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裁班越辦越多?老闆們聚在一起搞啥呢

總裁班越辦越多?老闆們聚在一起搞啥呢

各位農創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板磚大餘。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個問題:為什麼創始人都紛紛出去學習?這個學習的背後到底意味著什麼?

從之前我分享的《戰略節奏》這本書裡可以發現,一個企業其實在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叫產品市場的事情;第二件事情叫要素市場的事情;第三件事情叫做資本市場的事情。

傳統企業主要將精力放在產品市場,如何做好供應鏈和生產,然後能夠出來優質的產品,之後會找到渠道、資源進行銷售。

而這個做法,和我們現在的創業和企業發展之間,已經產生了比較嚴重的脫鉤。我們知道,任何一個以產品主要的傳統企業,包括現在的互聯網企業,如果只有軟件產品,比如說只有SAAS。那你整個的能力和能量都是不夠的,所以這個時候必然需要資本的支持,比如說股權融資,有些資源的合作,就是我們說的要素。

而這兩個東西都聚集在什麼地方呢?都聚集在商學院,這些私學,這些開展培訓機構,裡面的學生本來就是每個企業的董事長、創始人、CEO,資源和資本都聚集在這裡。

所以有一些企業家和高校,他們就紛紛在組織商學院的培訓。比如說清華有清華的MBA班,有各種培訓的總裁班;馬雲有湖畔大學;騰訊有青藤大學。所有這些機構都是資源的聚集地,也是資本的聚集地,還是我們品牌露出的聚集地,同時是思想的匯聚地。

在這樣的地方,我們作為創始人在經營中的難點,可能問問同學就能解決。資源合作,可能上課的過程中就完成了。我們需要的融資,在和同學分享的過程中,可能就把企業推出去了。

所以在這樣一個過程中間,我們就可以解決要素市場即資源市場的問題以及資本市場的問題。進而只剩下了一個產品市場的問題,產品的問題就要留給公司的二把手。

也就是說白了現在企業中一把手和二把手的分工越來越明確。過去的一把手是產品都要抓,現在的一把手主要抓的是資本市場和資源市場。而二把手就必須要搞定產品和對客戶的服務,這也對我們的二把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回到今天分享的話題上來,為什麼這些名人創辦的商學院越來越多?學校的總裁班越來越多?原因就在這裡,是因為我們現在的整個經營要同時經營三個市場。老大和老二的工作在開始實現分工,老大解決資本和資源的問題,老二解決使用資源和產品以及客戶服務的問題。這種分工必然就會孵化出一個需求的市場,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培訓和私學的興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