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生態振興的壯歌——致敬《最美的青春》

近日正在熱播的央視1套電視劇《最美的青春》,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走綠色生態振興、人才技術振興和長效產業振興之路的最美樣板和壯歌。故事以幾代塞罕壩人50餘年與沙漠作鬥爭、終於在不毛之地為祖國成功造出上百萬畝森林綠洲的世界奇蹟為原型,劇中主人公的奮鬥、付出、淚水和歡笑,他們的精神、意志、信念和收穫,他們的堅持、奉獻、愛情和生活,他們的青春、美麗、責任和價值,無一不為我們由衷的稱道和佩服,讓人看得熱淚盈眶的同時,沉思良久,熱血沸騰,獲得啟發和教益。

為生態的振興,最美的青春是把壯志豪情從腳下一步一個腳印延伸到遠方。只要心不是沙漠,棵棵小樹成綠洲。向著夢想去衝鋒,紅旗迎風佔山頭。在壩上堅守了整整三年的技術員馮程前三年沒有種活一棵樹,但他沒有氣餒、沒有退縮、沒有懈怠、沒有放棄,反而更加執著,跟那八位心懷理想、飽含激情、離開爹孃、離開家鄉、走進沙漠、堅守崗位、植樹造林的青年男女大學生一起,“咬定沙漠”反覆培育、反覆栽種、反覆試驗、反覆研究、反覆總結。他們認一個死理——北京是祖國的心臟,而塞罕壩的林場就是保護心臟的最好最穩的堡壘和厚實堅固的城牆。他們始終相信總有一天能在這片自己深深熱愛著的土地上實現自己的夢想。就像他們初到塞罕壩時看到的那顆上百年的參天古樹那樣,茫茫沙漠中頑強挺立,只要信念不倒,決心不倒,夢想不泯,生命不屈,腳步不停,就能看到未來,看到希望,看到前景,看到力量,看到遠方。

為生態的振興,最美的青春是把責任使命記在心中握在手中扛在肩上。把責任使命記在心中,這是不竭動力的源泉。把時代責任和使命扛在肩上,是把樹的命運和人的命運緊緊握在手中的前提。科學是嚴謹的,判斷是嚴謹的,實驗是嚴謹的,實踐也是嚴謹的。嚴謹才是最能經得住考驗的素質,它包含了工匠的精神、精細的態度、執著的信念。在乾旱無雨、條件艱苦的沙漠上,苗育不育,樹種不種、活不活、死不死、長不長、護不護,風吹不吹,沙蓋不蓋,每一個環節的結果呈現是那麼的顯而易見,而每一個結果的背後卻包含了多少的汗水、多少的付出、多少的艱辛、多少的失敗和多少的悲喜。外國專家來考察時“壩上不適合種樹、不可能種出樹”的斷言之所以能不攻自破,源於一代代勇敢開拓者在此無悔堅持、艱苦奮鬥、追夢圓夢、奉獻青春,源於一代代不懈奮鬥者在此心懷夢想、堅定意志、付諸實踐、苦幹實幹,源於一代代無私奉獻者在此相信科學、奉獻青春、甘於奉獻、作出犧牲。

為生態的振興,最美的青春是把戰勝困難作為一種挑戰一種鍛鍊一種傳承和一種成長。看了電視劇,隨著鏡頭的推進和轉換,隨著情節的遞進和結果的呈現,一幅幅記憶猶新、滌盪心靈的畫面在我們眼前揮之不去:他們要戰勝瞪著綠眼睛的飢餓的惡狼,要戰勝沙漠極熱極寒不可捉摸的氣候,要克服恐懼的心理戰勝艱苦的生存條件,要戰勝惡劣的環境和隨時可能懈怠退縮的意志,要戰勝不可避免的失敗導致的負面情緒,要戰勝離家千里不見親人的痛苦並適應水土和飲食,戰勝難捱的等待、難耐的寂寞和無邊的孤獨,像愛護孩子一樣呵護每一棵樹苗,和當地群眾親人般和睦相處……為了讓茫茫沙漠早日披上綠裝,他們把戰勝困難作為一種挑戰、一種鍛鍊、一種傳承和一種成長。

向在塞罕壩為祖國和人民獻出最美青春、繡出生態畫卷、築起綠色屏障、造出人間奇蹟、實現最美價值的頑強鬥士致敬!向譜寫戰勝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人定勝天”美麗詩篇的所有規劃設計者、林業工作者、技術指導者致敬!向自始至終在塞罕壩林場值班值守者、護樹護林者、後勤服務者、巡邏管理者、環境保護者致敬!向《最美的青春》的創作者、扮演者以及認真觀看並積極思考和紮實行動起來者致敬!

塞罕壩半個多世紀流動的精靈和編織的景觀,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在熒屏內外留下的震撼,給我們啟示了創業建功的思考,豎起了立德樹人的豐碑,揚起了攻堅克難的旗幟,聚起了不屈精神的榜樣,展示了最美的生態、最美的畫卷、最美的色彩,唱響了最美的生命、最美的價值和最美的青春之壯歌!(遵義市播州區西坪鎮黨政辦 陳朝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