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後餘生,換種拚命的姿勢吧

尼爾·波茲曼說:“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圖,也不是大自然的產物,而是人類運用自己創造出來的機械和自己對話的結果。”

分秒是人為設計的時間單位,它像一個墨守成規的木納男子,遠不如大自然來的浪漫。

每一次雲捲雲舒的悸動,每一回脈搏湧動的噴張,每一寸橫亙肌膚的皺紋,每一縷朝晨暮楚的霞光,似乎都在提醒著我們時光不止,生命易逝。

往後餘生,換種拼命的姿勢吧

時間為幌,生命唯真

時間就是生命,可生命自從被人類設計的“時間”替代後,我們的命似乎就這樣被分秒必爭的時間拼走了。

人們淺以為每一天都是時間拼湊起來的,其實拼起來的是命。

達爾文說:“敢於浪費哪怕一個鐘頭時間的人,說明他還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價值。”

我總在想:為什麼明知道時間就是生命,可我卻依然做不到珍惜時間呢?如果它們真的可以彼此互表,那麼把所有帶有“時間”的詞全部換成“生命”,會不會是一種提醒?

舉個例子,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一詞之差的區別。

手機互聯網助推娛樂時代的來臨,各個公司的目標是做出足夠吸人眼球的軟件或內容,讓大家把更多的時間耗在自己的產品裡。

當我們發覺自己把大部分時間耗在娛樂上時,頂多是懷有一定的罪惡感。但是,當你將時間換成生命,再回看這句話:“我們把大部分的生命耗在娛樂軟件中”,會不會發覺到隱藏在罪惡感後面深深的恐懼感。

《自控力》的作者凱利·麥格尼格爾認為恐懼感和罪惡感是人類自控的兩大助手。倘若以後再有用到“時間”的地方,大家不妨可以替換一下,也許就能提醒我們珍惜生命。

娛樂業不斷地推陳出新讓不少人沉淪其中。如此看來,似乎娛樂業是讓人虛度光陰的罪魁禍首,而真相卻是它們當了人類的替罪羊。

往後餘生,換種拼命的姿勢吧

每個行業都有存在的必要,娛樂對人來說非常重要,因為人有渴望及時行樂的本能,適當的娛樂會使人對生活滿含熱情,緩解壓力。

過度的娛樂則會令人們的生命產生非理性分配,他們在娛樂這件事上消耗了大量的生命,以致分配到“社會”,“家庭”,“成長“中就顯得有些捉襟見肘了。

假如人能活到80歲,大約有70萬個小時,而這70萬個小時就是我們手中唯一可以分配的籌碼。

如果人生可以重新開始,你會如何分配呢?

不負今日,不負此生

叔本華說:人註定要徘徊在焦慮和厭倦這兩極之間。

事實上,厭倦比焦慮更加可怕。平淡的生活,讓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利用閒暇的生命。

魯迅在北京時,他的書房裡掛著屈原的一副對聯,上聯是“望崦嵫而勿迫”,意思是看見太陽落山了,我心裡怎麼還不焦急呢?下聯是“恐鵜鷗之先鳴”,意思是怕的是一年又去,報春的杜鵑又早早啼了。

魯迅希望借這幅對聯提醒自己珍惜生命,不然生命轉瞬即逝。

與魯迅同樣珍惜生命的還有查理·芒格,他是股神巴菲特亦師亦友的合夥人。

查理·芒格和巴菲特都是有名的書痴。

查理·芒格有一句名言:只有讀書才覺得不浪費生命。

沒錯,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往後餘生,換種拼命的姿勢吧

查理·芒格的合夥人之一李錄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查理·芒格喜歡與人早餐約會,時間通常是七點半。李錄第一次與查理吃早餐時,準時趕到,結果發現查理已經坐在那裡把當天的報紙都看完了。李錄覺得讓德高望重的老人等自己心裡過意不去,下決心下次早點來。

第二次約會,第三次約會,李錄提前一刻鐘甚至半小時到,看到查理仍舊在看著報紙。

直到第四次,李錄狠狠心提前一個小時到,這次查理沒在,他滿意地坐下等查理,一刻鐘後,查理悠悠走進來了。他一如往常地頭也不抬的坐下,然後旁若無人的讀起報紙來,直到七點半才吃飯聊天。

李錄說:“他在任何時間都隨身攜帶一本書,即使坐在經濟艙的中間座位上,他只要拿著書,就安之若素。有一次他沒有趕上飛機,他並沒有著急,而是抽出隨身攜帶的書籍坐下來閱讀,靜等下一班飛機。”

魯迅借屈原的對聯鞭策自己,在無數疲累的時刻依舊提筆耕耘,為世界文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查理·芒格借閱讀填補時間的縫隙,讀書讓他燃盡生命每一刻的餘輝,獲得遠超常人的視角和智慧。

他們因不負今日而不負此生。

往後餘生,換種拼命的姿勢吧

拼命之人,惜時如命

畢淑敏在全球旅行時曾發出這樣的感慨:你必得一個人和日月星辰對話,和江河湖海晤談,和每一棵樹握手,和每一株草耳鬢廝磨。你才會頓悟宇宙之大,生命之微,時間之貴,死亡之近。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弗蘭克爾,就是一位真正懂得”生命之微,時間之貴,死亡之近”的人。

弗蘭克爾的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仍開始學習駕駛飛機,並在幾個月後領到駕照。在80歲時居然登上了阿爾卑斯山。

促使他對生命如此熱忱的是他曾經真的拼過命,因此他比別人更加惜命。

弗蘭克爾生活在納粹時期,納粹分子格外憤恨猶太人。因此,他們全家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並在那裡經歷了平常人無法體會的折磨。不幸的是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

弗蘭克爾在回憶不堪回首的集中營生活時說:“在那裡被關押的人只是一個編號,人們沒有時間考慮倫理問題,每個人只有一個想法就是活下去。”

他們晚上擠在木板上,九人合用兩條毯子,頭枕著佈滿泥漿的鞋子入睡。

往後餘生,換種拼命的姿勢吧

即使經常被噩夢纏繞,但他們仍不願醒來,因為現實的殘酷遠比夢境可怕。

在那裡的每時每刻都面臨死亡威脅,即便洗澡的時候,也要緊張的觀看噴頭,當發現噴出的是真的水而不是毒氣時才敢放鬆下來。

他曾目睹一個年輕女子的死亡,她告訴弗蘭克爾:“我感謝命運給了我這麼沉重的打擊,以前的生命讓我糟蹋了,我從沒有認真考慮過精神完美的事。”

看完《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後,我曾經不止一次的想,如果自己處於那樣境遇,我會如何思考生命的意義?如何在喪失自由與希望的日子中依然保持對生活的熱情?

這對我來說實在太難了,當自由成為奢侈品時,生存似乎成為了唯一的命題。

直到現在自由都是奢侈品,因為我們的“生命”被太多軟件束縛,被太多的娛樂綁架。

生命不止,奮鬥不息

有的人拼了命地把時間放在成長上,努力學習,認真工作,他們希望自身所遭受的苦難對得起付出的生命。

有的人拼了命地把時間耗在娛樂裡,一刷半宿,盡享浮華,他們幻想為己所獲得的榮譽騙得過空虛的心靈。

在這個世界上,原本就沒有分秒,我們只是滄海一粟,宇宙微塵。

看清真相的人會努力地找尋生命的意義,珍惜每一個瞬間,在不經意間就趕到了眾人的前面。

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當許多人在一條路上徘徊不前時,他們不得不讓開一條大路,讓那珍惜時間的人趕到他們的前面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