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理想社會與現代人的「世外桃源」

東晉的陶淵明寫了一篇《桃花源記》,給我們描述了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從此,“世外桃源”便成了人們逃避現實的最理想的所在。

當人們不滿意自己的現狀,卻又苦於無法逃離現實時,往往會通過幻想架構自己的理想國,也就是理想社會。其實在陶淵明之前,已有三個古人在精神上架構或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國。這三個古人,一個是黃帝,一個是老子,一個是孔子。

古人的理想社會與現代人的“世外桃源”

黃帝是通過夢遊的形式,找到自己的理想國的。據《列子》記載,黃帝即位十五年,曾“齋心服形,三月不親政事。晝寢而夢,遊於華胥氏之國”;這華胥氏之國,即是黃帝嚮往的理想社會的狀態,譬如“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都無所愛惜,都無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熱……”黃帝夢遊華胥氏之國後頓悟:“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後來黃帝按這理想國的模式治理社會,於即位二十八年,“天下大治,幾若華胥氏之國”。

而老子的理想社會,即是《道德經》所說的“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換言之,就是:什麼都可以有,卻不用,簡樸生活,保持本色,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 這就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古人的理想社會與現代人的“世外桃源”

至於孔子,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卻是“大同世界”。據《禮運大同篇》記載:“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概而言之,就是:整個世界都是一家人,愛人如愛己,沒有欺騙,沒有傷害,互相信任,互相援助。

無論是黃帝的“華胥氏之國”,還是老子的“小國寡民”,其實也多有大同的理念。老實說,孔子所描述的“大同世界”,哪怕在今天看來,也仍使人不禁“心嚮往之”。

古人的理想社會與現代人的“世外桃源”

然而,歷史發展到現代,因科技的高度發達,現代人對“理想國”的架構卻比古人高明得多。古人架構“理想國”,只能靠夢遊、幻想和文字描述,而現代人,卻可通過網絡、影視、網遊、動漫等現代技術,將人的理想、幻想、夢想以虛擬的形式架構成宛若真實的世界,並展現給人看。而且,這樣的“理想世界”,花樣更多,形式更多,內容更豐富,通過虛擬的技術,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做不到的。

所以,現在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是各類文化大爆發的時代,也是人人都可通過自媒體充分展現自我的時代。好像幾千年來的文明沉澱,就是為了今天的展現。

古人的理想社會與現代人的“世外桃源”

現在幾乎人手一部手機,手機成了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在什麼場合,無論是走路,坐車,等車,吃飯,休閒等,低頭看手機,成了現代人的生活常態。有些人甚至上床也要玩一兩個小時的手機,否則可能都睡不著覺。因看手機的人越來越多,所耗費的時間越來越長,有遠見的人開始為這種現象擔憂,有人甚至將看手機與抽鴉片相提並論。

但換另一個角度,我卻是這麼看,現在的人生存壓力大,名利情也沒有古人那麼寡淡,因而更易受名所累,為利所勞,為情所困。所以,活得累,幾乎是現代人的同感。面對這樣的生存環境,可能現代人比古人更想逃避現實,更想去尋找自己的“理想國”。現在的人之所以大多沉迷手機,感到離不開手機,也許是因通過手機網絡所架構的虛擬的世界,大多數人都從中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理想國”,只要進入其中,就會暫時忘記眼前的煩憂,而樂在其中。所以,我覺得,手機的網絡世界,已成為現代人可暫時逃離現實,緩解生活壓力的“世外桃源”。

古人的理想社會與現代人的“世外桃源”

柏拉圖曾將世界劃分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兩種。“事物世界”是可感知的現實世界;而“理念世界”是不可感知的,寄託的是人的靈魂。所以,人在現實生活的同時,經常看看手機,暫時進入屬於自己的“世外桃源”,寄託自己的精神生活,我以為也是無可厚非的。有時精神上適當的減壓和放鬆,更有利於過好現實的生活。當然,若沉迷到不可自拔,甚至損害健康的地步,那就本末倒置,得不償失了。

古人的理想社會與現代人的“世外桃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