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攜手Apple在風雲驟變的智慧型手機市場中同舟共濟

據麥姆斯諮詢報道,自2007年首次推出iPhone以來,蘋果公司(Apple)對各種大型、中型及小型半導體公司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憑藉其流行的便攜式設備所達到的經濟規模,這家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庫比蒂諾(Cupertino)的科技巨頭成功地登上了王座,成為科技界的新“帝王”。

ST攜手Apple在風雲驟變的智能手機市場中同舟共濟

總部位於日內瓦的芯片公司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簡稱ST)對Apple公司的一切瞭如指掌。

雖然當今的ST在iPhone X中獲得了大筆訂單,被視為其在智能手機市場中的捲土重來,但此前ST的業務遭遇了巨大的困境。從2007年(iPhone問世)到2015年(移動合資企業ST-Ericsson關閉兩年後),ST經歷了巨大的衰退。2007年ST的營收為100億美元,但到2015年其營收驟降至69億美元。

ST的衰退不能完全歸咎於Apple。但Apple通過iPhone突然引發了全球移動市場海嘯般的變化觸發了ST的衰退。

當ST於2009年初創立ST-Ericsson時,它的雄心壯志是為諾基亞(Nokia)和其他手機廠商提供低功耗、殺手級應用的處理器,讓它們能與Apple抗衡。(Nokia曾經是ST的最大客戶之一。)

ST-Ericsson沒料想到的是Nokia在智能手機市場上遭受到了來自Apple和三星(Samsung)的重創。此外,智能手機市場逐漸被少數幾家系統原始設備製造商(OEM)控制,以至於大多數應用處理器供應商,幾乎沒有空間在其他地方找到設計方案的機會。

更糟糕的是,當ST-Ericsson成立時,Apple幾乎肯定正在秘密地進行內部片上系統(SoC)計劃。對此,業內幾乎無人知曉,更不用說掌握Apple公司執意垂直髮展所帶來的最終影響。在2010年1月,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推出iPad——由Apple自行設計的A4 SoC驅動。

在2012年末,ST開始考慮從命運多舛的移動合資企業中撤出。公司正在制定一項新戰略,將該集團的重點放在兩個主要領域:(1)發展利潤更高的運動傳感器、電源管理和汽車行業芯片的模擬業務;(2)發展“嵌入式處理解決方案”的數字業務。在一次電話會議上,當時的首席執行官Carlo Bozotti承認,“我們的產品組合將更加狹窄......不過我們希望不那麼容易受到市場週期的影響。”

截至到2013年8月,ST-Ericsson成為了歷史。幾年後,ST的新戰略開始獲得回報,因為其傳感器和電源管理IC開始在各種iPhone機型中找到一席之地。

Apple公司的第一款iPhone於2007年上市銷售。但直到2009年Apple的名字才出現在ST公司的“主要客戶”名單上(記錄在公司2010年的20-F檔案中)。

自iPhone 7以來,ST為Apple提供了定製的接近傳感器。據報道,憑藉iPhone X,ST通過在新Apple手機中部署了其中的幾個組件而獲得了巨大的市場份額。根據幾項拆解報告,這些傳感器包括飛行時間(ToF)傳感器、近紅外攝像頭以及OLED顯示器電源管理芯片(PMIC)。ST還為Apple開發了一種新型定製的接近傳感器,該傳感器具有泛光照明器。

ST攜手Apple在風雲驟變的智能手機市場中同舟共濟

蘋果iPhone X拆解分析及ToF接近傳感器和泛光照明器位置

據Yole成像業務負責人Pierre Cambou稱,iPhone X被認為推動了ST“有意義的迴歸”。Cambou相信,ST不僅將成為結構光3D傳感市場的參與者,而且還將成為新興的基於ToF的深度傳感攝像頭市場的參與者。

回顧過去,Cambou表示,當諾基亞迷失方向時,ST的成像部門本應該消失。當被問及為什麼沒有發生這種情況時,Cambou將此歸功於ST工程團隊的適應力和創造力。在他看來,“對單光子雪崩二極管(SPAD)技術的瘋狂投入成為維持住ST瀕危的成像業務的第一步。”

他說:“對科學和技術的熱情並不總是合乎邏輯的,也沒有極度的商業效率,但它為嘗試新事物和超越傳統障礙創造了積極的環境,即使開始並不存在競爭對手。”

Cambou補充道:“ST已經證明創新不僅僅是初創公司的遊戲。大公司也可以做出正確的舉措。”這不僅拯救了ST,作為回報,Apple也獲利匪淺。

延伸閱讀:

《蘋果iPhone X的ToF接近傳感器和泛光照明器》

《蘋果iPhone X近紅外3D攝像頭傳感器》

《3D成像和傳感-2018版》

《攝像頭模組產業市場和技術趨勢-2017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