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感:對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儀式感:對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01

今天是週六,早上吃過早餐,母子三人便按部就班地做著自己的事情。姐姐在書桌前按計劃完成暑假作業,弟弟依然對新買的奧特曼貼紙興致勃勃,而我,則坐在一旁用讀書軟件閱讀書籍。

過了一會,姐姐忽然停下了筆,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唉……”

我轉過頭看了她一眼:“怎麼了?遇到難題了?”

姐姐看著我,不無幽怨地嘟囔道:“媽媽,你都兩個星期沒帶我們出去玩了……”

我愣了一下,上週週末因為爸爸有事忙,沒有出去玩,按照我們之前的約定,是每週要帶他們去公園或別的什麼地方玩一次的,這幾乎已經成了我們家一個固定的儀式,所以每到週五那一天,姐弟倆就會特別快樂特別的期待。

對於孩子們來說,每週一次和父母一起遊玩,不僅僅只是一次簡單的玩耍,更是父母和孩子愛的對話,他們從中感受到父母源源不斷的愛意,也能在新的一週充滿活力地投入到規律性的學習中去。我們都很珍惜這樣的親子游玩的時光。

02

說到儀式感,這兩年似乎被頻繁提起,尤其提到在婚姻經營中儀式感的重要。比如求婚、婚禮、各種紀念日的紀念儀式,都成為婚姻裡面維繫感情提高幸福感的必要方式。

然而,很多人忽略了,作為家庭中重要的一員—孩子,其實更需要儀式感。

什麼叫儀式感?中文解釋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而在經典童話《小王子》中,對於儀式感有更好的詮釋:

狐狸說:“你每天最好在相同時間來。”

小王子問:“為什麼?”

狐狸說:“比如你下午四點來,我從三點起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如果到了四點你還沒來,我就會焦慮,這就是幸福的代價。但是如果你來的時間飄忽不定,我就不知道該在什麼時候準備好我的心情……所以應當有一定儀式。”

小王子問:“儀式是什麼?”

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它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它時刻不同。”

儀式感:對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是的,儀式感就是讓某一天、某一個時刻變得與眾不同,變得有所期待,它是另一種形式的甚至更有分量的“我愛你”。

它猶如黑夜中一盞隱隱約約的燈,抹去孩子成長路上的恐懼,帶給他們美好的期待和希望。

03

我四歲的時候,就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記得,每到鄉里集會的日子,外公都會給我穿上好看的衣裳,帶我去逛集市,買好吃的、好看的,哪怕什麼都不買,也會開心一整天。

慢慢長大後,外公也會在某個特別的日子裡,比如新學期開始了,買一件新衣服,上中學了,買一塊手錶……

外公的愛,不需要更多言語表達,卻通過這樣的儀式,潤物細無聲地充滿孩提時代的每一個角落,使我那顆幼小敏感的心變得無比柔軟。

我也同樣記得,小時候家裡經濟不寬裕,平時沒多少肉吃,而每到我們姐弟們哪一個過生日,媽媽總會在那天買來瘦肉,把它剁碎了放在鍋裡蒸,然後分成四小份,姐弟們每人一份。

就是這樣簡簡單單的一塊肉,卻成了我一生中嘗過的最甜最美的滋味。即使幾十年過去了,回味起那個味道,仍然充滿溫暖和愛意,是之後的任何其它美食都無法替代的。

我相信每一個人在回憶童年的幸福時光的瞬間,腦海裡閃現出來的那些溫馨的畫面或場景中,總有著這樣的儀式的影子。

儀式感:對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所以有了孩子以後,我們也把儀式感帶到孩子的生活中。

孩子的每一次生日,我都會給他們準備蛋糕,然後一家人在一起許願、吹蠟燭,一起分享美食。於是,孩子意識到自己又長大了一歲,以後應該有一點改變;

孩子每個新學期開始的前幾天,會和她一起挑選新書包或者新的本子、畫筆;於是,孩子會在新學期的第一堂課,工工整整地寫下每一行字;

孩子的每一次家長會、畢業禮、學校各種節日活動,我都不會缺席;於是,孩子知道,自己人生中每一個重要的時刻,都有家人在身後陪伴;

孩子每一年的聖誕節,都會在床頭髮現聖誕老人的禮物;於是孩子相信,自己是那個最棒的孩子,值得擁有如此妙不可言的禮物;

孩子每一天晚上的睡前故事,都不會被遺忘;於是,孩子會帶著對童話世界的憧憬,進入甜蜜的夢鄉......

父母以及學校所設置的種種儀式,將所有參與其中的人緊緊聯繫在一起,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著彼此的愛意,從而彼此接納和認可,並從中獲得力量。

04

在美國,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會有自己的儀式感。比如家庭聚會每天早起互道“早安”,睡前互道“晚安”,出門前相互擁抱;比如參加各種聚會時各種特定的流程和特定的服裝要求。

儀式感:對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心理專家也認為:

正常的身心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在這個小小的儀式中,其實就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讓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認真、更用心,儀式感,暗示你必須要認真地去對待這件事。

儀式感的賦予,讓孩子獲得存在感和安全感,獲得對自我的認同感,對生活的秩序感,還有最重要的——愛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很難養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記得一位女友對我說過一件事情:

小時候看著別家的孩子都過生日,會請很多小夥伴一起慶祝,她很羨慕。終於到自己生日的頭一天,她跟媽媽說想請小夥伴來家裡過生日,沒想到媽媽拒絕了她,還說小小年紀講什麼排場,你的生日就是媽媽的受難日,你還好意思慶祝?

她很傷心也很震驚,“受難日”三個字讓她從此背上了負疚感和罪惡感,因為她的出生讓媽媽經受了痛苦。從此她變得鬱鬱寡歡,小心翼翼,生怕再做錯什麼讓媽媽難受。

“我的童年是黯淡無光的。”女友回憶說。時至今日說起,她的臉上依然泛著憂傷。

美國有一家報社曾經做過一個研究調查,發現在家裡通過家庭儀式所帶來的幸福感,遠勝於物質的滿足甚至學業和事業上的成就。

儀式感可以很簡單,比如和父母之間的一個秘密暗號,在固定的日子裡吃一頓同樣的飯,每天晚上睡前的一個擁抱,特別節日的一張全家福照片......

有儀式感的生活,有儀式感的人生,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與不同,使一地雞毛的瑣碎生活變得精緻而動人。

儀式感:對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end

有人說:生活需要儀式感,就像平凡的日子需要一束光。願每一個孩子,都能沐浴著這道光,走向人生的花園。

平臺簡介:水色模樣,80後天蠍女,自由撰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