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業軍939
提到合肥的工業,幾乎所有的人就會立刻想到合肥的白色家電和汽車製造業,彷彿除了這些,合肥並沒有什麼能夠拿得出手的製造業。
全國晶圓產業分佈圖——在這個圖上,我們可以看出,除了武漢、合肥和晉江,其它所謂的晶圓產業基本上都是代工企業
事實上,合肥的發展規劃是:工業立市,科技強市,創新主導。
這個,比較適合合肥的情況。
因為,合肥成為省會之初的工業基礎幾乎為零,後來中科大和一大批中科系的科研院所落戶合肥,產生了一大批科研成果。這其中,有很多都是世界首創。可是,由於合肥歷史上工業基礎薄弱,導致絕大多數科研成果不能在合肥就地轉化,以至於流失到外市外省。
痛定思痛,合肥必須建立必要的工業基礎,並形成產業體系,以科技和創新為導向,建立以此為中心的服務業體系,完成社會發展的初步積累,才能進而向高端發展。
合肥走工業化道路,絕不能簡單地複製沿海地區落後的工業模式,而是要有高起點——有高質量且強大的科研實力為支撐點,合肥要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
值得肯定的是,合肥除了緊盯時代的發展,提升傳統產業的科技含量和工藝質量,也在積極培育高科技產業,打造科技產業化創新高地。
以量子科技為例。合肥不僅是國內也是世界上量子科技最先進,體系最完整——從量子通信,到量子計算,再到量子成像——的城市。合肥市為此投入300億作為產業培育基金,爭取量子科技成果在合肥就地轉化。
再比如,智能機器人。我國唯一的智能機器人國家工程實驗室,就在合肥,以這個國家工程實驗室為基礎,以科大訊飛為中心,結合合肥已有的條件,引進或成立新的產業集群形成智能機器人開發、創新和生產體系,打造智能機器人研發生產基地。
世界上最大的基因工程基地(大基因中心)在合肥半湯,以此為基礎,成立世界上第一個生物經濟實驗區,引進北大未名,打造以基因工程為支點,創立國內第一家腫瘤靶向治療醫院和世界最大的靶向抗體藥物生產基地。與傳統的工業模式不同,合肥半湯大基因中心建立研、產、學、藥、治和遊一體化的產業模式。無疑讓人耳目一新,而且具有很強的發展可持續性。
合肥正在打造中國的IC之都,目前已擁有以長鑫為主的半導體企業總數129家企業。從材料、設備、研發、設計、蝕刻、封測,到方案解決和寫入,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體系。
截止2017年底,合肥以科技為主導的製造業,以及以此為中心的服務業體系,為合肥的經濟發展貢獻了87.3%的佔比。
綜上所述,合肥正在成為擁有高科技含量的製造業強市。2017年7月1日,合肥高新技術開發區進入全國高新技術開發區綜合實力十強,排名第六,其中,可持續性排名,更是位居全國第一。而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在2018年6月底,也進入全國經濟技術開發區十強,排名第七。
製造業強市,需要有一流的科研人員和藍領技術工人。2018年4月11日,完全由外籍人才投票選出的中國對外籍人才吸引力最強的十大城市,合肥僅次於上海北京,位居第三。2018年7月底,在國內人才流向的統計中,合肥也首次進入全國第四名。所以,那些說合肥留不住人才的說法,早已經成為歷史。
鄭瑞文2015
一.家電行業最齊全,國內知名家電基本上都在合肥有工廠,比如海爾美的格力長虹TCL等等……其生產能力及管理水平都能算上知名。
二.工程機械行業以日立為龍頭,但本身給日立做配套的幾家配套廠(比如永升、森隆、真誼、恆泰等)也開始給卡特、徐工、三一、沃爾沃、JCB等配套,製造能力一流。
三.叉車行業以合力叉車為主,還有合叉、TCM、TEM等等……合力叉車更是以年產銷售十幾萬臺叉車佔領國內主要市場,可謂是稱得上世界合力,提升未來的標語。
四.汽車行業以江淮汽車為主,也有很多配套企業,其也給其他汽車廠家配套,但缺少國內知名汽車廠商,江淮雖然乘用車這兩年不行,輕卡確是國內知名品牌,口碑及銷量都很不錯,記得東風陝汽都過來交流學習過。
簡單列舉幾點,綜上,合肥製造業基本遍佈各行各業,除了汽車製造業稍微弱點,其他還是很有前途的!個人觀點能力有限,如有不合適,請指導交流!
胡中武66
貌似合肥的定位不是製造業,所以,成不成製造強市也就無關緊要。
合肥是國家三大科技中心城市,有著無可比擬的科研實力,科技成果在合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優勢自然強於其他地域。
不久的將來,合肥將以舉世無雙的實力,霸氣打臉持懷疑態度的噴子。
你,等得到。
蚌埠市老王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合肥最近幾年都在把自己塑造成製造業基地,但是國家的供側給改革和經濟發展中心都不在製造業上。雖然訊飛,國軒,江淮等合肥標榜的企業,但是他們真的沒什麼拿的出手的產品,技術上不積澱,製造業基地容易淪為代加工和組裝基地,個人不成熟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