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藏傳佛像,這些知識你應該知道

藏傳佛像系比較龐大,佛像的造型較為複雜。佛、菩薩、金剛、羅漢、天王、護法神等形象多達千餘種,寺廟中常見也有上百種。今天,我們就從整體上來了解一下藏傳佛像。

藏傳佛教佛像源流與演變

公元七世紀,佛教傳入中國西藏,十世紀後半期俗稱喇嘛教。藏傳佛教曾對藏族地區及信仰地域的哲學、政治、文化、藝術、歷算、醫藥、建築乃至人們的生活習俗、心態都有過直接和巨大的影響。

藏傳佛教藝術是西藏化了的佛教藝術,是西藏本土藝術對印度、漢族佛教藝術的吸收和融合,在其形成之早期還吸收了尼泊爾、克什米爾、吉爾吉特等藝術風格。一千多年宗教與藝術的歷煉,終於在世界屋脊形成了獨具雪域高原特色為世界矚目的藏傳佛教藝術。

關於藏傳佛像,這些知識你應該知道

元代 藏傳銅空不成就佛坐像( 1271-1368)

佛教開始在西藏出現,是在吐蕃王朝第二十九代國王拉·託託日年贊時期。到了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代國王松贊干布時期,佛教受到王室的扶植。松贊干布派遣其大臣吐米·桑博札等十六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和佛法,回來後創造了西藏文字並翻譯了一部分佛經。松贊干布也先後從尊崇佛教的尼泊爾迎娶了赤尊公主,從唐王朝迎娶了文成公主,並建立大、小昭寺,供奉二位公主帶來的本尊釋迦牟尼佛像。到了八世紀中葉,藏王遲松德贊迎請寂護菩薩與蓮華生大師由印度入藏,興建桑耶寺並大力倡佛,於是佛教在西藏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漢傳佛像追求佛像造型完美理想化,形象漢化。佛像莊嚴肅穆,服飾完整,清純端莊,神態安詳。面相豐滿而圓潤,莊嚴典雅,衣裾自然流暢而優美。

藏傳佛像與漢族佛像有著很大區別,藏傳佛像分為七個類型,即:祖師系、佛系、菩薩系、佛母系、羅漢系、護法神系和財寶天王系,並有三大特點,即:寂靜尊、寂忿尊、忿怒尊。寂靜尊是平靜時候的像,寂忿尊是慍怒時的像,忿怒尊是憤怒時的像。藏傳佛像中也有觀音、文殊、普賢等菩薩等,但形象和漢傳佛像體系不完全相同。

關於藏傳佛像,這些知識你應該知道

藏傳佛像造型豐富奇特,佛像風格追求個性、靈異、神秘,衣冠品種繁多,風格各異。有慈眉善目、面貌安詳的顯宗像;凶神惡煞、多首多臂的密宗像;嫵媚動人的度母像;佛像的形象千奇百怪,有“靜相”和“猛相”之分。猛相表情兇惡,面目猙獰,多手多足,牛頭馬面,手持法器和武器五花八門。表現了向魔障和異教徒進攻時的形象。

藏傳佛像中度母,傳說是觀世音菩薩為救度眾生而用淚水化現出來的,白度母和綠度母最受人們崇奉,相傳吐蕃王松贊干布的尼泊爾妻子赤尊公主是度母的化身,能助人解脫獅難、象難、火難、牢獄、賊難、非人難等,所以又稱為“救八難度母”。吐蕃王松贊干布迎娶的大唐妻子文成公主,被認為是綠度母的化身,額心,手心,腳心各有一眼,故又稱七眼佛母。

元代藏傳佛教及其宗教藝術得以迅速地向內地廣為傳播。明、清時期更遍佈中華大地,存有相當數量的藏傳佛教藝術品,是藏地歷代高僧大德、眾多藝僧、民間藝人親自參與,憑藉全民信教那種與生俱來的虔誠和才智,奇蹟般地留給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

關於藏傳佛像,這些知識你應該知道

元代 藏傳釋迦牟尼銅像( 1271-1368年)

元代銅鍍金藏式造像,明顯漢化,是元代藏佛造像風格。其束腰、簡衣紋、高肉髻、半月形束腰蓮座等都是藏式造像的明顯特徵。漢化尤為明顯的地方是造像的面部和衣紋表現手法。皆面相寬平,不象尼式造像面頰尖削;雙目平直,雙眉如彎月,也不象尼式造像眉眼上挑;眼窩不深,鼻不出鉤。漢化出現了一些寫實衣紋,腿部衣紋較多。尼泊爾慣用薩爾納特式,衣紋非常簡潔。

明代吸取元代獨崇藏傳佛教薩迦派的教訓,採取“眾封多建”的民族宗教政策。佛像作為重要的宗教禮品,藏傳佛教造像藝術也隨之在北京得以傳播和發展。永樂、宣德造像的風格非常獨特:軀體渾厚,造型敦實,體態優美大方,面相寬平,雙目平直。衣紋寫實手法,有較強質感。佛像頭飾螺發,身著袒右肩袈裟,菩薩戴發冠和梳髮髻,上身飾網狀的瓔珞,下身著長裙。胎體厚重,表面都鍍金,金質純厚,亮麗悅目。蓮座處都有封藏。

關於藏傳佛像,這些知識你應該知道

明代 藏傳彌勒佛(公元1368-1644年)

關於藏傳佛像,這些知識你應該知道

明代 藏傳觀音菩薩銅坐像(公元1368-1644年)

清代繼續崇重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在北京的傳播和影響依然很盛。同元明兩代一樣,清代北京的藏傳佛教也主要為帝王和皇室成員崇重和信奉。康熙造像造型工藝精細,藥師佛像是現知最早的康熙造像,身著袒右肩袈裟,衣服上刻滿各種精細的植物紋飾,跏趺坐姿,雙手結印,造型挺拔,結構勻稱,是康熙佛裝造像的典型代表,其袈裟紋飾就體現了康熙造像工藝精細的特點。乾隆造像藝術水平要遜色一些,造型姿勢更加僵板,工藝也不如康熙造像精細,雖然整體看上去造型大方、結構勻稱、軀體光潔、用材講究,但缺乏內在的精神氣質和感人的藝術魅力。乾隆時造像就是嚴格按照這些佛像量度的規定和既定的圖像模式進行塑造,造像普遍走向程式化,從而導致藝術水平急劇下降的主要原因。

關於藏傳佛像,這些知識你應該知道

清代 藏傳瑪哈噶拉(大黑天護法)( 1644-1911)

關於藏傳佛像,這些知識你應該知道

清代 不戴帽宗喀巴銅坐像 ( 1644-1911)高37釐米)

康乾時除宮廷製作藏式佛像外,民間大多是仿製宮廷造像樣式。民間造像都不署年款,但造型樣式與工藝特徵與宮廷造像都非常相似。雍和宮的白檀木彌勒大佛,就是乾隆十八年(1753)由蒙古喇嘛察罕活佛主持雕刻的。

藏傳佛像的九大門類盤點

藏傳佛像,主要由青銅造像、木刻造像、泥塑造像、石刻造像和酥油花造像五大部分組成。9個方面的造像門類:

1.佛像類:這類造像是藏區各種材料中數量最多的一類。包括釋迦牟尼佛、強巴佛、無量壽佛、藥師佛、無量光佛、不動佛、大日如來佛、三世佛(釋迦牟尼佛、燃燈佛、彌勒佛)、三方佛(藥師佛、釋迦佛、阿彌陀佛)、七佛(毗婆尸佛、屍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五方佛(毗盧遮那佛、阿閦佛、阿彌陀佛、寶生佛、不空佛),八大藥師佛、三十五佛等。

關於藏傳佛像,這些知識你應該知道

2.菩薩類:常見的觀音菩薩有雙身觀音、四臂觀音、騎獅觀音、十一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八大菩薩造像:文殊、彌勒、觀音、普賢、大勢至菩薩、虛空藏菩薩、地藏菩薩、除蓋障菩薩等。

關於藏傳佛像,這些知識你應該知道

唐代 彌勒菩薩( 7-9世紀)(臺灣故宮珍藏)

3.度母類:藏傳佛教度母稱作“卓瑪”、“多羅母”。她們的身色各不相同,為21度母。最流行的度母造像便是白度母和綠度母。白度母是尼泊爾赤尊公主的化身,而綠度母相傳是唐朝文成公主的化身。

關於藏傳佛像,這些知識你應該知道

明代 藏傳銅綠度母像

4.佛母類:包括尊勝佛母、大白傘蓋佛母、空行母、長壽三尊、吉祥天母、白拉母、獅面佛母、智行佛母、金剛地母等,是藏傳佛教密宗供奉的女性護法神祇。按照藏傳佛教的說法,佛之所以成道全靠佛母賜予智慧,因而要敬拜佛母。佛母的另一層意思是指“佛以法為師,佛從法生,法是佛母。”

關於藏傳佛像,這些知識你應該知道

5.護法類:護法神像也就是護持佛陀善法的神靈。常見的護法神像有四大天王像: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藏傳佛教寺院的大門口一般都繪製和雕塑有四大天王的造像。另外著名的護法神還有瑪哈嘎拉、班丹拉母、大黑天神、降魔閻尊、不動明王、金剛亥母、六臂依怙、戰神、財神等。

關於藏傳佛像,這些知識你應該知道

清代銅鎏金財神寶天王(乾隆 1736-1795)

6.金剛類:主要是藏傳佛教密宗修行中的本尊或護法神造像。最著名和常見的有大威德金剛、馬頭金剛、密集金剛、勝樂金剛、歡喜金剛、時輪金剛、金剛手、金剛撅、降閻魔尊等。其特徵一般是以忿怒、威嚴的形象出現的,具有威懾邪惡的力量。

關於藏傳佛像,這些知識你應該知道

明代 藏傳銅鍍金金剛薩埵菩薩坐像3明代永樂(公元1403-1424年)高39釐米

7.羅漢類:藏傳佛教寺院中的羅漢造像一般是指十六羅漢像,也叫十六尊者像。羅漢造像是從中原傳播到西藏地區的。他們分別是:因竭陀尊者、阿氏多尊者、伐那婆斯尊者、迦裡迦尊者、伐遮羅佛多尊者、跋陀羅尊者、迦羅加伐磋尊者、迦諾迦跋黎墮遮尊者、巴沽拉尊者、羅祜羅尊者、注荼半托迦尊者、賓度羅跋羅墮尊者、半托迦尊者、那迦希尊者、蘇頻陀尊者、阿密特尊者。

關於藏傳佛像,這些知識你應該知道

8.祖師類:祖師造像主要是指藏傳佛教歷史上各個教派的創始人、著名高僧大德們的造像。故佛經說“始立法為人之師表者,創立宗派之人者,為祖師。”以寧瑪派創始人蓮花生大師像出現的最早。其後有噶當派阿底峽尊者、仁欽桑波大譯師、仲敦巴;噶瑪噶舉派的瑪爾巴尊者、米拉日巴尊者、塔布拉傑、都松欽巴、噶瑪巴、帕木竹巴、唐東傑布;薩迦派的貢噶寧布、索南孜摩、扎巴堅贊、貢噶堅贊、八思巴洛珠堅贊等;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賈曹傑、克珠傑、歷代達賴喇嘛、歷代班禪喇嘛、絳央卻傑、絳欽卻傑等各教派創始人或堪布、格西等的人物造像。

關於藏傳佛像,這些知識你應該知道

9.人物類:這類造像主要指自吐蕃以來,歷代護持佛法的國王、大臣、王妃、著名文化人等的造像。如藏傳佛教歷史上常見的三大法王像:松贊干布、赤松德贊、熱巴巾;文成公主、赤尊公主、金成公主、吞彌·桑布扎、噶爾·祿東贊、頗羅鼐王等歷史人物的造像。與護法神造像相比較,佛、菩薩、度母類的造像顯得親切、莊嚴、妙好,更多地表現了慈祥、優美、寧靜的審美情調。

關於藏傳佛像,這些知識你應該知道

藏傳佛像的“三經一疏”經典

藏傳佛教造像的莊嚴妙好,工藝性強、藝術性高,都是因為從古到今藏傳佛教的匠師們,嚴格遵循型制量度經典的延續承傳,藏傳佛教美術造型量度的綱領性理論經典“三經一疏”,即《佛說造像量度經》、《造像量度經》、《畫相》和《佛說造像量度經疏》的量度法。

“三經一疏”經典是使藏傳佛教美術乃至藏族傳統美術的民族性、宗教性、地域性、歷史性、審美性得以確立的重要因素。是使藏族繪畫、雕塑、建築、書法、工藝美術諸方面構成實體性文化層、藝術高度和有機組成部分的基本法度。

按照固定的程度重複的製作,難免是千佛一面,但工匠創作的時候,比例、規範、傳統切切在心的要旨,創作靈感只有體現在佛像的工藝與技巧上。所以造像的形式上變化不大,使藏傳造像的“嚴謹性”延續幾個世紀。

關於藏傳佛像,這些知識你應該知道

關於藏傳佛像,這些知識你應該知道

藏傳佛教藝術發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 它不僅有獨自發祥孕育 , 發展演繹 , 形成定性的清晰脈絡和事物跡象 , 並以其自成體系的精湛技藝及其造型經典理論 。藏傳中的佛教造像,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的藝術,而是具有宗教教化功能的實際意義。佛像是佛教文玩重要的載體,也從側面構建著中華民族藝術、尤其是東方藝術的典型實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