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解《道德經》第一章

序言:

所謂易解道德經,就是用周易理論來解釋道德經。易以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所以用易經,是可以解釋道德經的,如果不能解釋,那麼道德經就有問題。周易是中華文明的生殖細胞,是中華文明的原始理論基礎,所以,用易解之法,就是原始反終,尋根溯源的方法。

大凡解經,有兩個路徑:1、正解。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翻譯。用現在的理論來解釋經典。如果以經為原點,正解就是數軸右邊的部分。 2、返解。就是用以前的理論來解。猶如數軸的負數部分。

易解《道德經》第一章

本書易解之法,主要是運用易經的陰陽,五行,八卦,河圖洛書數理關係解道德經。為方便理解,也散解。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世界是需要改變的。基於眾多形而上的道德經註解,很難形成從道到法的轉變,因此鄙人使用易經這個工具註解道德經。易經理論體系,既解釋了世界,也提供了改變世界的方法。還有比這更好的工具嗎?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直譯:

道,可以進行描述的,就不是普遍意義的道(即是說可說之道有偏頗)。可以命名的,絕非普遍意義上的名(就是不可能完全名不副實)。天地之始叫作無(天地出現的開始狀態叫作無),萬物之母叫作有(生萬物的狀態叫作有)。所以,要想觀想玄妙,就要經常參悟無;要想觀想萬物之間複雜的關係,就要經常參悟有。有和無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不同,都叫作玄,反覆參悟這種玄,就能找到通曉萬物之理的門徑。

商榷:本解與通行解釋有很大的不同之處:

1、常。通解中理解為普通。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老子為神人,說話不會沒有邏輯性的。如果解釋為普通,通常。那第一句就解釋為:可以言說的道,就不是普通的道。可以命名的名,就不是普通的名。這是啥意思啊?不是普通的就是特別的嗎?邏輯明顯混亂不堪,這在道德經這樣的經典裡面怎麼可能出現呢?所以,人類實際的認識是:只能認識萬物中的某些種類(格物),並由此得出一些規律(致知),這規律,並不是普適原理和規律,是有範圍性的。比如牛頓力學理論,就不適用於電力學。所以,這個常字,應該是:普遍的意思。引申理解為普適。

2、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一句的斷句,傳統文本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樣斷句的,所以把無名解釋為無形,有名解釋為有形。整句翻譯為:天地之始無形,萬物之母有形。這是啥意思啊?是啥邏輯關係呢?這是從名家的理解來解釋的,似乎也有道理,但,這明顯不符合邏輯。

道德經第一章是在講什麼,這必須要弄明白。

這一章講了:(1)、道和可道之道,名和可名之名的區別——常道和非常道,常名和非常名的區別。(2)、兩個概念:有和無。以及有無的性質:無是天地始,有是萬物母。(3)、觀察研究事物的方法:常無得妙,常有得繳。玄之又玄得眾妙之門徑。(4)、有無的關係:同出異名。同出於哪裡?玄。

由此可以看出,第一章是在講概念:道,名,無,有。

這脈絡是多麼清楚的事情啊。哪裡會是糊糊塗塗的邏輯呢?

3、繳。通行理解為:邊界,邊際。引申為端倪。這也不符合本章邏輯關係。

觀察有形的東西,就是分別其中的邊界嗎?這裡的邊界可以理解為事物之間的區別。常有欲以觀其徼,這是一個倒裝句:欲以觀其徼,常有。就是想找到事物的區別,就要經常觀察其形狀。這顯然不符合我們認識事物(格物)的方法。我們分析有形之物,是為了找出其中的本質,目的是通過現象看本質。由具象到抽象。具象就是有,抽象就是無。事物往往是表象多樣,是紛繁複雜的顯示。繳:繳繞,紛繁複雜的意思。

再則,繳:形聲字。字從糸,從敫,敫亦聲。“敫”意為“從一點擴散到廣闊空間”。“糸”與“敫”聯合起來表示“從一個地點向全空域發射帶絲繩的箭”。本義:從一個地點向全空域發射帶絲繩的箭。轉義:多箇中箭落鳥的地點的人循絲繩往回交納中箭之鳥。這個字的直接意思就是:把廣闊空間的東西,用絲線鏈接起來,以便收納在一起,所謂繳獲,繳納,意思就是從這裡來的。

綜上所述,繳,就是把萬物紛繁複雜的關係釐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