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赤城

母親的赤城

母親的赤城

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是我現在的幸福時光。

母親八十多歲啦,記性真的好。常常和我念叨原先赤城的模樣,說一閉眼就想起來了,可惜我不會畫,再過幾年恐怕就記不住了。我說,可惜我也不會畫,要不你說我記吧。

母親的赤城

母親的赤城

母親說她小時候的赤城城東西南北向都是1裡13步,方方正正。而且是先有云州後有赤城,赤城是照著雲州建的。城四周都有城牆,城牆可厚可高了(縣誌載:城周3裡184步,高3丈,頂寬1.5丈,底3丈)。但只有北、東、南三面有城門,西城牆沒門,城門上還建有城門樓。要到西邊的奶奶嵯、孫家莊、湯泉得從北門或南門出城繞道奔西去。而且北門和南門不對稱,北門偏西北,南門和鼓樓對稱在縣城的中軸線上。東門偏東北,在南門和東門外還建有門圈兒(既:甕城),南城牆的東南角還有一個小南門。鼓樓位於縣城中心(縣誌載:鼓樓臺基為磚砌拱門洞,上為兩層歇山頂磚木建築,面寬和進深均為五間。門正面刻“俊明”二字,背面門額為“控馭”。樓上還曾掛有“霞城翠秀”、“文光射鬥”、“天開文運”、“壯觀”等扁額),鼓樓前還有牌坊。城中有南北向兩條主街,一條就是位於中軸線上的街以鼓樓為中點,南面的叫鼓樓南街,北面的叫鼓樓北街;另一條在西面和北門對正,叫西大街。東西向也是兩條主街,一條在鼓樓前,鼓樓以西叫鼓樓西街,鼓樓以東叫鼓樓東街;另一條東西向的街在城南與鼓樓南街交匯,西邊的叫府安西街,東邊的叫府安東街。這四條主街比較繁華,缸房主要開在鼓樓西街,釀酒制醋。鼓樓東街多是日用百貨的商鋪,還有裁縫鋪。鼓樓南街上最有名的有兩個藥鋪,一個叫天和德,一個叫同和城,都是河南人開的。城隍廟坐落在府安西街以北的西大街上,也有把這段西街稱為城隍廟街。城隍廟的南面便是坐南朝北的大戲臺,戲臺後面就到了南城牆根啦。西大街往西還有條小西街,西大寺就建在那,佔地面積很大,想必規模規格都了得吧?鄉公所也在小西街上。赤城城裡有名的幾大望族喬孟李侯安的喬家孟家安家的大宅院就坐落在西大街上,由此可見西城是繁榮昌盛之地。而縣衙坐落在府安東街上,門口有兩隻石獅子蹲守,門前還有一巨大的影壁,當然是坐北朝南啦,衙門口朝南開嘛。在縣衙的東面還建有文廟,每年的正月初七,城裡的鄉紳望族或寒門學子都要在此祭拜以求功名。縣衙的前面也就是府安路南有一個小廣場,廣場東有一高臺,可搭戲臺唱戲,有活動也可做主席臺,過年的時候還可在此搞文化娛樂遊藝活動,母親說她小時候就在哪看過扭秧歌,玩過“忽悠悠”(也叫轉黃河,如轉迷宮。是用秸杆按九曲黃河圖紮起來,點羊油燈。轉進轉出很廢時,為圖吉利。)。城裡有兩所學校,一所就在這小廣場的東邊是男校,另一所在西大街是女校。城東沒有主街,都是陋巷,所居也多是平頭百姓,務農或手推肩挑的小商販。但城東還建有一內城牆,這是城北、城南、城西所沒有的。內城牆外稱為東關,鐵匠鋪、棺材鋪、篾匠鋪還有鑼匠、席匠、毛毛匠都在東關開張。在內城牆的關北段還有個小東門。……赤城街上還有個旗杆院,坐落在鼓樓東街的二道巷裡,也曾是高門大院帶左右偏院,幾級石階進院。門前蹲著兩隻石獅子,門外左右分豎著兩根高高的旗杆,旗杆有尺把粗,被兩塊石條牢牢的拱圍形成基座,基座前還有半米有餘見方二尺多高的石墩,旗杆頂部是錫制的葫蘆狀的頂帶,南房臨街的屋簷下的後牆上掛著一溜牌扁。這就是栽杆掛扁的鄭家,雖不似喬孟李侯安家富庶,卻也曾顯赫,赤城城裡僅此一家。具體是因何功名受誰封賞,牌扁都題著什麼字,母親已記不清了。只所以提這院是因為這曾是母親的祖屋。

母親的赤城

母親的赤城

要說赤城不能不提北山,因此山在縣城北面而稱北山,從前也曾叫松樹梁。這是因為站在古縣城中任何一個地方,都能看到山上東西一字排開的兩行古松,最早有28棵,古松需幾人合抱而圍,蒼勁而偉岸。尤其山頂西部幾棵,成群的灰鸛築巢棲息之上,每到傍晚,盤旋而落,蔚為壯觀,為古老縣城添了靈氣。如果站在北山之巔俯瞰古縣城,鼓樓高聳,城牆四壁合圍,街衢縱橫,商鋪林立,炊煙裊裊,也著實一個宜居之地。城外還有兩條河猶如玉帶繞城而過,一條是城南的湯泉河,一條是城東的白河,交匯在東門外。每到春暖河開直至秋末,午後暖陽下,大姑娘小媳婦小腳顛著碎步,挎著包袱,拎著棒槌趕往東河灘,找一處淺岸,搬一塊光滑的大石頭,將衣被沾水後槌打起來,然後河灘的草地上便花花綠綠的綻放起七彩的雲霞。

……

這便是母親心中的赤城。

又或許只是母親記憶中的又描述不清的一些殘片,被我這拙劣筆觸拼湊出的赤城,早已謬之千里,但它仍是母親和我心中的城池,雖已遠遁,卻永不消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