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縣教育督導工作回憶

黎廣祿

回憶開縣教育督導的發展,是對改革開放30多年最好的回憶,也是對改革開放精神的傳承。

我是開縣改革開放後的首任督學。回憶起解放前我幼年在保校(相似於今天的村校)讀書時,記憶深刻的是,學校聽說縣裡“督學”到學校查學,學校要當賓客般迎接,對學校環境、校風、班風要進行一番整頓,特別是班額不足者,要找一些農村因家困而未上學的“放牛娃”臨時到班上湊數,待督學離開學校後,才將“放牛娃”放回家,班額問題是確定一個教師的薪津多少的首要條件。

開縣教育督導工作回憶

開縣教育督導工作回憶

教育督導制度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我國教育督導制度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在學部設視學官,為五品視郎中“負責視京外學務”,京內設京師督學局,督率京師各類學校。辛亥革命後,改學部為教育部。民國政府教育部和各級地縣以上教育行政部門設督學,這種格局一直沿襲到1949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教育行政部門設有教育視導員。建國後,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設視導司,地方縣以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都設視導(或督學)機構,至1958年停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工作重點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移,確立了教育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戰略重要地位。隨著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教育管理科學化和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提上了議事日程。1977年9月鄧小平同志最早關注了教育督導工作,並作出了相應指示。此後,教育部聘請了幾位巡視員,一些地方開始恢復教育視導工作。1983年,教育部部長何東昌在全國普通教育工作會上明確提出了“要建立督學制度”的意見。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確定了基礎教育由地方負責,實行分級辦學、分工管理的體制;1986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頒佈《義務教育法》,對各地貫徹實施《義務教育法》的情況需要加強督導檢查。1986年,六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要加強教育事業的管理,逐步建立系統的教育評價和監督制度”。同年9月,國家教委建立督導司。年底,國家教委召開有部分省、市代表參加的教育督導座談會,形成《國家教委督導座談會紀要》,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展開了重建我國教育督導制度的工作。

1986年至1990年,我國督導機構和督導隊伍逐步建立,督導評估工作在試點基礎上逐漸推開,教育督導工作進入我國教育行政管理序列。至1990年底,全國已有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90%以上的市(地、州)、60%以上的縣(區)建立教育督導機構,初步形成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督導隊伍。制訂了關於教育督導工作的一些法規制度,頒佈了《教育督導暫行規定》;制定了《關於中小學督導評估工作的指導綱要》,開展多方面的教育督導評估工作,在全國範圍內對中小學教育工作開展了五項督導檢查,有力地促進了中小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督導制度的建設。

開縣教育督導機構的建立,同樣歷史悠久。清末的教育行政機構,縣設儒學署,俗稱“學老師衙門”,掌管文廟春秋二季的祭祀,訓導所屬生員(秀才)。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儒學署改為學務局即勸學所,分別設督學或視學,管理全縣學務,重點在推行新學。民國成立後仍設勸學所,主要負責人仍稱視學,管理全縣學務,重點在推行新學。民國十四年(1925年)縣教育局成立,設局長1人,下設視學2人,全縣8個行政區每區設教育委員1人,後設4個行政區,每個區設督學1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教育科設科長1人,全縣設8個督學區,每個區設督導員1人(其中4個區由縣政府指導員兼任),分區統管行政、教育的督導工作,掌管鄉、保校校長的任免考核權。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縣教育局編制17人,設局長1人,科長3人,督學1人,視導員6人,科員、人事管理員、會計員各1人。

開縣教育督導工作回憶

開縣教育督導工作回憶

開縣解放後,設視導一職。1960年至1966年縣文教科改設局後,編制為7人,除正、副局長外,由1人管理中小教工作,1人管理文化工作,5人組成視導組,巡視各校,檢查指導工作。“文革”期間視導工作停止。四川省教委1987年開始組建教育督導機構,翌年8月印發《關於聘請聘任督學的暫行辦法》,同年省教委督導室建立。1992年開始籌建開縣人民政府教育督導機構,以先抽後調的方式將我從漢豐中學調到督導室工作。開編髮[1992]84號文件批准同意建立“開縣教育督導室”,核定編制6人,其中專職副主任1人、督學4人、幹事1人。開府發[1995]22號文件,任命縣教育局局長劉捷為教育督導室主任,我任督導室專職督學。後縣教育局曾宣佈我為教育督導室副主任,可在局內各股室聘請兼職督學20人,在鄉鎮教辦聘請15名督導員。整個督導工作在各方配合下開展工作,雖只一名專職督學,但教育督導工作開展順利,在驗收“掃盲”、“普六”、“普九”等工作上做出了出色成績。1992年至1996年間,督導室對全縣55個鄉鎮,在“普六”的基礎上,進行 “普九”驗收了23個鄉鎮,累計人口覆蓋面達59.2%,超過了市政府規定我縣1996年“普九”鄉鎮累計20個、累計人口覆蓋率達56%。1996年已驗收的14個鄉鎮“六率”指標達到:入學率97.6%,三殘兒童入學率76%,輟學率2.4%,完成率86.7%,畢業率97.8%,文盲率0.86%。開縣被評為全國掃除文盲先進縣。1996年教育督導工作榮獲萬縣市二等獎。

1998年,“開縣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掛牌成立。如今機構健全,編制配齊,辦公條件大大改善,督導評估考核制度更加科學化、人員力量加強、班子齊心協力,教育督導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從數字看開縣教育,1991年推進“兩基”工作以來,實現了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以2006年為例,全縣各級各類學校818所,累計投入資金2.3億元,新徵地79.13公頃,新增校舍43.08萬平方米,在校學生規模由1998年的23萬增加到2006年的近30萬人。全縣7~12週歲適齡兒童總人數17.2萬人,入學率達99.71%。13~15週歲正常少年淨入學率達97.45%,比1998年提高0.47%。15週歲少年初等教育完成率達99.07%,比1998年提高0.47%,文盲率0.05%。17週歲少年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98.5%,比1998年提高10.6%。2006年全縣小學畢業率為100%,初中畢業率達98.5%。全縣小學輟學率為0.03%,比1998年降低0.2%。初中輟學率為2.08%,比1998年降低0.27%。全縣94.57萬青壯年中,非文盲率已達99.32%,比1998年提高0.95%。1998年,開縣“兩基”工作順利通過國家檢查驗收。1999年,被國家教育部、財政部表彰為“全國掃盲先進縣”。2000年,被市政府評為“掃除文盲工作先進縣”;翌年,被市政府評為“兩基”工作先進縣。2002年,榮獲教育部“中華掃盲獎”。

在短暫幾年的教育督導工作中,我深切體會到:一是對“督學”的要求很高,除按國家規定的“督學”條件外,還應當成為“校長的校長、老師的老師”,只有堅持幹一行、愛一行,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勇於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業務水平,不斷豐富督導經驗,才能起到導向作用。二是始終堅持方向性、科學性、客觀性、整體性、動態性、可行性、服務性7大原則進行督導評估,充分發揮教育督導評估的導向、管理、鑑定、激勵、反饋和改進的功能作用。三是對基礎教育的改革,既要遵循教育規律,又要敢於創新;既要按國家要求標準化,又要科學化。四是深入基層,進行調查研究,及時總結經驗,推廣全面;教育督導要注重過程管理,求真務實,不搞形式,不走過場,多辦實事。五是努力構建三結合的教育機制,要抓好教育,除黨政重視外,單靠學校一方也是不行的,必須形成學校、家庭、社會育人網絡,建立一個和諧型、友好型、學習型社區,齊心協力,為辦好人民滿意的學校而共同奮鬥,使我縣教育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