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界人工智慧大盤點

引言:多年來我們對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中的應用一直抱有希望,但是許多醫生和病人仍然艱難地依賴著技術。迄今,人工智能被廣泛運用在閱讀病人數據和醫學圖像、癌症診斷、監測以及治療等重要臨床領域,但一部分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卻對利用機器學習工具來做出臨床決策提出了道德倫理層面的擔憂......

全球許多公司都在順應當前的人工智能浪潮,不只是企業在接受這一技術,各國藥監當局也是。下面,小編彙總了部分已經獲得FDA或CNDA上市許可的人工智能產品介紹給大家:

1、Kardia Band

KardiaBand 錶帶內置了人工智能算法,能非常準確地檢測出用戶的異常心臟狀況,並及時提醒用戶。KardiaBand 兼容Apple Watch 的1、2、3 系列。KardiaBand 還額外增加了一個電極傳感器,並藉助Apple Watch 的心率傳感器實時監測用戶的心率狀況,用戶需要把自己的手指或拇指放在錶帶上的金屬觸點,靜止等待30 秒後,KardiaBand 就通過藍牙連接將數據發送給Apple Watch,在屏幕上顯示出心電圖。

醫療界人工智能大盤點

2、Embrace

Embrace智能手錶是一款時尚的可穿戴設備,內含專為癲癇患者設計的醫療級傳感器及機器學習算法。Embrace能夠一次性監測多個癲癇的指標,防止因患者的自我報告造成的漏報情況,其專利保護的“電極活性”(Electrodermal Activity,EDA)技術能定量地檢測與交感神經系統活性相關的生理變化,記錄癲癇發作的時間。

3、Wave Clinical platform

依託於人工智能算法,Wave臨床平臺構成了醫院臨床監測系統的基礎,所有生理數據都會自動收集,分析和風險分層,始終開啟主動監視和易於閱讀的預警標誌,同時集成了醫院工作站和包含患者藥物史、年齡、生理狀況、既往病史、家庭情況等實時和歷史數據,為醫生和患者提供基於風險的臨床決策支持。

4、Viz.ai

Viz.AI 的應用程序旨在分析大腦的CT圖像,並在發現可疑的大血管阻塞時向神經血管專家發送文本通知,同時一線提供商對圖像進行標準審查。而在通常情況下,患者需要等待放射科醫師檢查CT圖像並通知神經血管專家。通知可以發送到移動設備,例如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但專家仍需要在臨床工作站上查看圖像。

醫療界人工智能大盤點

5、Cognoa

Cognoa的AI算法,經過了海量研究數據的訓練打磨迭代:有來自斯坦福兒科和精神病學教授Denis Wall的研究數據,其中含有大約10,000名兒童的現有行為觀察數據集。通過分析家長提供的兒童自然行為信息和視頻,該公司的應用程序使用機器學習來評估該兒童是否正在以正常的速度成長,並評估他們的行為健康狀況。除了作為診斷工具之外,該應用程序還向家長提供在家中干預或治療的個性化建議。

6、Guardian Connect

Guardian Connect系統適用於14-75歲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持續測量患者的葡萄糖水平,並每隔5分鐘將信息傳送到智能手機。該系統由一個小型傳感器組成,用戶將其插入腹部後,可以測量皮膚下液體的葡萄糖含量,並附加到一個纖細的藍牙?發射器,可將讀數發送到智能手機上的應用程序。用戶在應用程序中可以持續查看葡萄糖讀數,並設置可自定義的警報。

7、IDx-DR

IDx-DR將用於檢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高血糖會導致視網膜血管損傷和視力下降。其內置攝像頭用於拍攝患者眼睛的照片,再通過算法評估該照片,確定患者是否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跡象。在一項臨床試驗中,IDx-DR對於輕度以上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準確識別率為87.4%,對輕度及以下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識別率為89.5%。

醫療界人工智能大盤點

8、OsteoDetect

OsteoDetect新型人工智能工具,可幫助醫生診斷手骨骨折。該工具是一種計算機輔助檢測和診斷軟件應用程序,它使用AI算法來幫助醫生以比傳統診斷技術更快的速度確定腕骨骨折。該軟件可識別骨折(如果存在)並自動將其標記在圖像上,幫助醫生快速發現並診斷問題。該軟件適用於成人手腕並可識別橈骨遠端骨折。急診室,初級保健辦公室和緊急護理設施等均可以從這種技術中受益。重要的是要注意,該軟件不會取代醫療保健專家; 相反,它被分類為附屬工具。

9、DreaMed Advisor Pro

MD-Logic技術能對利用其他設備獲取的胰島素劑量、血糖(傳感器讀數、手指針刺測量數據、飲食或碳水化合物攝入數據)等數據進行分析,其基本原理是運用模糊邏輯和自適應學習算法模擬內分泌學專家對患者的評價過程,對每一類數據進行理解和分析,最終給予相應解決方案,其整個過程較人工分析速度更快,更全面。

10、WAVE Clinical Platform

波浪臨床平臺,它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患者監測和預測算法平臺。該設備被設計成一種永久的遠程監控平臺,它可以跟蹤實時數據,如生命特徵(指脈搏、呼吸、體溫和血壓), 使用這些信息,結合使用者的病史和家庭病史,計算出潛在的致命的即將發生的健康事件風險。迄今為止,該平臺已經顯示出預測潛在致命事件的能力,例如,在心臟病發作或呼吸衰竭出現之前6個小時即會作出預測。當檢測到有潛在的致命事件時,該技術與一個應用程序一起工作,向使用者發出警報,同時,通過智能手機上的應用軟件嚮應召醫生髮出警報。在該技術的第一個對照組研究中,波浪平臺能夠預測6個意外死亡,發出了可以防止死亡的可操作警報。

醫療界人工智能大盤點

11、Watson

醫生在Watson腫瘤系統中輸入患者的個人信息和癌症分期、病理分期、轉移病灶、體力評分、各種檢查數據等多項具體結果,僅十幾秒後Watson就給出了治療方案,包括總體治療時間規劃、推薦方案、備選方案和不推薦方案等,涉及目前最前沿的國際診療方案及實驗入組情況。Watson不是機器人,而是一套成熟的醫療應用級人工智能,能夠為腫瘤科醫生提供相應的決策支持,為醫生節省了大量時間,就像華生之於福爾摩斯一樣,給醫生插上智能的翅膀,是醫生的得力助手。

醫療界人工智能大盤點

12、數字肺

“數字肺”系統通過醫學影像分析提供完整的肺部疾病臨床解決方案,支持精準的肺部組織量化處理,可提高醫生的閱片效率,有效輔助醫生進行臨床判定及決策,減小誤差,提高手術成功率。通過基於PACS/RIS的計算機輔助診斷系統,產品可與影像設備及PACS無縫對接,進行各種肺部和全身血管組織的計算機自動檢測、分割和三維建模。系統將對組織結構上的異常及其空間分佈模式進行高精度量化分析,並對其隨時間變化進行跟蹤以及三維可視化,輔助醫生對病人的病情發展及治療效果做出準確的判斷,以便醫生制定正確的規範化治療方案。

結束語:

①2016年5月底,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四部委聯合發佈《“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並將“人工智能”首次納入到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

②2017年7月20日,國務院發佈《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面向2030年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規劃中提到要推廣應用人工智能治療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準的智能醫療體系。

③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強調要加強人工智能領域專業建設。目前為加速培養醫療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各大高校正紛紛揭牌建立人工智能學院,企業也在積極培養相關人才。

人工智能目前在醫療領域應用最廣泛的是醫療影像領域。但實際上,作為一種提高效率的工具,醫療 AI 已經覆蓋了醫療產業鏈條上的醫療、醫藥、醫保、醫院四大環節。在醫療上,人工智能最終將成為一個普通的事物,而不是試圖取代醫生的角色。醫生才是對治療作出決策的人,那些試圖取代醫生的人工智能將會失敗......

〔免責聲明:1.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公眾號立場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2.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絡,與文章本身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