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陽縣南江鄉特色種植奏響脫貧致富曲

青山綿綿,綠意盎然,美麗鄉景展現巨幅生態畫卷。徐徐山風帶來陣陣清涼,開陽縣南江鄉毛家院村香樹組的青山綠林間,深藏著40餘座大棚。大棚裡面錯落擺放的菌棒,蘑菇正悄悄瘋長。貴州硒香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種植基地就在這裡。

生態優勢助力產業發展壯大

“憑藉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70萬棒夏菇成功投產,今年夏菇產值將實現120萬元。每天有八九百斤香菇採摘出來。”貴州硒香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皮斌介紹,涼爽的氣候有利於蘑菇的生長,省外一些蘑菇種植企業由於夏季高溫是沒有鮮菇產出的。掌握著氣候牌這張王牌,就實現週年化出菇,月月有收益。

生態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夏菇供不應求,市場價格佔據優勢地位。“我們主要銷往縣城的超市、貴陽蔬菜批發市場,這一季夏菇,在開陽本地就不夠賣了,銷路一點也不愁。”皮斌說,公司進駐毛家院將近一年,已經形成了穩定的市場銷售渠道。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我們當初選擇落腳點的一個考慮因素,對產業發展壯大也起到很大作用。”皮斌說,夏菇試種成功,給企業打了一針“強心劑”,明年將擴大夏菇種植規模,充分發揮夏菇的市場優勢,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為脫貧攻堅貢獻更大力量。

創新為產業發展注入活水

南江鄉利用生態和富硒資源稟賦,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為高效的食用菌種植產業騰出發展空間,形成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產業化項目。

以“科技領先、產業富農”為宗旨,創新發展理念,逐步打造標準產業化經營之路。為企業搭建發展平臺,聯繫省農科院,促成合作,為食用菌產業引進專業技術人員,為基地建設、菌種接種、菌包產能增收、季節溫控、反季節種銷等方面注入創新動力。

數控機械化生產、7層立體化栽培出菇、一年三批次循環發展等科技創新運用,既節約人力、土地等要素投入,又增加產量創收翻倍,為構建集約化發展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食用菌種植產業見實效。目前建成菌種菌棒培育中心3000平方米、300立方米冷庫一個、年500噸烘乾車間兩個,年500萬棒菌棒生產線一條。2018年預計實現食用菌種植100萬棒,產量達1000噸,產值達650萬元。

利益聯結讓農戶吃了定心丸

“早上和下午分別都要採摘一次,中間的時段就是疏菇,保證蘑菇生長質量。”在一個大棚中,袁林豔熟練地把蘑菇從菌棒上摳下來,不停地拿起又很快地放下一根根菌棒,瞬時,原先長滿蘑菇的菌棒上只留下七八朵長勢極好的蘑菇。

“原先在外面打工,收入也只能滿足基本生活開支。看見家鄉大力開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家門口辦起了食用菌種植園,就堅決回家了。現在每天都有60元的收入,還能照看家裡,比外出打工強多了。”袁林豔開心地說,每天工作8個小時,午飯由公司免費提供,伙食很好,時常享受營養豐富的蘑菇美味。袁林豔的幾個同伴個個都在認真疏菇,像在競賽似的,摘下來的小蘑菇越來越多。

在菌棒生產車間,“擼起袖子加油幹”幾個大字分外引人注目。幾個工人滿頭大汗,正在忙碌地把完成高溫蒸煮的菌棒搬上車運往培育大棚。旁邊就是高溫爐,另一批次的菌棒正在籠中蒸煮。而正在搬運的菌棒仍沒有冷卻,散發著騰騰熱氣。這麼熱的工作環境一定是辛苦的。他們卻異口同聲地說不辛苦。“一點都不辛苦,也不覺得累,有事做有收入就有力氣。”姚永棋高興地說。從他們開心地笑臉中,讓人感受到十足的幹勁和滿滿地獲得感。

採用“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農戶”和“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創新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戶特別是貧困戶成為最大受益者,幫助農戶穩定獲得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勞動務工、資產扶貧、入股分紅等收益,確保參加產業扶貧的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並持續增收。採取由公司提供菌種菌棒和技術服務,農戶種植、公司回收產品的發展方式,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以“保底分紅+利益分紅”等利益分配方式激發農民參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增強農民內生動力。南江鄉毛家院村食用菌種植產業帶動30戶低收入戶增收,能實現戶年均收入3.5萬元以上。

在42座10000平方米食用菌種植園基地的基礎上,南江鄉適度擴大種植規模,在毛家院村馬家坪組建成42座大棚,將以“政府平臺公司+農戶”模式,讓利益聯結覆蓋全村貧困戶,讓更多農戶享有農業產業的改革紅利。

(通訊員 範玉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