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榆林綏德發掘一處明代土洞式佛窟遺址

記者26日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瞭解到,該省首次發掘了一處明代土洞式佛窟遺址。遺址完整保存了明代中期造像、壁畫、洞窟形制的原貌,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和文化遺產價值。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該省綏德縣滿堂川鎮修築生產道路時發現的佛窟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清理出禮佛窟2座、龕式窟3座、僧房窟1座。洞窟均坐北面南,系開鑿於黃土斷崖上的土洞窟。

發現!榆林綏德發掘一處明代土洞式佛窟遺址

龕式窟保存狀況較差,從殘存後壁可以看出上部皆呈拱形,後兩窟內發現有石質造像龕、圓雕石造像、泥質塑像頭部、石供器等共計10件遺物。其中,造像表面覆泥塑形,部分背後尚可見題刻,有“天寶”紀年。

遺址內最大的一座洞窟處於中部,平面呈向右傾斜的矩形,後部開龕。龕頂為尖拱形,龕後部高臺上塑三佛並坐。前部中南部東、西兩壁繪有大幅壁畫。此外,根據四件在原位的石柱礎,推測原來窟內中南部有柱式結構。窟內佛龕與前部壁面上分佈有數組出資人題名,均為家庭式的組合。龕內還發現有漢畫像門扉1件、紀年石柱身1件、石獸墩1件、圓口石供器1件、石夯1件。

發現!榆林綏德發掘一處明代土洞式佛窟遺址

此次發掘出土的遺物中,畫像石門扉與綏德縣藏1998年發掘的白家山張文卿墓(東漢永元十六年)石門圖案為相同範本。造像龕與圓雕造像的時代根據造像風格與題記判斷為唐代中期。石柱身、石供器上的紀年題刻可以推斷其為明代中期。出土的陶盆、板瓦等也具有明代特徵。

專家表示,該類型的土洞式佛窟遺址還保存了禮佛窟和僧房窟的組合,在陝北乃至整個陝西地區都十分少見,加之掩埋較早,除局部破壞和坍塌之外,整體上完整保存了明代中期造像、壁畫、洞窟形制的原貌,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和文化遺產價值。

石窟所在地距黃河較近,處於陝西、山西、內蒙古三省交通的要道上,為研究明代中期這一地區的地理交通、佛教文化交流、氏族分佈等都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