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人物御龍帛畫——感受燦爛的古楚文化

今天我們要來認識的國寶,它叫做《人物御龍帛畫》

,是戰國中晚期的帛畫精品,中華人民共和國2002年公佈的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始終瀰漫著仙神鬼魅的神秘氣息。他們相信神靈會被他們的舞蹈與音樂感動,庇佑這塊土地,甚至他們的靈魂,也可飛昇上天,過著神仙的生活。

國寶︱人物御龍帛畫——感受燦爛的古楚文化

《人物御龍帛畫》,又名《馭龍圖》,長37.5釐米,寬28釐米,上端有竹軸,軸上有絲繩,是一幅可以垂直懸掛的幡。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屈原的詩意可以在這幅帛畫上得到了印證。

出土歷史

在湖南長沙一個叫子彈庫的地方,1949年前,這裡曾經出土過戰國帛書,經有關部門批准,1973年再次發掘,重新清理一座戰國時期的楚墓一號墓穴。

墓主為楚國大夫一級的貴族,既然是貴族的墓穴,就應該有更為珍貴的隨葬品,但是開棺之後只找到一些木俑和漆器。專家們繼續仔細清理“頭箱”和“邊箱”,還是一無所獲。

所有箱子都已經清理完畢,最後專家們把目光都盯在了槨板與隔板中間的夾層,忽然,有人驚喜地叫了起來:

帛畫!專家們簇擁過去仔細辨認,果然是一幅長長的帛畫。

國寶︱人物御龍帛畫——感受燦爛的古楚文化

雖然已經有些破損,但依然可以辨認出,畫面是一個側身而立的人,還有一條奇怪的龍舟,畫工們經過近一個月的整理,這幅帛畫終於露出了“廬山真面目”。

在中國古代,幡也叫幡兒,是出殯時舉的窄長的旗子,多用白紙剪成,也叫引魂幡。因此可以說,這幅戰國時期的帛畫是一幅招魂幡畫。

專家們定名為《人物御龍帛畫》,無論從藝術價值還是史料價值上衡量,都極其珍貴。

楚人喪葬制度

《人物御龍帛畫》描繪巫師乘龍昇天的情景。

畫面正中繪頭戴高冠、身穿博袍、腰佩長劍的男子,當為墓主人形象。他側身立於龍身,頭頂有一華蓋;龍昂首卷尾,弓身成舟,舟尾立鶴(鳳),舟旁有一鯉魚隨行。

國寶︱人物御龍帛畫——感受燦爛的古楚文化

人物衣著的飄帶、華蓋的垂穗都表示了風動的方向,可見龍舟迎風前進的態勢。畫面簡潔而具有神秘意味,大多數學者認為這是一幅“導引靈魂昇天”圖。

根據楚人喪葬制度和傳統,認為人死後,附在人身的魂魄要與屍體離散。離散以後,成了野鬼,人便享受不到後人的祭祀,還會驚擾後人。因此,必須想方設法使離散的魂魄能夠回來附於屍體入葬墓內,葬制上叫做招魂復魄

招魂,便是製作招魂幡,讓遊魂識別幡上畫了墓主人形象,自己歸來。復魄,便是出殯前將靈柩在家停放數日,魄也能附體。一般做法是,靈柩停放在堂上,把畫妥的招魂幡,古人稱做銘旌,豎在柩前。

國寶︱人物御龍帛畫——感受燦爛的古楚文化

出殯時,舉在柩前,一路引導到葬地,經過祭祀告別儀式後,覆蓋在棺上。如果有多層棺,則放在最裡的一層棺上,隨著下葬,這樣,魂隨幡,魄隨棺,同入墓內。

人物御龍帛畫就是一種招魂幡,招回的魂,得以昇天,魄能入地為安,完成了後人的心願。

作為一種文化習俗而被楚人延續下來,形成了繪製非衣隨棺下葬的習俗,持續綿延了數百年的時間。直到西漢武帝時期,才隨著文化環境的變遷而陸續消失。

帛畫藝術

所謂帛畫,指在絲綢上面作的畫。帛畫的出現,說明戰國時期楚國的繪畫藝術無論從畫技、著色和佈局方面看,都已達到高超的水平。

國寶︱人物御龍帛畫——感受燦爛的古楚文化

人物龍鳳帛畫

《人物御龍帛畫》的人物形象刻畫生動傳神,表現面部的線條精微而細膩,使鬚眉畢現,神情宛然;表現服飾的線條則流暢舒展,恰到好處地表現了長袍的質感和飄逸的狀態,被稱為中國早期肖像畫的傑出代表。

人們將《人物御龍帛畫》和《人物龍鳳帛畫》一起並稱為先秦繪畫藝術中的雙璧,它們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繪畫實物戰國帛畫。

回望被歷史塵封的古代文明,訴說千年的隱秘與張揚。讓我們走近這些文物,瞭解他們的故事。

下期預告:跪射俑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

古建中國-未來建築的產業鏈孵化平臺。融合建築、文化、文創三大行業,彙集“資訊、商務、文化、交流”四大服務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