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山寨品從線下走到線上,花樣頻出,消費者只能邊怕邊買?

長久以來,只要是有買賣商品的地方,那就免不了有山寨品混雜其中。

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發展,山寨品、傍名牌也登上了網絡平臺,花樣頻出,令人防不勝防。

今年8月初,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正式對外公佈一則《通知》,將重點打擊製售假冒偽劣商品的違法行為,傍名牌之類的製售假冒偽劣商品、相關虛假宣傳、商標侵權及違法廣告等都包括在內。

近日,身在輿論風口浪尖上的拼多多還就其自己開展的“雙打行動”公佈了具體情況,在8月2號至8月9號的這8天裡總計強制關店1128家,下架近430萬件商品。

事實上,現在的山寨品、傍名牌不止於存在電商平臺上,還走到了一些短視頻、直播、微商等應用上了。

1

以前,山寨品也就在一些農村、城鄉結合部或者是大城市的城中村出現,包裝都是儘可能做得與大品牌相似。

消費者購買的時候,一個不留神就會買到山寨品。

好一點的情況,可能會在用之前發現不對,還有可能就是直到用壞甚至於食用之後才發現自己買的是山寨品,只能是打碎牙往自己肚裡吞。

這個時期的山寨品,都是搞得文字、包裝這類打“插邊球”的花招,將自己的商品做得與大品牌相類似又有些許區別,如“粵利粵”餅乾、“康帥傅”方便麵、“雷碧”汽水等。

再就是,專門打上農村老年人的主意,去各個偏遠的小鄉村裡搞虛假宣傳活動,用各種優惠手段來引導老年人進行購買。

之後,網購興起,山寨品也就跟著走到了線上。

由於網購的人大多是對品牌辨識度高的中青年消費者,山寨品的這套文字、包裝花招在網絡平臺上就行不大通了。

所謂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山寨品們就玩出了“融牌”的花招,即在自家商品名的前後帶上正品名,如“華倫天奴 ××”、“佳能××”、“小米××”等。

如此,不僅能讓消費者相信這就是正品,還能蹭到正品的流量,會與正品同時出現在

搜索結果中,有時會因價格更便宜而擠掉正品,搶佔消費者的注意力。

可氣的是,當消費者發現不對勁的時候,他們給的回應大都一樣:我們從來就表示過自家產品與那些大品牌有關。

山寨商家們全然一副消費者買到山寨品與他們毫無關係的態度。

消費者的消費信心由此大受打擊,陷入邊怕邊買的狀態。

消費者對商品確實是有需求的,但是山寨品太多,時刻害怕著自己一不留神就買到山寨品,花錢都花得不放心了

諸如此類的山寨品牌在各網絡平臺上可能還有很多,緣何這類山寨產品層出不窮、難以消滅呢?

2

說來也簡單,這些山寨產品無非就是為利而來的。做山寨產品出來買,成本低,傍上名牌後銷量越大,利潤自然就高了。

很多人也許會想不通,明明這些傍名牌的山寨品是侵權了,為何還能存在?

因為這些個傍名牌、打“插邊球”的商家在申請與知名商標相似的商標時,按照程序很快就會拿受理通知書。

有了受理通知書,他們就可以使用了該商標了。即便是之後不被通過,他們還能提起復議申請。

一般這套流程走下來,即便最終結果是不予註冊,他們還是可以將這個商標“合法使用”上兩三年。

有了這兩三年的時間,對他們來說是足夠了。

畢竟,他們的出發點本就不是為長遠利益、品牌效益,只求儘快地銷庫存、賺上一筆是一筆。

一些電商、二手交易、短視頻等平臺的疏忽管理更是為他們提供多樣的銷售渠道。

就這樣,在利益和流量的吸引下,山寨品也就越來越多,不僅有損消費者的權益,還會損害正規品牌、企業的利益,不利於正當競爭。

現今,國家已開始採取相關行動,重點打擊山製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不少平臺也開始自查,加強管理。

這個過程必然是漫長而艱難的,但總歸是行動起來了,消費者不再邊買邊怕的日子終會到來的。

面對這些山寨品,消費者則應提高警惕,提高自身的辨識力,在購買商品前儘可能地去了解相關信息,切不可只圖便宜。同時,也不要為虛榮心而去知假買假。

作者:魏無忌|電商觀察網(ID:guancha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