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到清朝,皇帝選繼承人的標準都相同,其實只有一條

皇位的競爭,從來都是明爭暗鬥,你死我活,甚至流血廝殺,不講任何公平原則,競爭者無所不用其極,手段之殘忍,讓人不寒而慄,什麼兄弟如手足,親情,統統放到一邊。成功者成為九五之尊,高高在上,失敗者的下場只能是死路一條。為了最後的勝利,很多人隱藏了本來的面目,內心的醜惡,上一任皇帝根本看不到。皇帝選繼承人的標準其實都一樣,只有一條。

從明朝到清朝,皇帝選繼承人的標準都相同,其實只有一條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共有二十六 個兒子,有能力競爭皇位的,只有長子朱標,和燕王朱棣,其它兒子不是有過錯,就是年幼,朱標是嫡長子,先天優勢不言而喻,更難能可貴的是朱標生性仁慈,朱元璋又請當時的很多名儒,宋濂,等,輪番教導朱標,長大後的朱標溫文爾雅,對兄弟特別友愛,寬厚,秦王、周王及晉王等曾多次有過錯,都是朱標向朱元璋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燕王朱棣最像朱元璋,殺伐果斷,軍事指揮能力一流,在朱元璋晚年對蒙古的征討中,屢立戰功,才華過人。但是朱元璋卻選擇品格良好的朱標,而不是朱棣。有人說古人立嫡不立幼,那麼朱標死後,朱棣已經成為諸王之首,年齡又是壯年,又有戰功,但朱元璋還是沒有選他,選擇了溫和,靦腆,好脾氣的朱標長子朱允炆。朱允炆當個好學生沒有問題,但是當皇帝他天真,迂腐,冒傻氣。可見朱元璋選擇繼承人重視的是品德,而不是才能。

從明朝到清朝,皇帝選繼承人的標準都相同,其實只有一條

朱棣靖難成功,朱允炆下落不明。晚年朱棣又和他爹一樣面臨同樣的問題,是選擇愛讀書,性格沉靜,儒雅的朱高熾,還是勇武,有魄力,像自己的朱高煦,朱棣傷透腦筋,況且,朱高煦在靖難中立有大功。有人說朱高熾能當皇帝是因為有個好兒子朱瞻基,我認為,這根本不是關鍵問題,朱高煦難道沒有兒子?這都是後人拍馬屁編造的。最終,朱棣像他父親一樣,選擇了品行端莊的朱高熾,朱高煦不甘心,反叛,最終被殺。

從明朝到清朝,皇帝選繼承人的標準都相同,其實只有一條

清朝,康熙皇帝晚年,上演了激烈的九王奪嫡,在太子被廢之後,八阿哥最有能力,大臣又擁護,多位阿哥聚集在八阿哥身邊,是他的左膀右臂。十四阿哥是大將軍王,在西北統領八旗精銳三十萬,屢敗準噶爾部,他也是八阿哥的粉絲。但是康熙沒有選擇八阿哥,也沒有選擇十四阿哥,而是選擇了四阿哥胤禛,你知道為什麼嗎?胤禛在康熙生前表現的非常清心寡慾,友愛兄弟,這是他裝出來的,他不是不想當皇帝,他這是以退為進,摸準了康熙的脾氣。康熙非常聰明,知道不管誰當,其他阿哥就會遭到殺戮,從愛自己的兒子出發,選擇了裝出來的好人四阿哥胤禛,胤禛一上臺,與其爭褚的阿哥就遭到了清算。八阿哥對四阿哥有很深的瞭解。雍正一 上臺,就對八阿哥升官,別人來祝賀的時候,八阿哥說:“有什麼可賀的,都要快死了。”他這樣做是為了穩住其他阿哥。

從明朝到清朝,皇帝選繼承人的標準都相同,其實只有一條

例子很多.很多,道光皇帝時期國家已經災難深重,但他還是選擇了,只會哭的咸豐,導致了後來鴉片戰爭的慘敗,。聰明機靈的恭親王奕訢,還是沒有被道光看中。皇帝選擇繼承人,只是看重品德,服從自己,孝順自己,能力那是品德過關之後才考慮的內容。這樣的選人法,國家怎能長治久安,國家怎能不一步一步的走向衰弱,沒能力害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