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不要盲目發展水果產業 這門生意到底怎麼了?

劉強東:不要盲目發展水果產業 這門生意到底怎麼了?

各位農創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板磚大餘。前一段時間,京東的創始人劉強東講了一段話。他在微博上表示,“我也強烈呼籲地方政府不要盲目發展水果產業。根據我們的數據,現在絕大部分的水果基本都是供大於求狀態,最近幾年大量進口水果也蠶食了部分國產水果的市場!我能夠理解地方政府鼓勵農民發展高附加值產品的初衷,但實際上水果產量已經足夠大了!建議逐步大力發展有機食品,慢慢做成品牌才能讓消費者和農民都受益!”

針對這一言論,不少新農人和老農人都在問水果這個產業是否還值得投入?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舉兩個二三十年前中國發展的例子。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的彩電這個行業基本上是外資品牌一統天下。通過15年左右的發展,最後中國的長虹、創維這些企業把外資品牌趕出了中國。

在15到20年前,中國電腦行業基本也是索尼、IBM這些外資品牌一統天下。而現在,除了蘋果依舊強勢,我們整個國產品牌都有越來越強的競爭力。

正是由於我們過去發展的經驗,我們基本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中國的水果產業無疑是值得資本的投入和進入的。但這種值得,是否是政府所鼓勵的大規模、大面積種植呢?這個問題我比較認同京東創始人劉強東的觀點。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由於中國的土地產出、中國的地形地貌,它本來就不太適合大規模、大面積種植,除了像在華北平原幾個少數地方。其他的地方的中國農產品種植模式應該更多的走向日本的模式,就是精緻農莊模式,而不是大規模種植模式。

我在前面的分享中,多次提到了一個問題。如果中國的農莊種植能夠實現精緻農莊和大規模種植模式,即一個產出定製化產品,一個傳出大規模標準化產品。如果從這兩個維度上講,我認為這兩個模式將長期共存。尤其是精緻農莊這種模式在中國絕大多數地方會形成主流。

而且我們知道,精緻農莊這種模式融合了文化、旅遊、住宿、採摘、休閒、觀光,這些東西其實是非常符合中國的特色和特點的。中國人多,地形地貌複雜,適合以傳統農家樂為核心的這樣一種模式。而且這種模式能夠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而大規模種植,我們則需要另外一條臂助——品種、品類、技術的創新,讓我們的品種能夠改良,讓我們種植出來的產品的口感、甜度、酸甜比這些指標要逐步優於進口的農產品。

這兩條路走下去,才是我們水果這個產業能夠看得見曙光的兩條路。

我們再回到劉強東的觀點上,他不建議政府過度鼓勵種植,這個事情對不對?這個顯然是對的。我們現在政府鼓勵種植,但在品種的遴選上投入了很大精力嗎?並沒有。地方政府並沒有做深度的市場調研,這個產品規模種植下去有沒有競爭力。

最後回到新農人和老農人都關心的問題上來:水果產業值不值得投入?當然值得投入,並且要往兩個方向上投入,一個投入的方向其實要以新農人為核心,促進標準化、規模化種植。另一個方向是要以老農人和新農人融合為核心,就是精緻農莊這樣一種經營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