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再提「兩彈一星」精神,是叫我們「吃苦」嗎?

中央再提“兩彈一星”精神,是叫我們“吃苦”嗎?

中央再提“兩彈一星”精神,是叫我們“吃苦”嗎?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指出:

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須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為我國發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關鍵在於有效發揮人的積極性。要發揚光大“兩彈一星”精神,形成良好精神面貌。

中央再提“兩彈一星”精神,是叫我們“吃苦”嗎?

現在,許多人一提“兩彈一星”精神,眼前就出現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在物質極其匱乏的條件下艱苦攻關的畫面。

那麼,今天再提“兩彈一星”精神,是叫我們“吃苦”嗎?

不,是叫我們“不再吃苦”!

不再吃苦

先要自力更生

金門炮戰期間,美國軍方曾想對中國使用核武器。為了打破西方的核壟斷和核訛詐,中共中央果斷作出了發展原子能事業、研製原子彈的戰略決策。

1956年,毛澤東告訴全黨,我們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中央再提“兩彈一星”精神,是叫我們“吃苦”嗎?

1960年5月,毛澤東在柯慶施的陪同下在上海參觀中國研究製造的第一枚探空火箭。當得知火箭可以飛8公里高時,毛主席說:“8公里也了不起,應該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下去!”

1955年,在洛杉磯港口,即將啟程回國的錢學森告訴記者:“我將盡我所能,幫助中國人民建立一個幸福而有尊嚴的國度。”

中央再提“兩彈一星”精神,是叫我們“吃苦”嗎?

從新中國成立前夕至1955年底,1500多名海外高級知識分子懷揣著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赤城,衝破重重阻撓,執著而堅定地回到祖國。他們的迴歸,幾乎奠定了新中國第一代科學研究體系。

1956年10月8日,在標誌我國航天事業創建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今航天兩大集團前身)成立大會上,聶榮臻元帥就在講話中指出:“我們不能排除在平等互利原則下的外援,我們不搞閉關鎖國,但是我們的立足點必須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

緊接著,聶榮臻將國防部五院的建院方針定為“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得到了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認可。

中央再提“兩彈一星”精神,是叫我們“吃苦”嗎?

我國生產的首型導彈“1059”首飛

因此,當蘇援中斷後,我們自己的專家立即頂上去,我們產品仍堪用,我們不僅能放飛仿製導彈,還能獨立研製導彈。

不再吃苦

務必保持艱苦奮鬥精神

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從來就不是餓肚子,而是艱苦的環境下仍然堅持奮鬥向前的信念,更加科學合理的配置資源、開展具體工作。

三年困難時期,波及了“兩彈”研製工程。為了確保科研人員能夠吃飽,主抓國防科技工作的聶榮臻、張愛萍硬是從軍隊口糧裡面擠出數萬公斤大豆和罐頭,緊急運往研製基地。

中央再提“兩彈一星”精神,是叫我們“吃苦”嗎?

一邊是罕見的糧食短缺,一邊是需要投入資源的尖端工程,國內很快出現了核武器研製是否應該下馬的爭論。

1961年8月,聶榮臻向中央呈送了《導彈、原子彈應堅持攻關》的報告。最終,毛澤東拍板:“下決心搞尖端技術,不能放鬆或下馬”。陳毅元帥說的更加直截了當:“就是把褲子當掉,也要搞原子彈。”

中央再提“兩彈一星”精神,是叫我們“吃苦”嗎?

除了生活上給予最大的保障,在工作方面,科研、生產人員的意見與勞動成果也得到了極大尊重。

從國防部五院成立起,人民解放軍的軍事民主與西方歸國科技人員的科技民主就互相交融,形成嚴明紀律尊重民主並行不悖的特色文化。在各種科研、生產會議上,不論資歷輩分,都可暢所欲言。

中央再提“兩彈一星”精神,是叫我們“吃苦”嗎?

科研人員討論技術問題

在一次由錢學森主持的討論東風二號導彈試驗問題的會議上,一位青年技術專家的觀點與錢學森等人不一致。眼見自己成了“少數派”,年輕氣盛的他在紙上畫了一幅漫畫:一張大嘴被貼了封條。錢學森見狀,耐心地與他探討試驗方案,最終採納了他的意見,讓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真理得到了實踐。

不再吃苦

必須拿得出“打狗棍”

1965年到1972年

這八年,是老一輩航天人創造奇蹟的八年

1965年11月,改進型中近程導彈東風二號甲首飛成功,次年10月成功進行“兩彈(導彈與原子彈)結合”熱試驗,標誌著我國有了可用的戰略威懾力量;

中央再提“兩彈一星”精神,是叫我們“吃苦”嗎?

東風二號甲導彈託舉核彈頭升空

1966年12月,由我國獨立研製的、採用“脾氣”更好的燃料的中程導彈首飛基本成功,型號開始從“能用”向“實用”轉變。

1970年1月,中遠程導彈獲首勝,標誌著我國掌握了級間分離技術,當年4月,以該型導彈為基礎級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

我國首顆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

1971年9月,遠程洲際導彈首飛,取得基本成功。雖然該型號在後來的試驗中歷經波折,直到1980年才完成全程試驗,但有和沒有大不一樣。就在該型號首飛1個半月後,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恢復

“八年四彈”為什麼這麼準?當然是因為規劃科學、實施科學。

東方紅衛星為什麼能“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見、聽得著”?當然是大力協同、勇於攀登。衛星成功發射和運行,絕非一顆衛星那麼簡單,其背後是一項巨大且複雜的系統工程。

中央再提“兩彈一星”精神,是叫我們“吃苦”嗎?

東方紅一號衛星與第三級火箭分離模擬動畫

每隔一段時間,社會上就有一些聲音,說搞“兩彈一星”是“不惜成本”。事實上,搞國防尖端事業不是蓋大樓,僅靠堆資源哪裡堆得成的?必須按照科學的節奏走、科學地配置資源。

不再吃苦

璀璨星光照遠路

1999年9月18日

中共中央以最隆重的規格

授予23位科技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中央再提“兩彈一星”精神,是叫我們“吃苦”嗎?

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

“兩彈一星”讓中國人民有了和平的盾牌,也使得我國科技戰線創造力得到了極大拓展。

今天,那些曾經在生命最美好的時光中選擇以身許國的人們,大多已經遠去,但是,他們用心血和生命換來的那些國之重器,他們用心血和生命寫就的“兩彈一星”精神,早已照亮了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通往偉大復興的道路。

▋來源:《當代中國的航天事業》 我們的太空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