的依賴。另外,美國在全球經濟上奉行自由開放的政策和原則,事實上給新加坡的經濟奇蹟和發展提供了基本的環境。另外,新加坡一方面作為美國的“準盟友”,另一方面同各個大國交好,從而提升了自己的地區影響力,也使得新加坡在地區中常常能夠“小馬拉大車”。


林民旺


世界就要大國互相牽制,以達到平衡世界格局。中,美,俄,歐盟是世界四大集團,其中尤以中美兩國實力最強大。中美兩國對推動世界和平,維護世界新秩序作出重大貢獻。新加坡是一個主權國家,是聯合國的成員單位,與中國,美國等是地位平等的獨立國家。新加坡依偎美國主要是考慮自身安全。由於新加坡國民華族佔了多數,致使中國不少不懂國際法,《國籍法》的憤青誤以為華裔新加坡人也是中國人,必須效忠祖宗國中國,這完全是無知的一廂情願。中國與新加坡關係,猶如德國與美國,西班牙與智利,葡萄牙與巴西的關係如出一轍,我從未見過德國人罵德裔美國人是德奸,也未聽聞過西班牙人大罵西裔智利人是西奸。


小島怡情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新加坡的歷史,新加坡是一個很特殊的國家,原先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後來,當地華人的力量越來越大,在現在新加坡地方選舉中,華人獲得了絕對多數選票成為了當地領袖,當時的新加坡想要加入馬來西亞,但馬來西亞並不接受新加坡,就這樣新加坡開始了自己的發展之路,由於地理位置優越,新加坡經濟得到了高速發,當時的新加坡總統李光耀,搞了去中國化,完全西式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商人出身的李光耀深深的明白自己的位置,新加坡地理位置特殊,沒有豐富物產,國土面積較小,一旦發生戰爭,新加坡被包圍的話,那麼他將沒有任何補給,本國人將會活活餓死,新加坡必須找世界上是能力最強的國家來保護它,那麼你認為他會選擇哪個國家呢?首選當然就是美國,而且由於中國的意識形態問題,與新加坡的意識形態完全不同,會對他們造成一定的威脅,所以就造成了新加坡親美抵中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