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分享」根與魂——文化的價值與使命

「青春分享」根与魂——文化的价值与使命

「青春分享」根与魂——文化的价值与使命
「青春分享」根与魂——文化的价值与使命「青春分享」根与魂——文化的价值与使命

2014年1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澳門迴歸祖國15週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四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這就是今天我講的“根與魂”的出處。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也有非常精彩的論述:“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概括為三個內涵:一是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是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是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在這裡,我也把習近平總書記從十八大以來到2018年5月5日期間發表的講話做了一個關鍵詞的解讀。

「青春分享」根与魂——文化的价值与使命

在這幾年的講話中,他用的最多的是改革開放,247次;再有就是“實事求是、馬克思主義、求真務實、創新精神、理想信念等。“理想信念”裡包括很多當代的概念,比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關於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也用了很多的概念,比如精神命脈、文化基因、文化沃土、愛國主義,其中愛國主義用了48次。

那麼,何以為文化?“文”,紋理。《易經·系(ji)辭》說:“物相雜,故曰文。”“物相雜”,各種各樣的東西匯聚在一起,雜而不亂,和諧共處。《禮記·樂記》說:“五色成文而不亂”,指不同色彩美好相處,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和而不同”。“化”,指變化、生成。《禮記·中庸》中的“贊天地之化育”,是一種自然的化生長育。但是我們通常說的“化人”和簡單的說“變化、生成”還不太一樣。比如我們經常說融化,把什麼給化掉,它有一種溫潤、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西漢以後,“文”與“化”才合成一個詞彙,如“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漢代劉向的《說苑·指武》)。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用武力來征服別人,他可能內心會有一些不屈服,所以你還要用文化來征服它。文化和武力是相同的作用,文化征服不了,等於最終還是沒有把他征服。

在漢語系統中,“文化”的本義是“以文教化”,屬於精神範疇。隨著時間的流變和空間的差異,“文化”逐漸變成一個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外延非常寬廣的多維概念。文化跟我們的日常生活關係密切,比如居住文化、家居文化、傳統文化、當代文化,書法、繪畫、茶酒都是文化,所以文化的概念非常豐富。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有獨特標識、價值源泉、文化基因三個方面。源自於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中所孕育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文化基因;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創造中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我們的精神標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是我們的思想指引。下面我著重講一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就是我們的獨特標識、價值源泉,以及其蘊含的豐富的愛國主義思想。

(一)獨特標識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研究孔子、研究儒學,是認識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認識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歷史來由的一個重要途徑。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農家、兵家等各個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盪,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文化大觀,豐富了當時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雖然後來儒家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領域長期取得了主導地位,但中國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發展的。這些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他提到了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提到了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

「青春分享」根与魂——文化的价值与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