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古道,感受道州千年的歷史滄桑,你有走過麼?

道縣西關橋

大碼頭古街,昔日格局的黑瓦鋪面一字排開

重走古道,感受道州千年的歷史滄桑,你有走過麼?

行走示意圖1:瀟賀古道陸路起點:道縣西關橋

一路向北奔騰的瀟水,在道縣拐了個彎,與濂溪河匆匆“握手”,然後頭也不回地奔向湘江。

兩江交匯處的碼頭,在今天道縣年輕人的嘴裡,常用不遠處熱鬧的“西關橋”指代。橋就位於江面之上,承擔起溝通道縣縣城南北的重任,相比橋上的繁華,橋下碼頭零星停泊的幾艘鐵皮船稍顯落寞。

重走古道,感受道州千年的歷史滄桑,你有走過麼?

道縣西關橋 航拍/陳正

然而,千年前,在那個倚靠水力運輸的年代,兩河交匯處的大碼頭先是秦始皇大軍進攻南嶺平百越水路上陸路的第一站。“襟帶兩廣,屏蔽三湘”的道縣在秦朝直接被喚作“營浦縣”,營浦即駐紮軍隊的水邊。

當大碼頭完成了軍事要地的使命,在漫長的歲月裡,逐漸成為“沽帆如織,客貨連雲”的商埠。江西人的藥材,衡州人的糕餅,寶慶人的瓷鐵,零陵人的絲綢布料源源而至。

既然水路既便捷又省力,為何不繼續溯瀟水而上,在道縣就離水上岸?

“因為道縣過後,瀟水河道越來越狹窄,水流也更急,人和貨物都很難再往上走。”道縣文物局副局長、文物考古工作者楊雄心站在大碼頭,指著腳下的土地說,“所以,瀟賀古道真正的陸路起點就在這裡。”

千百年來,無數人從這裡下船上岸。秦軍重兵在此集結,揮師南下,翻南嶺,平百越;徐霞客一大早從這裡出發,往南走過西關橋,前往拜祭周敦頤的濂溪祠;6月29日,這裡也成為我們行走的起點。

連日降雨,大碼頭河水上漲,淹沒了向江中延伸的十多級臺階。水面上,幾艘紅色或綠色的鐵皮船,隨波漂盪。

重走古道,感受道州千年的歷史滄桑,你有走過麼?

道縣大碼頭 航拍/陳正

回過頭,黑瓦木牆,上下兩層的臨水鋪面一字排開。青石板或者鵝卵石鋪就的古巷,從房子與房子的間隙間,露出頭來,通向埠口。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大早就有人從河裡挑水到城裡賣,小巷的青石板幾乎都是溼漉漉的。”54歲的楊雄心說。

沿著青石板,走進小巷,青石板、鵝卵石路面,間或夾雜著硬化的水泥路段,全木質民房中,也會闖入紅磚藍屋頂的現代民房,新和舊在此交替。

重走古道,感受道州千年的歷史滄桑,你有走過麼?

越往裡走,越靠近道州城的古城牆。城牆的防禦功能今天已經派不上用場,卻以另一種方式重生了。路過一個轉角,牆上掛著“城牆角巷”的藍色名牌。楊雄心停下腳步,笑嘻嘻地問,“你知道城牆轉角有什麼典故麼?”

重走古道,感受道州千年的歷史滄桑,你有走過麼?

我搖頭,他伸出手,拇指和食指張開,比劃出一個厚度說,“那個時候,說孩子臉皮厚,就會說他,臉皮厚得像‘城牆轉角加三塊火磚’!”說完,自己忍不住笑出聲來,“你看,城牆本來就很厚了,還要加三塊火磚,那得多厚!”

碼頭的古街,因水而活。商賈來往,市場繁榮。雖昔日“來往任肩摩”的盛況難以再現,古街老巷依然保存著當年的格局。

重走古道,感受道州千年的歷史滄桑,你有走過麼?

灣裡街,倚水埠,面城牆,一路走下去,當年的店面仍在,大都是兩層,磚木結構或者木結構,灰黑色的活動式鋪板門上,寫著一溜“店名”:郭氏雜貨鋪、龍氏擀麵鋪、周氏打桶鋪、唐氏小吃鋪、廖式裁縫鋪、張氏包子鋪、陳氏字畫鋪、鄒氏米行、周氏茶館……

重走古道,感受道州千年的歷史滄桑,你有走過麼?

只不過,那活動鋪板都一塊塊緊密排列著,“恪盡職守”地將門關好,不知道何時可能再打開。

重走古道,感受道州千年的歷史滄桑,你有走過麼?

偶爾有摩托車,低吼著,在鵝卵石上尋找相對平整的路面,顛簸開過。古巷裡,仍有住戶,三三兩兩搬著椅子坐在門前說話。有人認出了身為文物局副局長的楊雄心,視線對上,點頭微笑,最後不死心地問一句,“啥時候拆啊?”

楊雄心沒有回答。

2

第二站:道縣雙屋涼亭

雙屋涼亭,馬頭牆上鑲嵌的清代碑刻仍在

重走古道,感受道州千年的歷史滄桑,你有走過麼?

行走示意圖2:從道縣西關橋到縣城西南5公里左右的雙屋涼亭。

離開大碼頭,就是道縣城區。

硬化的道路,高樓林立的街道,將古道覆蓋、打碎、磨滅。

連續的線,斷成零落的點,我們要尋找的第二個“點”是縣城西南五公里處的雙屋涼亭。

這座涼亭很“著名”。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被認為是瀟賀古道的“陸路起點”。

然而,無論是道縣文物局副局長楊雄心、賀州學院教授韋浩明,還是賀州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副局長、賀州市博物館館長鬍慶生,都不認同這一判斷。

“雙屋涼亭只能算是瀟賀古道上的一個節點,所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古人在大碼頭卸貨上岸後,往南走,一路走來,應該會經過三個涼亭。前面兩個已經不見了,所以雙屋涼亭只能算作瀟賀古道現存的第一個涼亭。”楊雄心說,“從瀟水上岸後的第一站大碼頭才是瀟賀古道的陸路起點。”

尋找雙屋涼亭並不容易,通往涼亭的道路早已荒草叢生,碎石稀泥混在一起,泥深路滑。

重走古道,感受道州千年的歷史滄桑,你有走過麼?

雙屋涼亭前泥濘的路。

下車步行2公里後,終於遠遠地看見了斑駁的馬頭牆。

走近,只看見一座亭,不是“雙屋涼亭”麼?楊雄心指著荒草從中橫七豎八倒伏著的石柱和石塊說,“原本這裡還有一亭,毀了,所以如今只剩下一個亭。”

矗立至今的這一亭,馬頭牆上寫著“種福亭”三個大字,

重走古道,感受道州千年的歷史滄桑,你有走過麼?

門楣上刻著雙獅戲珠,是“雙屋”中的西亭。亭內屋頂已經坍塌,小青瓦碎了一地,小青瓦上還有“種福亭”的刻字。

重走古道,感受道州千年的歷史滄桑,你有走過麼?

慶幸的是,亭內牆上鑲嵌的碑刻仍在,是為《新建涼亭並置茶田碑記》,落款是大清光緒十一年,可見此亭是百餘年前重修之亭。

那麼始建於何時?碑刻未細說,只說“建自前人,歷有年所”。通往何處?“上通西粵,下達南湖”,即連通的是廣西和湖南南部。何用?“小住為佳,是息肩之得地”,挑擔的路人,可在此卸下重擔,讓肩膀休息休息。

更有意思的是,碑刻提到除了建亭,還“兼買義田”,“聊舒客路之艱,共飲仁漿之渥”。

重走古道,感受道州千年的歷史滄桑,你有走過麼?

雙屋涼亭之種福亭 拍攝/陳正

“義田,一般就在涼亭旁邊,產出的東西,給過路人做草鞋,或者給涼亭裡燒水的鄉親一定糧食做回報。過路人走累了,可以自己舀水喝。”楊雄心說。

在古代的道路系統中,涼亭至關重要,或許可以比作今天高速公路上的服務區,它供行人歇息、乘涼、茶飲,又稱作路亭或者茶亭。秦漢以來,官修驛道,大道均設路亭,每十里設一長亭,其後五里置一短亭。

3

道縣縣城西南田野

鵝卵石古道,中間高兩邊低的排水設計

當遠離了城市,古道終於在荒草中隱現。穿過雙屋涼亭,繼續往南走,先是出現了一段鵝卵石、碎石相間的路,寬約60公分到一米。“上去走走。”楊雄心說。我走在鵝卵石古道上,可以明顯感覺到,中間高,兩邊低。“這是一種排水設計,道路就不會積水。”

重走古道,感受道州千年的歷史滄桑,你有走過麼?

這一路上,我們還有一個人的“陪伴”,他名叫徐霞客。

三百多年前,當他走在這條路上時,看到的是從道州(今道縣)到永明縣(今江永)夾道七十里的喬松,“如南嶽道中,而此更綿密,有松自出柯五六枝,叢挺競秀,此中特見之,他所無也(其他地方是沒有的)。”

今天,我們看到的是田野、山林還有雨後冒出的青頭菌和白水菌。看到一個個破土而出的菌子,楊雄心如獲至寶,見一個撿起一個。同行小夥伴說,“怕是古人也會邊走邊撿點菌子,在路上燒水煮著吃吧。”

重走古道,感受道州千年的歷史滄桑,你有走過麼?

路邊,剛拱破土的野生菌。

古道蜿蜒向前,時而隱去,時而又有零星的鵝卵石或者青石板出現,有如草蛇灰線。但無論如何隱匿,大致的方向是可以判斷的。

重走古道,感受道州千年的歷史滄桑,你有走過麼?

古道有自己的修築規律,“古道選址的要求,第一是食物充足,水草豐美。第二是便捷,所以沿著村子串起來。”楊雄心說,“所以古道上必有古村。”

瀟賀古道雖然穿越的是東西長600千米、南北寬200千米的南嶺山脈,但看山不走山,古道常從山間的隘口通過。

重走古道,感受道州千年的歷史滄桑,你有走過麼?

穿過山間隘口的古道

當我們從道縣一路往南,向廣西行走時,向右看,西邊是都龐嶺,向左看,東邊是萌渚嶺。古道在山腳下或者河流邊,蜿蜒向前。

4

道縣午田村

風雨橋門洞前,七名八姓的“商業街”

重走古道,感受道州千年的歷史滄桑,你有走過麼?

行走示意圖3:從道縣雙屋涼亭前往午田村

沿著道縣068縣道,驅車一路向南。

到達午田村時,已是傍晚時分,這是我們進入江永前停留的最後一站。

一下車,一座橫跨在永明河支流上的二孔石拱廊橋首先映入眼簾。

這是我們自道縣出發,行走古道見到的第一座風雨橋。它翹角飛簷,青石黑瓦,兩個半弧石孔映照在小河裡。

重走古道,感受道州千年的歷史滄桑,你有走過麼?

一人穿著拖鞋,坐在風雨橋正中間,慵懶地靠著廊橋的木質欄杆上乘涼,瞬間讓人感到傍晚的悠閒和靜謐,讓人不忍心打擾。

從風雨橋一端的拱形門走進,進門右側還保存著一個青石水缸,石壁上殘留著斑駁的刻痕,還刻有“光緒丁未三十三年置”的字樣,距今已有上百年。

重走古道,感受道州千年的歷史滄桑,你有走過麼?

橋面全用大塊青石板鋪成,整潔平齊,橋面兩邊是木柵欄。

重走古道,感受道州千年的歷史滄桑,你有走過麼?

清《永州府志》記載,午田橋是宋代淳祐年間村民朱明遠倡建。2010年,湖南交通文化遺產普查結果統計顯示,它是湖南現存最早的廊橋。

閒坐納涼的人名叫朱時喜,60多歲,國字臉,面目和善,笑起來有些靦腆。他用一口略帶口音的普通話說,“聽老人家說,橋上以前有賣餃子、賣稀飯、賣豆腐和香花生,非常熱鬧,過路人挑著擔子,去廣西。”

重走古道,感受道州千年的歷史滄桑,你有走過麼?

60多歲的朱時喜。

風雨橋門洞正對著一條曲折的街道,街道兩旁房屋林立。“我們管這裡叫橋上鋪。”他說。"鋪”,意指商店或者舊時的驛站,可見這裡曾經是一條“商業街”。“我家以前就是開伙鋪的。”他笑。

重走古道,感受道州千年的歷史滄桑,你有走過麼?

朱時喜家的房子就在風雨橋橋頭,是整個橋上鋪離風雨橋和小河最近的房子,可謂“黃金地段”。“夏天,大家可以直接跑到小河邊沖涼洗澡。人多的時候,有人甚至直接睡在風雨橋裡。”

他家的房子有兩層,“一般是樓上睡覺,樓下賣東西,睡的都是大通鋪,用草紮成席墊,常常太陽還沒下山就住滿了,樓下還會磨豆腐。”

今天,我們無緣一見當時的盛況,可是“同伴”徐霞客告訴我,三百多年前,當他走過這裡時,是“聚落頗盛”的。要知道,當年這裡是“永明官路”,相當於今天的“國道”,其繁華熱鬧可見一斑。

重走古道,感受道州千年的歷史滄桑,你有走過麼?

當年古道帶來的繁華已去,卻仍然在今天留下了痕跡。朱時喜告訴我,午田村3500多人,幾乎都姓朱,唯獨橋上鋪這一小塊區域是“七名八姓”,“有朱、葉、陳、王、歐、李等各種姓氏”。他說,“因為這鋪上的許多店鋪都是外地人開的,王姓是從零陵來的,朱姓是從江西婺源來的。”

重走古道,感受道州千年的歷史滄桑,你有走過麼?

如今,橋還立有清代乾隆年間關於修橋記載的石碑,參與捐款的姓氏中幾乎全是朱姓,只有一個異姓“陳”,可見當年朱姓當地望族的地位。而今天“七名八姓”的留存,也可見古道對古村的深刻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