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經典名言20句:活著,就是要積極

《荀子》經典名言20句:活著,就是要積極

前言

《荀子》是儒家經典之一,荀子與孟子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相比孟子,荀子並未受到充分的重視。從晚清開始漸漸形成“荀學”,甚至有人認為“兩千年之學,荀學也”。

荀子的思想繼承了傳統的儒家思想,而又集諸子百家之大成。荀子主張“性惡論”,強調後天努力的重要性,強調實踐的作用,是積極的人生哲學。

1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學習,是人的本性,是人和禽獸的重要區別之一。

學習,當然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當今社會,社會發展的車輪呼嘯前行,不積極學習就會被時代拋在後面。善於學習,才能掌握在現代社會的生存技能,才能適應社會的飛速發展。

2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君子不是生來就比普通人高明,而是因為他們善於藉助外物的力量,為自己所用。善於運用外在條件來彌補自身的不足,也是制勝之道。

3 蓬生麻中,不扶則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孟母三遷”的故事我們都不陌生,環境對人的成長和身心修養起著重要作用。人際交往的圈子也是重要的環境,對自己身邊的環境要慎重選擇,不隨不良環境而墮落。

4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荀子強調積累,不邁出小小的半步就走不了千里路,不從小水流開始彙集就成不了大江大海。再好的馬只跑一步,也比不上資質不好的馬努力地跑。

不注重積累,哪怕朽木頭也折不斷,堅持不懈地做,金石也能鏤空。後天的積累能彌補先天的不足,要成功,就得做苦行的功夫!

5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通過實踐才能得知。荀子強調實際行動,而非“坐而論道”。在自強不息的行動中,才能獲得真知,發掘自己未知的潛能。

《荀子》經典名言20句:活著,就是要積極

6 精於物者以物,精於道者兼物物。

《論語》中孔子講“君子不器”,是針對古代士階層的,君子不是像器物一樣有具體的作用,君子在位,可以管理操作器物的人。

7 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

最能幹的人之所以能幹,在於不做不應該做的事,最明智的人之所以明智,在於不去考慮不該考慮的問題。

人貴在有自知之明,能明白自己的身份,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什麼事該考慮、什麼事不用自己操心,該放手的時候就要放手。分內之事,盡力去做。

8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小人錯其在已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君子慎重地對待取決於自己、自己能主宰的事,而不去羨慕由天來決定的事,所以他們每天豆漿進步;小人不去做取決於自己、自己能主宰的事,卻對由天決定的事由濃厚興趣,所以他們每天都退步。

正所謂“盡人事,知天命”,很多事是人力不可為的,就是所謂“天決定的事”,偶然性很大,不能強求。但很多人就是對這些事心心念念、抓著不放,守株待兔,幻想著天上掉餡餅,寄希望於福利彩票中大獎、發橫財。

不如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的日常工作,在這些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事上下功夫,每天才能有進步,積少成多,更有可能取得成就。

9 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順應上天(自然)而讚頌它,哪裡比得上掌握了自然規律去利用它?“制天命而用之”符合當今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人尊重自然,也可適當地改造自然為我所用。

10 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

荀子所說的“偽”,是“人為”的意思。天生就有的是“性”,是人力無法改變的;通過後天的學習、努力可以改變的,就是“偽”。所以荀子主張“化性起偽”,通過自己能掌控的力量來改變已成定數的東西。

《荀子》經典名言20句:活著,就是要積極

11 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

與孟子不同,荀子主張“性惡”,認為人性本惡。因而更強調人為的作用,通過後天的人為的努力才能達到“善”。沒有本性那麼人為的努力就不能對症下藥,沒有人為的努力,本性就不能改善。

所以主張“性偽合”,天生的本性和後天的努力對人都有重要影響,而後天的努力更為重要,它是我們能夠自己掌控的,“學不可以已”的意義就更大。

12 天下知之,則欲與天下同苦樂之;天下不知之,則巍然獨立天地之間而不畏,是上勇也。

天下人瞭解自己,那麼就與天下人同甘苦共患難;天下人不瞭解自己,就巍然在天地之間而無所畏懼 這是上等的勇敢。

與孟子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有異曲同工之妙,只要自己行得正,心中有善,或者要做的是超前的大事業,而別人不理解自己,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無奈,也無需畏懼別人的眼光,堅守自我。

13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自己處在什麼樣的圈子裡,自己一定有這個圈子的特點。自身的榮辱禍福都是由自己的行為決定的。

比如,兩堆柴火堆放的樣子差不多,但是火星總是容易在乾的那一堆裡著起火。很多時候我們抱怨別人和不順心的事,然而往往是自身的問題。

14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山上有玉那麼那山上的草木都很潤澤,水裡有寶珠連河岸也不那麼幹枯。只要自身修養足夠好,光芒總是遮掩不住的。

有時候覺得自己做得很好了,可還是沒人理解,因覺得“埋沒”了自己而委屈不平。其實是自己做得還不到位,還需再接再厲,善行積累多了,自然就會得到認可。

15 心平愉,則色不及傭而可以養目,聲不及傭而可以養耳,蔬食菜羹而可以養口,粗布之衣、粗紃之履而可以養體,屋室、蘆庾、葭稾蓐、尚機筵而可以養形。

保持心情愉悅,就是人生的一大智慧。看到的東西不那麼養眼也覺得可飽眼福,聽的音樂不怎麼好聽也覺得可以享受,只吃蔬菜就能滿足口腹之慾,穿的、住的很粗糙也能滿足身體的需要。

人窮一時,但心不窮,真正的窮養富養或許不完全是物質方面的,即使物質生活條件差,只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心情保持愉快,可以彌補物質上的不足。正如孔子讚揚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

《荀子》經典名言20句:活著,就是要積極

16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民能載舟,亦能覆舟,大眾的力量是決定性的。唐朝時,魏徵用此觀點來勸諫唐太宗,荀子的這句話是身居高位的人應該時刻銘記的。

17 心枝則無知,傾則不精,貳則疑惑。

若心不專一就會一無所獲,要想求全就學得不精,一心二用就會學不明白。意在強調專心致志和“術業有專攻”的重要性,只有專注於自己的志業,不好高騖遠,才能有所成。

18 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

一般人的毛病,就是容易受局部的矇蔽,因而不能明白大道理。眼光不妨放長遠一些,站得高一些,能看得更廣,格局更大。

19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

用心才能明白道理,而用心要保持虛空、專一而安靜。荀子認為,人們在以前已經學到了一些知識的情況下,再學新東西的時候,容易犯經驗主義的錯誤。

生活中也是這樣,我們在遇到一件事時,總是容易按以往的經驗去判斷,這樣可能是錯的。最好能保持虛空的狀態,專心地看待這件事,然後可以想想是否可以借鑑以往的經驗。

20 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

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慾,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於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以起也。

“禮治”是荀子的重要思想,荀子認為“禮”之起源,是為了保持物質和人慾的平衡。慾望,是人生來就有的,滿足慾望是人的本性。

但是人人都依自己的願望行事的話,可想而知世界就會混亂不堪,而且外物有限,不能想要多少就要多少。

所以需要制定“禮”來規範人們的行為,合理引導慾望。荀子認為“禮者,養也”,“禮”並非是刻意壓制人的慾望,而是合理滿足人的慾望,以及合理分配物質,使社會相對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