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遊讓榆林更出彩

神木石峁考古遺址公園保護建設有序進行,陝北民歌博物館建成開放,“清爽榆林”“陝北榆林過大年”活動影響日盛,涵蓋“黃土風情、黃河風景、長城風光、沙地風貌、紅色教育”主題的五條精品旅遊線路也正敞開懷抱迎接四海賓朋……

今年以來,我市積極響應文化和旅遊部“美麗中國·2018全域旅遊年”活動,緊扣主題,藉機發力,通過加快規劃編制、打造精品路線、深挖文化內涵、強化基礎建設等工作,全面盤活了全市旅遊資源,文旅融合步伐持續加快,推動榆林全域旅遊的高質量發展。

傾力打造五條精品線路

“近年來,榆林旅遊產業取得了可喜的發展成就,但下一步我們仍須保持清醒認識,緊盯‘三大目標’和‘兩個更大’發展方向,規劃先行、統籌佈局,厚植優勢、補齊短板,為全市文化旅遊產業追趕超越和更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市旅發委主任崔淵說。

今年以來,我市文化旅遊部門重點圍繞產業發展規劃及重點建設項目,正在制定或制定完成了一系列規劃報告。其中包括已編制完成的《榆林市紅石峽、鎮北臺長城公園建設總體規劃(2017—2026年)》和《榆林市推動全域旅遊發展實施意見》初稿,《榆林市全域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編制已正式啟動,《榆林市加快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培育壯大現代服務業戰略研究報告》也已通過評估。

在《榆林市全域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編制工作中,圍繞“黃土風情、黃河風景、長城風光、沙地風貌、紅色教育”主題設計的5條精品旅遊線路可謂“秀色可餐”。作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榆林素有“塞上駝城”“小北京”的美譽,邊塞文化、草原文化、黃河文化、黃土文化、紅色文化融於一身,而5條精品旅遊線路打造正是以此為基礎,充分發掘展示榆林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伴隨著相關景區景點的進一步打造和捏合成型,榆林旅遊必然會讓四海遊客收穫“不負光陰不負卿”的唯美感受。

用一流技術保護石峁遺址

“華夏史前第一城”“中華文明的重要根脈”“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窗口”……能夠將這些稱謂齊聚一身,其分量不言而喻。

在神木石峁考古現場,記者看到,考古隊員已基本完成了皇城臺核心區的發掘,並清理出疑似石峁聚落首領“宮殿”的遺址。該建築牆體為黃土夯築,整體分為兩間,目測面積約為150平方米。

“不挖,文物價值無法充分展現;挖了,保護壓力和難度會成倍增加。”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表示,隨著石峁考古的不斷深入,關於發掘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已愈加凸顯。為此,石峁遺址考古隊摒棄了“不見生土,發掘不止”的傳統觀念,轉而不計成本地將“保護”作為工作的出發點。

“舉例來說,現在明知一處遺址沒有發掘徹底,但當某個文化層被完整剝離後,對其考古工作便告一段落;明知一段城牆內嵌築有玉器,我們也會放棄發掘,只求保持遺址原貌。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曾前往瑪雅、印加等石質遺址進行考察,借鑑國際一流的技術來加強對石峁遺址的保護。”邵晶說。

另據石峁遺址管理處副主任劉海利介紹,目前該處正在以石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為契機,積極推進考古現場保護、文物醫院建設及周邊文保單位的調查工作。此外,石峁遺址博物館也已於今年年初正式開工建設,主體建築預計將於年底完成。

構建沿黃旅遊聯動新體系

府谷牆頭,這座因地處延綏鎮明長城東起點而得名的農業園區,憑藉雄奇壯美的自然風光、“雞鳴聽三省”的區位優勢,一直享有“秦源德水,塞上江南”的美譽。而隨著沿黃公路全線貫通,牆頭百姓的旅遊致富夢被全面激活。

據瞭解,沿黃公路全線貫通後,該園區依託黃河入陝第一灣、丹霞地貌蓮花辿的奇秀風光和趙匡胤故里、明長城故塞的文化底蘊,在推進西瓜、海紅果為代表的特色農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成功舉辦“西瓜節”“海紅果節”等旅遊活動,吸引了省內外遊客紛至沓來。

同處沿黃公路之畔的佳縣朱家坬鎮泥河溝村,也正在發生著可喜的變化。該村的36畝古棗園於2014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坐擁天時地利,泥河溝人自然不會停止旅遊富民的探索步伐。

“下一步,我們將以沿黃旅遊體系建設為契機,依託千年棗園旅遊品牌,定位國家級休閒農莊,融合農業與旅遊業雙鏈條,編制泥河溝旅遊規劃,打造特色民宿等旅遊業態,將泥河溝打造成國家級休閒農莊和知名休閒旅遊目的地,並讓全體村民共參旅遊發展盛舉、共享文旅產業紅利。”泥河溝村第一書記郭波說。

切實提升全域旅遊新動能

從2016年7月啟動的“清爽榆林”沙地旅遊避暑周算起,“清爽榆林”系列活動已經走過了三個年頭。與之呼應的“陝北榆林過大年”系列活動,在此期間也已連續舉辦了兩屆。如今,二者已成長為我市節慶旅遊最具代表性的品牌。

正是以“清爽榆林”知名度不斷提升為背景,今日的榆林已成為外地遊客夏季的旅遊目的地。在神木紅鹼淖景區,來自西安的張璐一家正在湖邊歡快嬉戲。趁著假期,他們從西安一路自駕來到榆林,沿途遊覽了清澗、綏德等地景點,並慕名來到紅鹼淖景區。

“以前對榆林的瞭解並不太多,但一路走來卻是驚喜連連。尤其是在紅鹼淖景區,大漠平湖的人間畫境真的令人震撼,孩子們還可以體驗坐遊艇、騎駱駝的感受,甚至連湖邊嬉戲都是興致盎然。”張璐說。

而在向著全國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目標努力奮進的過程中,佳縣的文化旅遊產業也正經歷著一場根本性的變革。僅今年上半年,該縣即完成旅遊項目投資2.3億元,接待遊客23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1.5億元。“下一步,我們將以旅遊設施建設提升、旅遊龍頭企業培育、精品旅遊線路打造、旅遊品牌宣傳營銷為抓手,切實發揮核心景區的示範帶動作用,推動全域旅遊向深層次發展,讓更多群眾共享文旅產業發展紅利。”佳縣旅遊和宗教事務局局長王萬全說。

重視文旅招商引資,加快重大項目落地,強化品牌宣傳營銷,健全“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政策體系……展望我市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藍圖,前路雖長但未來可期。

“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責任感、緊迫感、使命感,在強化部門、區域、行業協調配合的同時,不斷創新發展理念和工作思路,向著‘陝甘寧蒙晉區域性旅遊中心城市’和‘具有國際影響力文化旅遊目的地城市’的建設目標闊步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