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相聲的前世今生!

相聲,產生於北京地區,20世紀20年代傳入濟南。當時在濟南較有名氣的相聲前輩,是撂地於大觀園的來福如;而在濟南說相聲最早的則是1933年12月30日去世的崔金霖老先生。

來福如,又名來德如,師承恩緒。原為票友,後下海作藝。他原來是竹板書藝人,按“萬、福、來、臨、賀”排名,後由李德祥代拉師弟,改習相聲,逐改排“德”字。1926年居家來濟南作藝。長女來小如、長子來平如(來振華),次子來少如(來平月)均以相聲見長。當時家住商埠三里莊(現在經五路糧食局附近),在大觀園撂地謀生。30年代後期,相聲藝人劉化民(劉立葉)綽號“小地梨”,張壽臣弟子,來濟南加入來家班,為其添色不少。

來小如是濟南最早的女相聲藝人,也是全國最早的女相聲藝人之一。生於1907年,中等個,常梳大背頭,著男人裝。她表演認真,使活規矩,擅長捧哏,有時也逗。後來嫁給金小山之子金鈺堂(相聲名家盧德竣的弟子)。單絃名家譚伯如(譚鳳元之兄,侯一臣的師弟)曾為來小如搭檔演出多年。

濟南相聲的前世今生!

來少如(小怪物),生於1923年,拜師李壽增,捧逗俱佳。

20年代,濟南曲藝曲種交流頻繁,地方曲目繁多,已有“書山曲海”之譽。進入30年代,商埠區的經二路“青蓮閣”成為熱火的曲藝演出場所,外地曲藝名家紛紛來濟南獻藝。有京、津名家羅榮壽、趙連生、李壽增、王常友、高德光、高德明、劉寶瑞、郭全寶等。再加上在濟南早期經營的馬玉林、馬玉山兄弟及王數田,撂地南崗子(今新市場)的崔金霖、黃景利和吳景春、吳景利、吳煥文兄弟共同搭班,從而促進了濟南相聲的迅速發展。

濟南相聲前輩黃景利(又名黃德利),號福民,祖籍北京,1912年生於濟南,6歲隨父母在奉天(瀋陽)演出,後到大連、煙臺、青島。其父“黃小辮兒”蜚聲曲壇,其母是唱天津時調的,也很著名。黃景利10歲回濟南,拜師崔金霖,學藝8年。1933年出徒,在濟南四面亭茶社(1938年改名“共和廳茶社”,在大觀園西側)演出及南崗子撂地演出。同場演出的還有何少(壽)亭,高元鈞、吳景春兄弟。

吳景春、吳煥文是濟南早期的相聲前輩。吳景春早年拜裕德隆(“相聲八德”之首)為師,擅長“文哏”,單口相聲等。吳煥文為景春之弟,師承崔金霖,門外徒3年,後拜師楊鳳歧(“楊派山東快書”創始人楊立德的叔父)。1948年收女徒吳萍(藝名“小蘋果”),1957年與吳萍合說的相聲《雜學唱》,在山東省第一屆曲藝匯演中獲三等獎。

高元鈞1934年來濟南,在“泰祥書場”唱山東快書,並和他哥哥高元才說相聲。1940年高元鈞和韓子康在電臺錄音,在南京和劉寶瑞合作,蜚聲曲壇,1950年,在天津拜師常連安。

相聲在濟南真正興盛時期,卻是在40年代,並且以1943年9月大觀園晨光茶社開業為標誌。

關於晨光茶社這個名稱的由來,已故相聲演員袁佩樓曾談到:北平有個啟明茶社,是個相聲大會。當時有個“南晨北啟”的說法,“南晨”是指濟南的晨光茶社;“北啟”是指北平的啟明茶社。可是,先有“啟明”,後有“晨光”,也可以說“晨光”是仿效“啟明”而產生的。

1941年,馬玉山(青蓮閣老闆)又邀請天津相聲演員李壽增、孫少林、趙蘭亭到濟南演出。演出時,觀眾情緒火暴,收入亦甚為可觀,經兩年,勢頭未衰。孫少林認為:濟南是一方曲藝寶地,完全可以落腳謀生。孫少林前往天津,邀來了劉廣文、高桂清、高少亭、袁佩樓、馮立章、馮立鐸等一批頗有造詣的相聲演員。這樣,京、津、濟三路相聲前輩會集濟南,組成了晨光最早的藝術班底。在晨光第一階段(1943-1948)的5年間,曾有諸多名家到這裡演出。他們不僅把相聲藝術從北京引入濟南;同時為濟南培養了一代相聲演員和觀眾。……據知情人講,除了侯寶林之外,當時的相聲名家都來過晨光,其中有:有相聲大王之稱的張壽臣,相聲秀才馬三立,著名相聲演員吉坪三,老藝人周德山(周蛤蟆),以及全國著名演員劉寶瑞、郭全寶、白全福、劉桂田、高德先、王世臣、孫寶才、閻笑茹、高笑林、劉中升、善寶林、連秀全、張寶嶼、王長友等。

晨光茶社自誕生以來,還培養了一些年輕演員,諸如李伯祥(小神童)、於春藻、趙振鐸、孫少臣、趙文啟等,後來多數成了頗有影響的相聲演員。當時晨光演員陣容確實強大,可以說相聲界精英薈萃,故而門庭若市,觀眾排長龍等在門口,只得採取計時收費方法。

在當時,晨光茶社是兩個門的,一個專供觀眾進入,另一個是專供觀眾出去的門。在觀眾進門的時候,要領一張紙條,上面蓋有年月日幾點幾分進入,您就可以安心的聽相聲了。等您老聽膩了,從出口看錶計時,該多少錢您交多少錢吧您。大概當時是10分鐘2分錢吧!這樣計時收費絕對鍛鍊演員啊!您要是演得不好,觀眾可就出去了,人家多呆一分鐘多花一分鐘的錢啊!所以演員都鉚足了勁演!故而相聲大會火爆異常!

另有記述,晨光的演出不似今天的演出形式。它是由一個相聲演員說一段單口開場,說完了卻不下臺,而是等另一位演員上臺合說一段對口相聲,前一位下臺,後來的再說一段單口,再等下一位演員上臺合說對口的,依次下推,直到相聲大會結束。時間是:每天上午9:00---晚上9:00,也就是說在晨光的相聲演員都得會說單口的,又得會捧又得會逗,且一個人會的段子不得低於80個段子,免得演員之間“撞車”!

以上所述,足見晨光之鼎盛時期的繁榮景象啊!觀眾按水牌上的節目表,選擇自己喜歡的演員或段子,看時間到了就進去,看不喜歡的演員就出去,兩個門口出出進進,人流不斷。演員們為了不流失觀眾,保住面子和飯碗,拼命地演出,每時每刻都在研究相聲藝術,研究舞臺表演藝術,相聲怎能不繁榮,觀眾焉有不喜歡之理啊!

1962年末,中國曲協山東分會、濟南市曲協,在濟南聯合舉辦相聲大會,前衛曲藝隊、省曲藝團、市曲藝團、晨光茶社相聲隊,群英薈粹。除演出外,還舉行了座談會,提出了相聲的今後發展目標和方向。濟南的相聲達到了歷史最繁榮的局面。

文革後,取消了山東省曲藝團。把晨光的部分演員納入濟南市曲藝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