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爲何大師輩出?

民國大師們的留學背景

民國為何大師輩出?

甲午戰敗,動搖中原儒家文化圈的中國夢,中國從文化輸出國淪為文化進口國,也讓兩個向西方學習的東方學生分出了高低,也進一步刺激了這個東方大國的出國留學熱潮;日本,美國,歐洲等國,是當時中國學生的首選之地。國學大師陳寅格就是其中之一。陳寅恪早年先後用13年的時間出國遊學日本,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瞭解各國的文化。民國的文化大師大都是有留洋背景的海歸,當然也有極個別的土鱉文化大師,比如,錢穆。一系列的失敗讓中國夢想破滅,如何整理國故,如何找到民族思想的自信心?如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國人追求民主與科學雖不始於民國,但從民國開始,確切地說從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國人才將西方的民主與科學作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觀念或基本價值加以追求和崇尚,西方人文主義的民主與科學也從此才逐漸深入人心,成為促進思想解放、社會變革的有力武器。

民國大師們的自由獨立學術環境

民國為何大師輩出?

民國大師們都有一份好的職業,被聘為大學講師或教授,就意味著穩定的經濟收入,當然這也和民國政府重視教育有關。民國政府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改變國民思想和學習西方文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中國高校的黃金時代——民國時期。

1917,蔡元培入駐北大,提倡“教授治校”,由此開創了一代“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學術風氣。梅貽琦開創了清華大學的黃金時代,主導了西南聯大的教育奇蹟,使中國的高等教育昂然躋身世界先進水平。蔡元培、張伯苓,梅貽琦,胡適、蔣夢麟等一批民國大學校長好比一顆顆樸實的大樹,樹底下坐滿了當時的民國文化名人,一起在做獨立自由的學術思考與研究。“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1929後年蔣介石政府加強了黨化教育,然而黨化教育對文化教育的影響有限,執行力很弱,這給了學術自由有充分的成長空間。報刊業的發達和社會輿論的相對自由,給思想界精英結合成思想志趣相投的群體、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主張提供了可能性。

民國大師延續了古代士人的風骨

民國為何大師輩出?

民國大師延續了幾千年士人傲骨,士人有傲骨,並不奇怪。要知道,士在秦漢以前,是最低一等的貴族(以上三等是天子、諸侯、大夫);秦漢以後,是最高一等的平民(以下三等是農、工、商)。但無論哪種,士都是最有知識、有文化、有思想、有智慧的。因此,士人往往有高貴感。這種高貴,是精神上的,故曰“精神貴族”。他們也許在經濟上一貧如洗,在事業上一事無成;但在精神上,卻富有得像個國王,可以把一切權貴都不放在眼裡。故士人之傲骨,就是風骨。總之,士人的特點,就是有風骨、有氣節、有擔當、有肝膽,再加“愛羽毛”。士人一般和當權者保持一定的距離,竹林七賢就是中國士人精神的典型代表!士人精神在民國也是得到了延續,在黨化教育的大背景下,民國的大師選擇了自由之思想,獨立之思考!士人精神如果現在還在延續的話,那就是公知一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