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北京人?用户口来判定?

这是被大多数不人认同的标准吧

有个北京户口就是北京人吗?

事实上,是不是北京人,

真正的北京人有其特定的一套标准。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那些被人认为总是“劲儿劲儿”实际上是

办事必然有礼儿与面儿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办事儿得有礼儿有面儿,

是北京人血液里流淌的基因。

问路,您要是懂礼儿、讲礼儿的,客客气气,

弯腰点头的说:

“劳驾!大爷,跟您打听一下,东四十条怎么走啊? ”

大爷,一准儿给您说的巨详细,恨不得带你去一趟!

可您要是不懂礼儿,用手指头一指:

“嘿,老头,东四十条怎么走啊”。嗯,客气点是不搭理你,

稍微厉害点的一准儿给你指到八宝山去!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那些总被人认为的“贫劲儿”实际上

是我们天生的语言特点,幽默而智慧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北京人说话给人的感觉是“啰嗦”,

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非得加上什么名词、副词、形容词、拟声词,

语气助词等等。举个例子:

“呦呵,黑更半夜那屋门咣当一响

吓我一跳,这是怎么茬呀?”

可是如果用普通话那,“谁呀?”就能表达了。

可是您仔细听,咂么里面的滋味,

嘿!生动,有趣,就跟发生在您眼头里一样!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那些常常说北京人“穷讲究”实际上

是我们对老字号的执着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北京人对于老字号,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和信任。

同样是买饽饽点心,您看看稻香村门口排队的人;

同样是酱肉,您看看每年立秋天福号肘子的销量!

其实咱北京人追求的不是那一味的“老”,

而是那份百年不变的品质和严谨!

同仁堂那副对联怎么说来的,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没错,这才是北京人真正看重的!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每个老北京心里都有个指南针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北京人的方向感极强。

包括刚才跟您提到的问路,

北京人更爱用方位词给您指路。

正因为对方位词的热爱,

北京出现了很多代方位词的地名,

诸如:西单,东单,南苑,北沙滩,

更有史上最著名的:“北京西站南广场东”!

呵呵,真是每个老北京心里都有一个指南针!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南锣,王府井,故宫基本不去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您要说搁八九十年代,

什么王府井啊,故宫啊,大栅栏啊!

北京人休大礼拜的时候还真兴许去逛逛。

近些年这些你地方您要是看见北京土著,

不是工作人员就是陪同朋友来的了,

再么就是周围的街坊了。

现在这些地方北京人真不怎么去了,

人多且不说,真跟“老北京大鸡排”,

“老北京油炸臭豆腐”着不起那份急!

别人眼中的“混不吝”

“京骂”和玩笑只在一念之间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记得有个词叫“京骂”,

好像凡是和这个词沾边的事都偏向于贬义。

其实呀,真的大可不必,

因为很多时候,这句您理解的骂人,

只是一句玩笑而已!

就拿“丫”,“你大爷”来说吧,

您要是看见哥几个有说有笑说了一句:

“你大爷的,你丫怎么才来?”

这绝对是句玩笑而不是骂人,

可同样如果换个场景可能就真是骂人了。

所以千万别把北京人理解成张嘴就骂人的人,

这只是种语言特点而已!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是站在皇城根,心系全天下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记得有人这么评价过北京人,

“站在皇城根,心系全天下!”

您到胡同里听听,哥俩聊那国际局势,

世界发展,别瞅咱在北京,

大平洋对过儿的事也照样说的有鼻子有眼儿!

万一赶上哪有个灾了有个祸了,

您看着吧,张婶喊赵姨一溜烟跑到居委会捐款捐物,

可能就50、100块钱,毕竟咱也不是大款,

可就这份心系天下的劲儿,

还真是发自内心,祖辈儿传下来的!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那些总说“北京小吃难吃的”可能就是不会懂

北京人对饮食的极致讲究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北京人对于吃只能用一个词形容,就是:“讲究”!

别以为得是什么“猴头燕窝鲨鱼翅”,

那是奢侈而不是讲究。

讲究,是把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吃食,

吃出自己的品味,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规矩!

就拿蒸茄泥来说吧,

选长茄子还是圆茄子?削不削皮?

放不放芝麻酱?是捣蒜汁儿还是用蒜蓉?

恐怕看到这里老北京人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

这就是北京人饮食上的讲究!

不用山珍海味,要的是对每个细节的极致追求!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那些总觉得的北京人“邋遢的”其实我们是:

能穿片儿懒、挎栏背心,也能西服革履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大张伟提到了一些北京人的特点,

其中有一条就是“用肚子当桌子”。

不过他只是提到了北京人的一个侧面,

北京人这种懒散,舒适的方式存在于家门口,

胡同里,以及自己已经熟悉的环境中,

换句话说在这里没有外人,都跟家里人一样,

没有必要拘着!可如果您要是换了重要的场合,

您看吧,一准儿是拿出家里最得体的那身衣服,

规规矩矩往那一杵,谈笑风生,优雅庄重!

既懂得享受生活,又能够Hold住场面,

这份分寸拿捏的总是那么恰到好处!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渗透在骨头节里的幽默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北京人的幽默是来自于每个骨头节里的,

不刻意,不做作,

但总是来得那么出其不意,恰到好处。

可能就是一句打岔的话,

也可能就是接了一句下茬儿,

立马就能让当场的气氛活跃起来!

懂得诙谐,懂得调侃,同样也懂得分寸,

从不会在正式的场合胡说八道,

却又在合适的场合逗得大家前仰后合。

常四爷(常宝华)怎么说来的,

“幽默绝不是出洋相!”

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北京人幽默的本质!

那种永远都会误解觉得“傲的不行了”

才是那股子北京“爷”的劲儿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什么叫“北京大爷”?这个“爷”字

不是辈分,不是摆谱,更不是占便宜!

这个“爷”其实就是一种劲儿,

一种北京人身上独有劲儿!

有人说北京人身上有种“傲气”,

其实依我看用“傲骨”这个词才最恰当!

世代生活在皇城根下的人们,

见惯了玉堂金马,高官厚禄,

所以从骨子里透着这么一种范儿:

不卑不亢,见过世面,懂得兴衰,看得清人情冷暖,

不屑于阿谀奉承,过得了窝头咸菜大碗茶的日子,

也能玩的转提笼架鸟的惬意生活!

可以人穷,但绝不能志短,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一脸瞧不起人的样儿,可实际上却是

随和、老实,最古道热肠的一帮人!

这就是北京的“爷”!这股子劲儿是祖辈传下来的,

还真不是谁想学就能学的来得!

图1:这样做可以找到我们!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图2:这样做可以置顶我们!

北京人这个劲儿,不懂的合不来!

招聘启事

注意啦!老北京城开始招收全职小编了!

如果您想加入我们,请把简历发到下面的邮箱,期待您的到来!

招聘条件

1、全职坐班!(兼职勿扰)

2、北京土著,了解北京文化,熟悉北京文化。

3、原创写作能力强,有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创新思维。

4、有新媒体运营经验,摄影经验,采编及美食编辑工作经验者优先。

非诚勿扰!邮件标题请加上“应聘编辑”几个字

投递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