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這個勁兒,不懂的合不來!

北京人?用戶口來判定?

這是被大多數不人認同的標準吧

有個北京戶口就是北京人嗎?

事實上,是不是北京人,

真正的北京人有其特定的一套標準。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那些被人認為總是“勁兒勁兒”實際上是

辦事必然有禮兒與面兒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辦事兒得有禮兒有面兒,

是北京人血液裡流淌的基因。

問路,您要是懂禮兒、講禮兒的,客客氣氣,

彎腰點頭的說:

“勞駕!大爺,跟您打聽一下,東四十條怎麼走啊? ”

大爺,一準兒給您說的巨詳細,恨不得帶你去一趟!

可您要是不懂禮兒,用手指頭一指:

“嘿,老頭,東四十條怎麼走啊”。嗯,客氣點是不搭理你,

稍微厲害點的一準兒給你指到八寶山去!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那些總被人認為的“貧勁兒”實際上

是我們天生的語言特點,幽默而智慧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北京人說話給人的感覺是“囉嗦”,

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非得加上什麼名詞、副詞、形容詞、擬聲詞,

語氣助詞等等。舉個例子:

“呦呵,黑更半夜那屋門咣噹一響

嚇我一跳,這是怎麼茬呀?”

可是如果用普通話那,“誰呀?”就能表達了。

可是您仔細聽,咂麼裡面的滋味,

嘿!生動,有趣,就跟發生在您眼頭裡一樣!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那些常常說北京人“窮講究”實際上

是我們對老字號的執著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北京人對於老字號,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愛和信任。

同樣是買餑餑點心,您看看稻香村門口排隊的人;

同樣是醬肉,您看看每年立秋天福號肘子的銷量!

其實咱北京人追求的不是那一味的“老”,

而是那份百年不變的品質和嚴謹!

同仁堂那副對聯怎麼說來的,

“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

沒錯,這才是北京人真正看重的!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每個老北京心裡都有個指南針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北京人的方向感極強。

包括剛才跟您提到的問路,

北京人更愛用方位詞給您指路。

正因為對方位詞的熱愛,

北京出現了很多代方位詞的地名,

諸如:西單,東單,南苑,北沙灘,

更有史上最著名的:“北京西站南廣場東”!

呵呵,真是每個老北京心裡都有一個指南針!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南鑼,王府井,故宮基本不去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您要說擱八九十年代,

什麼王府井啊,故宮啊,大柵欄啊!

北京人休大禮拜的時候還真興許去逛逛。

近些年這些你地方您要是看見北京土著,

不是工作人員就是陪同朋友來的了,

再麼就是周圍的街坊了。

現在這些地方北京人真不怎麼去了,

人多且不說,真跟“老北京大雞排”,

“老北京油炸臭豆腐”著不起那份急!

別人眼中的“混不吝”

“京罵”和玩笑只在一念之間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記得有個詞叫“京罵”,

好像凡是和這個詞沾邊的事都偏向於貶義。

其實呀,真的大可不必,

因為很多時候,這句您理解的罵人,

只是一句玩笑而已!

就拿“丫”,“你大爺”來說吧,

您要是看見哥幾個有說有笑說了一句:

“你大爺的,你丫怎麼才來?”

這絕對是句玩笑而不是罵人,

可同樣如果換個場景可能就真是罵人了。

所以千萬別把北京人理解成張嘴就罵人的人,

這只是種語言特點而已!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是站在皇城根,心繫全天下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記得有人這麼評價過北京人,

“站在皇城根,心繫全天下!”

您到衚衕裡聽聽,哥倆聊那國際局勢,

世界發展,別瞅咱在北京,

大平洋對過兒的事也照樣說的有鼻子有眼兒!

萬一趕上哪有個災了有個禍了,

您看著吧,張嬸喊趙姨一溜煙跑到居委會捐款捐物,

可能就50、100塊錢,畢竟咱也不是大款,

可就這份心繫天下的勁兒,

還真是發自內心,祖輩兒傳下來的!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那些總說“北京小吃難吃的”可能就是不會懂

北京人對飲食的極致講究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北京人對於吃只能用一個詞形容,就是:“講究”!

別以為得是什麼“猴頭燕窩鯊魚翅”,

那是奢侈而不是講究。

講究,是把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吃食,

吃出自己的品味,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規矩!

就拿蒸茄泥來說吧,

選長茄子還是圓茄子?削不削皮?

放不放芝麻醬?是搗蒜汁兒還是用蒜蓉?

恐怕看到這裡老北京人心裡已經有了自己的選擇,

這就是北京人飲食上的講究!

不用山珍海味,要的是對每個細節的極致追求!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那些總覺得的北京人“邋遢的”其實我們是:

能穿片兒懶、挎欄背心,也能西服革履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大張偉提到了一些北京人的特點,

其中有一條就是“用肚子當桌子”。

不過他只是提到了北京人的一個側面,

北京人這種懶散,舒適的方式存在於家門口,

衚衕裡,以及自己已經熟悉的環境中,

換句話說在這裡沒有外人,都跟家裡人一樣,

沒有必要拘著!可如果您要是換了重要的場合,

您看吧,一準兒是拿出家裡最得體的那身衣服,

規規矩矩往那一杵,談笑風生,優雅莊重!

既懂得享受生活,又能夠Hold住場面,

這份分寸拿捏的總是那麼恰到好處!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滲透在骨頭節裡的幽默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北京人的幽默是來自於每個骨頭節裡的,

不刻意,不做作,

但總是來得那麼出其不意,恰到好處。

可能就是一句打岔的話,

也可能就是接了一句下茬兒,

立馬就能讓當場的氣氛活躍起來!

懂得詼諧,懂得調侃,同樣也懂得分寸,

從不會在正式的場合胡說八道,

卻又在合適的場合逗得大家前仰後合。

常四爺(常寶華)怎麼說來的,

“幽默絕不是出洋相!”

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北京人幽默的本質!

那種永遠都會誤解覺得“傲的不行了”

才是那股子北京“爺”的勁兒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什麼叫“北京大爺”?這個“爺”字

不是輩分,不是擺譜,更不是佔便宜!

這個“爺”其實就是一種勁兒,

一種北京人身上獨有勁兒!

有人說北京人身上有種“傲氣”,

其實依我看用“傲骨”這個詞才最恰當!

世代生活在皇城根下的人們,

見慣了玉堂金馬,高官厚祿,

所以從骨子裡透著這麼一種範兒:

不卑不亢,見過世面,懂得興衰,看得清人情冷暖,

不屑於阿諛奉承,過得了窩頭鹹菜大碗茶的日子,

也能玩的轉提籠架鳥的愜意生活!

可以人窮,但絕不能志短,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一臉瞧不起人的樣兒,可實際上卻是

隨和、老實,最古道熱腸的一幫人!

這就是北京的“爺”!這股子勁兒是祖輩傳下來的,

還真不是誰想學就能學的來得!

圖1:這樣做可以找到我們!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圖2:這樣做可以置頂我們!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招聘啟事

注意啦!老北京城開始招收全職小編了!

如果您想加入我們,請把簡歷發到下面的郵箱,期待您的到來!

招聘條件

1、全職坐班!(兼職勿擾)

2、北京土著,瞭解北京文化,熟悉北京文化。

3、原創寫作能力強,有較強的文字駕馭能力和創新思維。

4、有新媒體運營經驗,攝影經驗,採編及美食編輯工作經驗者優先。

非誠勿擾!郵件標題請加上“應聘編輯”幾個字

投遞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