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話,讓你永遠不得癌症

在我們長期與癌症作鬥爭的過程當中,雖然說癌症真的是難以治療,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從理上接受它,並積極的加以治療,擁有一個快樂的心態,那麼對於治療癌症來說也是非常有利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情緒與癌症之間的關係。

三句话,让你永远不得癌症

三句話讓你永遠不得癌

你生氣,就給了癌細胞高興的機會

“我曾提出過一個觀點———人體宿主因素的變化不僅影響腫瘤的發生、發展,更會對腫瘤病人的治療有重大影響。”醫生解釋說,癌細胞原本是體內的“好公民”,但由於種種原因誘發基因突變,不聽從“組織”安排,肆意生長、掠奪資源、排擠正常細胞,進而演變為人體小社會里的一顆“毒瘤”。而人體就是癌細胞的宿主,情緒變化就是宿主因素的一部分。

研究發現,一旦獲知自己患有腫瘤,約有55%的患者會進入抑鬱狀態,而一般人群的抑鬱比例約為17%;約半數腫瘤病人會進入焦慮狀態,這一比例是正常人群的3倍。另一項研究表明,抑鬱狀態的腫瘤病人,死亡率比心情舒暢的患者高22%。國外還有研究者對腫瘤病人進行了心理干預,受干預組病人的存活時間為36個月,沒有得到心理干預者僅為18個月。“可見,人的精神狀態及整個宿主狀態對腫瘤的發生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我們在生活中也能看到,同樣是查出了腫瘤,有的人被嚇倒了,天天待在家裡胡思亂想;有的人想得開,每天去公園鍛鍊,四處旅遊。後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時間遠大於前者。”腫瘤細胞發展一般需要二三十年,在這段時間內叫癌前病變。如果心態好、飲食平衡、生活習慣健康,整個機體狀態就能保持平衡,這些潛在的腫瘤就不容易發展起來;如果遇到生活打擊或者經常悶悶不樂,癌細胞可能就會迅速發生發展。

情緒好,就可能和腫瘤和平相處

《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惡性腫瘤發病率35歲~39歲年齡段為87.07/10萬;40歲~44歲年齡段幾乎翻倍,達154.53/10萬;50歲以上人群佔全部發病的80%以上;80歲達到高峰。從數據可以清晰看出,50歲以後腫瘤發生風險大大提高。一般來說,50歲以後人體從強盛開始走向衰弱,免疫和神經內分泌功能都在逐漸下降,使得腫瘤發生率迅速提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腫瘤也是一種與衰老有關的疾病。”每個人的心理狀態、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不同,衰老的進程也不一樣,對腫瘤的發生都有影響。

“以往治療腫瘤就是開藥、開刀,以期殺死腫瘤。這當然沒錯,但我們要從‘治療病人的腫瘤’逐漸過渡到‘治療帶有腫瘤的病人’,也就是要治療人這個整體。如果人這個宿主垮了,那腫瘤治療起來就非常困難,效果是有限的。”腫瘤治療是綜合性的,要對心理、環境、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進行綜合干預。

老百姓口中有個腫瘤的“1/3”說法:1/3病人死於癌症本身;1/3病人死於過度治療;1/3病人是被嚇死的。醫生認為,這個說法雖無科學依據,但也提供了一個重要信息———老百姓對腫瘤有一種特殊的懼怕心理———這會增加精神壓力,不利於疾病控制。“沒有人說得了心臟病或糖尿病被嚇死了,卻偏偏把腫瘤提出來。”程書鈞說,很多人查出腫瘤後就特別恐懼,進入了焦慮抑鬱狀態。有時醫生的一句話、家屬的一聲嘆息,都可能嚴重影響病人的心情。而我們在前面提到過,抑鬱的腫瘤病人死亡率高22%。這不免讓我們反思,人體和腫瘤之間必須要有個“你死我活”的決鬥嗎?

腫瘤與心臟病、糖尿病、動脈硬化一樣,都屬於老年衰退的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要長期吃降壓藥、降糖藥,並沒有一勞永逸的特效藥,腫瘤也一樣。如果能平和地看待腫瘤,將其看成一種普通慢病,人體和腫瘤就能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加強抗病能力。這就是近年來受到腫瘤醫學界普遍認可的“帶瘤生存”理念。

腫瘤防治要從娃娃抓起

調查顯示,中老年群體是最關注健康知識的,但目前包括癌症在內的多種疾病呈年輕化趨勢。預防癌症應戰略前移,從兒童時期開始加強相關教育和知識普及,教會孩子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和好的生活方式。“疾病防控應是全生命過程的,到了五六十歲再來做這件事就晚了。”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癌症的治療也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很多朋友得癌症致死並不是因為疾病本身的嚴重性,而是因為從情緒上我們被癌症所打敗。所以作為癌症患者,我們一定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積極的和他作鬥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