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劃分爲2市1區4縣區的5線城市,享有「敦煌藝術之鄉」之稱

青海省劃分為2市1區4縣區的5線城市,享有“敦煌藝術之鄉”之稱

青海省劃分為2市1區4縣區的5線城市,享有“敦煌藝術之鄉”之稱

青海省劃分為2市1區4縣區的5線城市,享有“敦煌藝術之鄉”之稱

酒泉,為甘肅省地級市,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爾金山、祁連山與馬鬃山之間,北緯38°09′~42°48′,東經92°20′~100°20′之間,北部除少部分與蒙古國接壤外,大部與內蒙古阿拉善盟相鄰,西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自治州和海北藏族自治州,東鄰張掖市,總面積19.2萬平方公里,佔甘肅省面積的42%。 [1-2]

酒泉為漢代河西四郡之一,自古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絲綢之路的重鎮。地勢南高北低,自西南向東北傾斜,自東而西有祁連主峰、討賴山、大雪山、野馬山、阿爾金山、黨河南山、賽什騰山,屬大陸性乾旱氣候。 [1]

截至2017年,酒泉市轄1個市轄區,2個市,4個縣。2016年,全市常住人口111.94萬人,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77.9億元,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51721元。境內有莫高窟、安西鎖陽城、酒泉公園、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等旅遊景點。 [1] [3]

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是敦煌藝術的故鄉、現代航天的搖籃、新中國石油工業和核工業的發祥地 [4] ,也是國家風電基地、百光電基地 [5] 、新能源裝備製造業生產基地 [6] 、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 [7] 、礦產品採選冶煉基地、商品糧棉基地、瓜果蔬菜基地,為甘肅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 [8] ,先後榮獲影響世界的中國文化旅遊名城 [9] 、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旅遊目的地 [10] 等榮譽稱號。 [11]

青海省劃分為2市1區4縣區的5線城市,享有“敦煌藝術之鄉”之稱

青海省劃分為2市1區4縣區的5線城市,享有“敦煌藝術之鄉”之稱

青海省劃分為2市1區4縣區的5線城市,享有“敦煌藝術之鄉”之稱

青海省劃分為2市1區4縣區的5線城市,享有“敦煌藝術之鄉”之稱

青海省劃分為2市1區4縣區的5線城市,享有“敦煌藝術之鄉”之稱

青海省劃分為2市1區4縣區的5線城市,享有“敦煌藝術之鄉”之稱

建置沿革

先秦時期

酒泉是古生物繁衍生息的地區之一。古生物化石遺存較為豐富,從

最古老的生命雛形-藻類化石到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直到古人類化石,都有發現。 [13]

酒泉地區也是中國最早出現人類活動的地區之一。距今一萬多年前,酒泉先民進入舊石器時代。距今約3500年前後,酒泉人類開始進入新石器時期。新石器時代,酒泉先民主要活動在酒泉盆地(包括今肅州區大部分和金塔縣)和敦煌、安西凹地(包括今敦煌市、安西縣及玉門市大部分)。 [13]

約在距今四五千年前,酒泉先民向人類文明時代邁入。四壩文化是河西走廊重要的一支含有大量彩陶的青銅文化。 [13]

夏代的酒泉先民主要是氐、羌兩種部族,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西周時期,周人不斷向酒泉發展,周人、羌人、氐人錯雜分佈,周文化開始傳播、交流,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快發展。 [13]

春秋時期的酒泉先民從事著半農半牧的生活。他們以部落為社會基本組織單位,多個部落組成部落聯盟,逐漸形成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各氏族部落都是兼營農業的遊牧人群。 [13]

戰國時期,酒泉一帶是月氏、烏孫、匈奴等民族駐牧的地方,他們之間相互角逐,領地時有變化。先秦時,這裡稱西戎地、西羌地、匈奴右地及西部、西方、河西三危地等。秦人對甘肅境內的羌人發動了征服性戰爭,大量的羌戎人被驅逐出甘肅,融入華夏民族之中,或向其他地方遷徙流動,或仍留在本地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生產,逐漸與其他民族相融合,成為酒泉的土著民族。[13-14]

青海省劃分為2市1區4縣區的5線城市,享有“敦煌藝術之鄉”之稱

青海省劃分為2市1區4縣區的5線城市,享有“敦煌藝術之鄉”之稱

青海省劃分為2市1區4縣區的5線城市,享有“敦煌藝術之鄉”之稱

青海省劃分為2市1區4縣區的5線城市,享有“敦煌藝術之鄉”之稱

青海省劃分為2市1區4縣區的5線城市,享有“敦煌藝術之鄉”之稱

青海省劃分為2市1區4縣區的5線城市,享有“敦煌藝術之鄉”之稱

青海省劃分為2市1區4縣區的5線城市,享有“敦煌藝術之鄉”之稱

漢代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

。但統治範圍尚未到達酒泉一帶,佔據酒泉一帶的仍主要是烏孫、月氏、匈奴等民族。 [15]

西漢建立後,酒泉、敦煌一帶仍被匈奴右賢王屬下的渾邪王所控制,稱匈奴右地,並不斷襲擊中原。元狩二年(前121年)夏,漢武帝又發動了第二次河西戰役。河西之戰徹底摧毀了匈奴的有生力量,河西地區自此納入了西漢王朝的統治範圍。 [14-15]

漢武帝收復河西地區,建立酒泉郡後,在敦煌設立了陽關和玉門關兩個軍事關隘。西漢收復河西地區後,先後設立酒泉、張掖、敦煌、武威四郡,史稱“河西四郡”。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在酒泉西部設置了敦煌郡。公元8年,王莽稱帝,沿用郡縣制,設輔平郡(原酒泉郡)、敦德郡(原敦煌郡)。 [15]

公元24年2月,流水將軍竇融率部投降劉玄,被任命為張掖屬國都尉。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後,隗囂等逃歸天水,河西五郡太守梁統(武威)、庫鈞(金城)、史苞(張掖)、竺曾(酒泉)、辛彤(敦煌)等人推舉竇融“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建立起河西割據政權

。建武十年(34年),竇融與東漢聯兵東西夾擊隗純,隗純投降。光武帝封竇融為安豐侯,仍舊管理河西。東漢時期,酒泉境內設酒泉、敦煌兩郡,隸涼州刺史部。 [16]

魏晉南北朝時期,酒泉先後屬曹魏、西晉、前涼(漢族)、前秦(氐族)、後涼(氐族)、西涼(漢族)、北涼(匈奴族)、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權統治。東漢興平元年(194年),東漢王朝設置雍州,以敦煌人張猛為武威太守。後張進割據張掖,黃華佔據酒泉。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將隴右地區納入其統治範圍。魏黃初元年(220年),在河西設涼州,統管河西地區,並領護西域。在酒泉境內設立酒泉、敦煌兩郡隸涼州刺史部。[16]

西晉惠帝元康五年(295年),改祿福縣為福祿縣,增置晉昌郡,領八縣,包括原屬敦煌郡的宜禾、伊吾、冥安、淵泉、廣至、新鄉,酒泉郡的沙頭縣及新設立的會稽縣(由玉門縣分置),郡治冥安(今瓜州縣鎖陽城)。 [16]

西晉末年,河西和青海河湟地區先後建立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北涼、南涼等割據政權,史稱“五涼時期”。 [16]

隋唐時期

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酒泉鎮長官

稱鎮軍,仁壽二年(公元602年)起,撤郡,僅存州、縣兩級,改酒泉鎮為肅州,州的長官為剌史。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酒泉地方屬吐蕃,並建“肅州千戶府”,至唐大中五年(公元852年)的88年中,均被吐蕃所據。 [14]

唐大中二年(848年),敦煌人張議潮歸義軍控制河西、隴右11州,河西重歸唐朝。 [17]

唐朝滅亡前後,張承奉於唐天祐三年(906年),在敦煌建立西漢金山國,脫離唐朝控制。後逼降格為敦煌國。後梁乾化四年(914年)十月,敦煌國滅亡。 [17]

隋末,原居住於佛教十分盛行的西域康國一帶的昭武九姓進入河西,對佛教在河西的弘揚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17]

宋元時期

五代宋夏時期,酒泉為甘州回鶻、曹氏歸義軍和西夏政權所統治

。曹氏歸義軍政權依附甘州回鶻後,到11世紀初期,沙州已經被認同為回鶻所統治。宋景祐三年(1036年、西夏大慶元年),元昊的西征徹底結束了曹氏歸義軍政權對河西的統治,宋熙寧六年(1073年),西夏佔據沙州。李元昊攻佔酒泉後,改肅州為蕃和郡,保留了瓜州、沙州的建置,酒泉地區全部納入西夏統治範圍。 [18]

南宋寶慶二年(1226年)五月,阿答赤率領蒙古西路軍開始圍攻蕃和郡,蒙古汗國佔據酒泉後,改蕃和郡為肅州,並按照蒙古族傳統的領戶分封制,將土地和人口賜給蒙古宗室及諸王作為封地。至元七年(1270年),置肅州路總管府,駐肅州(今酒泉市肅州區),今酒泉境內設置的地方行政機構有肅州、沙州二路和瓜州屬州。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政府復置沙州,隸肅州路。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沙州為路。並將瓜州改為瓜州屬州,隸沙州路管轄。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滅亡南宋,統一全國,酒泉地區為元朝統轄。 [19]

明清時期

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軍平定整個河西走廊,酒泉正式納入明朝統治範圍。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在酒泉境內置肅州衛、威遠衛、威虜衛。永樂年間(1403~1424年),明朝為了控制嘉峪關以西地區,將居住在今玉門、瓜州、敦煌、新疆哈密及青海西北部的以蒙古族為主的各部族,先後設立安定、阿端、曲先、罕東、沙州、赤斤蒙古、哈密七個羈縻衛(所),任用部族首領進行統治,史稱關西七衛,又稱西北七衛和蒙古七衛。 [14] [20]

清朝定都北京後,清軍繼續追擊陝西、甘肅及嘉峪關以東地區的李自成餘部,酒泉東部的肅州、金塔納入了清王朝的統治範圍,酒泉西部地區仍被新疆的吐魯番速檀所控制。順治二年(1645年)4月,酒泉沿襲明代建置,在東部地區恢復建立肅州衛,實行軍政合一的體制。康熙五十七年(1716年)後,在西部地區相繼設立赤斤、靖逆、柳溝、安西、沙州五衛。雍正二年(1724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間,裁撤衛所,建立府、州、縣政權。乾隆二十四年,設甘肅總督,總督府駐肅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設置安肅道,轄肅州直隸州和安西直隸州。 [21]

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酒泉廢肅州直隸州和安西直隸州,設安肅道。

民國二年(1913年),改安肅道為邊關道,道設觀察使。

民國十六年(1927年),改安肅道為安肅行政區,領酒泉、高臺、金塔、毛目、玉門、安西、敦煌7縣。

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毛目縣為鼎新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7月,改安肅行政區為行政督察區,裁撤鄉、閭,編保、甲。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月,甘肅省正式劃分為7個行政督察區。酒泉為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年6月1日,酒泉專員公署成立,領酒泉、高臺、金塔、鼎新、玉門、安西、敦煌7縣。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月,設肅北設治局(縣級),隸屬甘肅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22]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9月25~28日,酒泉全境和平解放。10月1日,酒泉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轄酒泉、金塔、鼎新、玉門、安西、敦煌6縣和肅北設治局,代管寧夏省額濟納旗。專署機關駐酒泉縣城關。10月25日,成立肅北蒙民臨時自治委員會,同年11月,專署批准肅北蒙民臨時自治委員會為肅北臨時縣級政權。 [23]

1950年5月,張掖分區撤銷後,所轄高臺、臨澤兩縣劃歸酒泉分區管轄。同年7月,肅北自治區人民政府成立。 [23]

1951年1月,額濟納旗改稱額濟納旗自治區。同年2月,額濟納旗自治區復歸寧夏省管轄。4月,酒泉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酒泉區專員公署,隸屬甘肅省人民政府。轄酒泉、金塔、鼎新、玉門、安西、敦煌、高臺、臨澤8個縣和肅北自治區。 [23]

1953年7月,成立阿克塞哈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同年12月,肅北自治區改為肅北蒙族自治區。 [23]

1954年2月,成立肅南裕固族自治區;同年4月成立阿克塞哈族自治區;11月代管額濟納旗自治區。 [

1955年2月,酒泉區專員公署改為酒泉專員公署,隸屬甘肅省人民委員會。同年,酒泉各縣、旗人民政府改為縣、旗人民委員會。額濟納旗自治區更名為額濟納自治旗。酒泉專員公署轄8個縣和3個自治縣及額濟納自治旗。10月13日,甘肅省人民委員會重新調整全省行政區劃,撤銷酒泉、武威專區,河西地區合併組建張掖專區。原酒泉專員公署各縣由張掖專員公署管轄。 [23]

1956年3月,撤銷鼎新縣建置,其行政區域劃歸金塔縣。同年6月,額濟納自治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 [23]

1958年11月,撤銷玉門縣行政建置,其行政區域併入玉門市。同年12月成立地級酒泉市,轄酒泉鋼鐵公司、嘉峪關區和原酒泉、金塔兩縣行政區域。酒泉、金塔兩縣建置撤銷。[23]

1961年11月,玉門石油管理局和玉門市分設。玉門市、酒泉市改為縣級市,恢復金塔縣建置。 [23]

1964年6月,撤銷酒泉市,恢復酒泉縣建制,原行政區劃不變。 [23]

1965年7月,成立嘉峪關市(專區級),隸屬甘肅省人民委員會,從酒泉專區行政區域中劃出。 [23]

1969年9月,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所屬額濟納旗劃歸酒泉專區。 [23]

1970年5月,嘉峪關市改為縣級市,隸屬酒泉專區。 [23]

1971年9月,嘉峪關市改為地級市,由甘肅省直轄。 [23]

1985年5月,設立縣級酒泉市,酒泉縣建置撤銷。 [23]

1987年10月,設立縣級敦煌市,敦煌縣建置撤銷。酒泉地區行政公署轄酒泉市、金塔縣、玉門市、安西縣、敦煌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7個縣(市)。 [23]

2002年6月18日,撤銷酒泉地區,設立地級酒泉市。酒泉市轄原酒泉地區的金塔縣、安西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肅州區。原酒泉地區的縣級玉門市、敦煌市由甘肅省人民政府直轄,酒泉市代管。

2008年6月,安西縣更名為瓜州縣

2017年8月,酒嘉總規劃獲批,酒泉市是甘肅省省域副中心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