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長|高中讀得好,大學就上得好?不一定!

在中國人的觀念裡,孩子高中讀得好,上了大學一定錯不了!但中國教育中卻存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就是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之間的鴻溝!

很多學生習慣了高中的學習方式,升入大學後卻難以適應——不知道該學什麼?怎麼學?高中拼命到底,大學荒廢沉淪……

1

昔日高考狀元,今日盜賊,誰之過?

致家長|高中讀得好,大學就上得好?不一定!

  • 2003年,楊仁榮以570多分的成績勇奪當年宜黃縣高考理科第一名,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錄取,成為全家人的驕傲。大二時曾向父母抱怨所學專業沒有前途,學著沒意思。畢業時,因未參加物理畢業考試而沒有拿到畢業證。之後便與父母失去了聯繫,在長達九年的時間裡毫無音訊。
  • 小葉是2006年建寧縣的理科高考狀元,考入浙江大學物理專業。 大二下學期小葉期末考試沒考好,掛了很多科。他不敢面對父母,擔心受到父母責罵,一直不敢回家,在外流浪十年,靠撿垃圾為生。今年2月,父母終於在街頭找到了小葉。
  • 四川人張非從2002年開始,一共參加了四次高考,2005年參加第三次高考時,以703分的好成績,成為當地的理科狀元。他先後被複旦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兩次)錄取,但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就讀期間,都因沉迷網絡遊戲而荒廢學業,最終被學校勸退。直到2007年,再次考入清華後,才下定決心在大學期間要遠離網絡。
  • 張華從小學習就十分認真,成績一直很好, 2010年更是以全縣高考文科第一的成績被北京知名學府錄取。但就在張華上大二的時候,他卻到隔壁的高校偷學生手機,被北京警方抓住,判刑一年,張華因此也徹底告別了高校生活。一年鐵窗生涯結束後,家人認為他已經痛改前非,便鼓勵他再去復讀。 再次考取高分的張華,被成都某知名大學錄取,然而進校沒多久,他又一次盜竊,判刑9個月。出獄後,張華只好跟隨父母到拉薩打工。

看到這些高考狀元的遭遇,很多人會想當然地把其中原因,歸結為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制力,甚至是家庭原因。

但很少有人想過,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根本就沒有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沒有相信過學生的自制力!突然脫離了命令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們根本不知道如何學、如何做。

2

中學VS大學=包辦VS放養

致家長|高中讀得好,大學就上得好?不一定!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丁鋼認為,目前中國的中學和大學是兩種很不一樣的教育生態。中國的中小學生,在應試壓力之下,升學考試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內容。

教師非常呵護學生,一方面是因為學生成績好壞是衡量教師的標尺,雙方是利益共同體;另一方面,雙方也在相處中有感情,教師是真心希望學生進步,所以把學生的所有時間都排滿了。

而到了大學,一切都不同了。教師跟學生的關係,變成了“你沒問題不要來找我,就算有問題,你最好想清楚問題再來找我”。哪怕是最優秀的高中生,到了大學,也需要慢慢轉變、適應。

現在的大學希望能通過通識教育打開學生的視野,而對學生來說,在這樣的壓力之下,一切都要靠自己了。

簡而言之,高中,是教師和學校包辦一切的;而大學裡,則是放養的。

這種180度的大轉彎,很容易使學生在上了大學之後變得迷茫,不知所措。學生出現各種問題,也就在所難免。所以說,高中讀得好,不一定大學上得好。

3

高中教育如何與大學銜接?

致家長|高中讀得好,大學就上得好?不一定!

在高校分類愈加細化、教育追逐國際化、選擇傾向多元化的背景下,高中教育如何與其銜接,併為目前在大學裡大力開展的通識教育打下一些基礎,是很多教育界人士關心的問題。

高中教育的功能兼顧預備性與終結性。預備性是指為學生的升學做準備,強調的是學生需要具有何種知識儲備、心智能力、資格要求和心性特徵才能邁入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即為應試教育做準備;終結性則要求培養學生直接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即除了應試之外,還要為滿足這個社會需要應該具備的能力。

高中教育如何兼顧眼前應試和長遠適應社會這兩個訴求?如何兼顧基礎性與選擇性、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如何協調課程的靈活性與知識的系統性?如何平衡多元評價與競爭篩選?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劉堅認為,當下中國教育面臨的重大挑戰,仍是以標準答案和高分數為取向的學習、教學與評價。這讓一些中學把數字當成辦學目標,有的大學也出現了重研輕教的現象。

在有些地方,本來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新高考,也呈現出一些功利化特點。本來以個性選拔為目標的競賽和自主化招生,也沾染了功利化的色彩。在這種情況下,高中的教育很難呈現多元化的評價。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丁鋼說,“如何實現多元評價”是一個同時困擾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問題,在高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儘管上海和浙江都加入了綜合素質評價,但多元評價的落實,仍有很多問題。

有專家認為,一方面,高中課程設置較為簡單,內容減負,高考區分度不足;另一方面,學生為了在低難度考試中不出錯,確保成績的穩定性,會大量刷題,這加重了學業壓力,低效重複的學習並沒有構成真正的智識挑戰,中學減負卻成為增負。

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陸一說,高考如同一個建築的鋼架,是整個國家教育制度的基礎設施,旨在維護基本教育公平。“高考的粗篩效果是顯著的,但難以做到細篩,而這方面自主招生與競賽可以提供一個比較有效的補充。”

也有專家認為,當前,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愈發多元,生活體驗愈加豐富,自我認知迅速發展,需要多元選拔機制滿足學生的多元發展訴求。

4

構建多樣、豐富、可選擇的課程體系

致家長|高中讀得好,大學就上得好?不一定!

教育是幫助學生社會化的過程,而課程正是社會生活經典的濃縮,讓一個學生經過十幾年的基礎教育,通過修習豐富的課程正確地認識社會,這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傳統的中學錄取方式給學生貼上的分數標籤,很容易誤導家長和學生自身。如何從單純的分數圈子裡走出來,還原學生真實的自我,僅僅靠觀念,甚至多元評價的尺子,遠遠不夠,開發適應並滿足不同學生髮展需求的課程,就成為教育的使命。

我們國家用十多年的時間推進課程改革,實現了基礎教育課程轉型,且讓一線的校長、教師認可其價值追求,實屬不易。選修課程的提出,從根本上尊重了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在一所學校裡,如何給每一門選修課程定位,如何為有著各種可能性的孩子最大限度提供不一樣的課程體驗,把課程作為對每一個不同生命成長的養料,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多一把尺子,的確能多一批好學生;然而,只有多一些可選擇的課程,才能培育更多的好學生。

一位剛剛參加完學生音樂會的數學老師說,沒想到那個數學永遠都不及格的學生,竟然是大提琴的首席,他在樂池裡完全是一副卓爾不凡的模樣;

一位英語老師說,當她把美術老師推薦的一位學生的油畫作品掛在自己教室時,她立即發現自己過去對這位學生的認識是非常片面的,自那以後,她完全改變了對這位學生的評價,師生關係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應該承認,目前的中小學課程體系很容易按一個標準把學生劃分為好學生和差學生,對不一樣學生的各種可能性缺乏關照。當學生成績差距越來越大,學生走進同一所學校、坐在同一間教室,如果我們不能提供豐富、多樣、可選擇的課程,就很難帶來教師思想的轉變,抱怨生源差、找不到適切的教學方式就可能成為常態。

5

從教走向學,讓核心素養落地

致家長|高中讀得好,大學就上得好?不一定!

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的誕生,給教師角色帶來了巨大沖擊。學校教育到底應該留給學生什麼?2017年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各科課程標準首次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

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認為,素養是教不出來的,如果把課程目標鎖定在核心素養,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教學方式,從教學走向學習。

首先,要把傳統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師生共同的學習目標。過去的教學目標往往寫在備課本上,甚至只在老師心裡,個別老師把它寫在黑板上,但學生也並不瞭解。只有轉換為學生明白的道理、方便理解的方式、可操作可評估的標準,進而成為得到學生自我確認、有意願去挑戰的目標,才可能讓學生真正自主學習。

其次,還要幫助學生高效學習,給學生提供學習工具、腳手架,在特定的學習單元裡,給學生提供資源線索、合理劃定修習範圍,為不同學習方式、節奏和進度的學生搭建不同的攀登階梯。

把教學變成學習給教師帶來最大的挑戰是,每個學生的學習變得不同了,從學習內容到學習路徑、學習進度,百花齊放到“不可收拾”。在這樣的各不相同的學習過程中,每位學生都充分暴露,我們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很自然地瞭解了學生,因材施教自在其中,學生的個性成長迅猛異常。

一旦把學習變成學生自己的事,他們之間的溝通、合作、爭論、妥協、創新就不可避免,跨學科綜合學習也層出不窮,從做題到做事,從解題到解決問題,成為每一天課堂學習的常態,核心素養的落地水到渠成。

6

高考制度如何實現求同存異?

如何能實現保證差異性,又有同一標準的高考制度?

丁鋼教授認為,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替代高考。這類考試可以從高一開始,每年考兩次。具體來說,學業水平考試,其實就是學科測試。每個學科可以按照難度,出ABC三套卷。比如一個學生未來想填的志願是中文系,那麼他的數學考卷可以選擇B卷甚至C卷,語文當然要選擇A卷。

這樣既和大學的專業方向相銜接,又能尊重不同人的個體差異,讓學生從中學起就有更多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