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頭山—晉東南的圖騰,長治、晉城的文脈


羊頭山—晉東南的圖騰,長治、晉城的文脈​​羊頭山,地處長治市的長子縣和長治縣與晉城市的高平交界處,是兩市三縣的接壤之處。山之陽是高平,山之陰是長子和長治。山頂脊樑上有兩座塔,一個形如羊頭,成為羊頭山名稱的來歷。傳說是北魏年間就地取石,雕逐而成。歷千年滄桑,經歲月風蝕,攜往日傳聲說已成炎帝文化之圖騰。



羊頭山—晉東南的圖騰,長治、晉城的文脈

唐天授二年(691年)立的一塊六龍碑《澤州高平縣羊頭山清化寺碑》。在神農廟山門之內左側,用玻璃罩著一塊古碑,這實際上就是唐天授二年(691年)立的一塊六龍碑《澤州高平縣羊頭山清化寺碑》,此碑應該是從上清化寺遺址移下來的,此碑十分珍貴。碑文記載了炎帝在羊頭山嘗百草播五穀的勞作和生活情況,為炎帝文化的開發和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證據。

羊頭山—晉東南的圖騰,長治、晉城的文脈

這個我最喜歡,真是美呆了!衣袂翩然啊,似乎在微風中輕輕拂動,比斷臂的維納斯更引人遐思。這是遺留在山路邊的一塊殘雕。

羊頭山—晉東南的圖騰,長治、晉城的文脈羊頭山—晉東南的圖騰,長治、晉城的文脈

風蝕砂石呈淺黃,多突兀而生,大不過坯房三間,小不過方桌几許,散座草木之縫隙。集合挨擠有之,零亂獨處有之,攏則不上二十處。皆依勢成窟,組窟單窟交錯,平面呈方,無定規,沒方位,隨遇而安。有窟則開龕造佛其上,一窟三像偶有,一窟幾龕俱多。龕圍盡雕佛、菩薩、力士諸像,大小不一,形態各異。或盤座,或站立、或膝跪,皆衣帶飄逸,流暢自然。偶見石雕題記一,細辨為“年號大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其餘盡毀,不得其所。
​​​
能夠看到的最大一處石窟。石頭是歷史記憶力最強的介質之一。自然的風雨沒有侵蝕掉它風貌。但石窟上人力破壞的創痕卻醒目可見。佛頭被人為地鑿去的情形,觸目皆是。相信每一個站在石窟前的遊人,都會既有讚歎也有惋惜。

羊頭山—晉東南的圖騰,長治、晉城的文脈​精美的石頭會唱歌,默默無聞深山傳古今。

北魏石窟前的千佛碑。碑上有千佛,每一尊都寄寓了對人間福祉的虔誠祈禱和希望。

羊頭山—晉東南的圖騰,長治、晉城的文脈祭天壇中心的園石,一分為三,類如“雞鳴三省”,是兩市三縣的地域分界線。不過這,好像是一廂情願的,對於山脊樑上的文物,哪個縣也承認是哪個縣獨擁的。


羊頭山—晉東南的圖騰,長治、晉城的文脈羊頭山—晉東南的圖騰,長治、晉城的文脈​​

 

  神農廟原名六名寺,又稱清化中寺,寺中大雄寶殿(即今炎帝神農殿)前有一座寶塔。 塔高約六米,八角三級磚塔,底部方形石座,首層塔身裝飾繁多的仿木結構,上面兩層簡潔無裝飾,二層上嵌石銘“金剛舍利多佛寶塔”。此塔建造年代無考,寺中有民國十二年重修六名寺碑,推斷此塔可能是民國重修時所留。

羊頭山—晉東南的圖騰,長治、晉城的文脈


“羊頭夕照”是高平舊時八景之一,清代詩人陳顥作詩讚曰:“羊頭山高落日斜,餘光低照野人家。巡行不謂前程晚,猶縱青驄步月華。”“古木肅疏噪暮鴉,山村螟色入人家。羊峰聳上青霄裡,尚有殘陽映晚霞。”《高平縣誌》雲:“羊頭山在縣西北四十里,危峰秀拔,勢凌霄漢,日久諸山俱瞑,而此峰返照猶光,故俗稱此山比天下各山高三尺。秦並天下,置郡縣以地極高,與天為黨,故名上黨郡。”上黨的稱謂即是由此而得,古上黨地區是以羊頭山為中心的澤州和潞州兩地,“神農獲嘉禾之地”即是指羊頭山而言,這是一塊古老而又神廳的黃土地,歷史悠久而文化內涵豐厚。
羊頭山—晉東南的圖騰,長治、晉城的文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