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徒佳話」馬季的那些徒弟:拜師馬季,受用一生

馬季,1934年生於北京,原名馬樹槐,中國新相聲的代表人物,近現代相聲藝術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


「師徒佳話」馬季的那些徒弟:拜師馬季,受用一生

馬季一輩子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和同事、徒弟、朋友在一起從不以長者自居,更不會擺領導的架子。

馬季在生活中沉默寡言,甚至跟兒子馬東也沒有太多交流。可是,只要有徒弟到家裡來,馬季就會非常熱情。
「師徒佳話」馬季的那些徒弟:拜師馬季,受用一生

馬季跟他的弟子都是以老師和學生相稱,在生活和工作中,他更是把弟子當做同事對待。在馬東小的時候,馬季就讓馬東叫姜昆、趙炎、劉偉、馮鞏等人叔叔。

馮鞏曾談起過,自己寫的相聲請馬季先生指導,表演完畢,馬季從來不會說你這裡或者那裡說得不好之類的話。他甚至會跟徒弟開玩笑:兄弟,你這裡這樣說,效果是不是會更好些?
「師徒佳話」馬季的那些徒弟:拜師馬季,受用一生

王謙祥是馬季先生徒弟當中歲數比較大的一位,剛開始甚至不讓王謙祥稱呼自己師父。有一次,王謙祥帶著女兒到馬季家,孩子一進家門喊馬季爺爺,喊于波(馬季妻子)奶奶。馬季開玩笑說:“喊奶奶喊老了,還是喊阿姨吧。”王謙祥說:“那您跟師孃就差輩了。”


「師徒佳話」馬季的那些徒弟:拜師馬季,受用一生

王謙祥的藝術之路也離不開馬季的提攜。上世紀80年代中期,相聲作者廉春明帶王謙祥、李增瑞一塊兒去馬季家裡。馬季說,你們倆,咱又不是沒見過,幹嘛非得通過一個人介紹,你們倆進門不就行了!第二趟第三趟,還是廉春明陪著。馬季先生說,他已經陪你們來三次了,下次就你們倆來。大概到第四次,馬季給了王謙祥和李增瑞一個作品,叫《笑的探討》。這個作品是馬季特意根據王謙祥李增瑞的特點找來的,後來,這個作品成了他們兩人的代表作。


「師徒佳話」馬季的那些徒弟:拜師馬季,受用一生

馬季先生在自己的書《一生守候》中,寫到自己收徒,很多是自己發現人才,然後主動拋出橄欖枝,如姜昆、趙炎、劉偉、馮鞏……

馬季先生收徒也不舉行傳統的擺知的儀式,都是獻一束花,鞠個躬,就算拜師了。
「師徒佳話」馬季的那些徒弟:拜師馬季,受用一生

1990年,馬季在蘇州參加活動,當地的領導提出建議舉辦“馬季弟子謝師會”。

這個儀式也十分簡單,馬季的十三位弟子依次自報家門,然後敬師父一支花,和師父擁抱。
「師徒佳話」馬季的那些徒弟:拜師馬季,受用一生

馬季先生曾經在書中說,只有在收徒弟李國修(已故)的時候,按照老規矩舉行了儀式。那是因為李國修強烈要求,才行了叩拜禮。

著名相聲演員常佩業自入行就一直視馬季為偶像,總夢想向他學藝。後來,託人牽線,希望能拜馬先生為師,馬季當時就欣然同意。1990年,常佩業和黃宏一起從瀋陽趕赴蘇州,參加了馬季弟子謝師會,正式拜馬季為師。  


「師徒佳話」馬季的那些徒弟:拜師馬季,受用一生

在常佩業眼中,師父馬季從來沒擺過老藝術家和大腕的架子,他的平民化體現在舉手投足中。2003年,常佩業受人之託專程到北京向馬季求字,馬季二話沒說就答應了。馬季根本沒提報酬那茬兒,欣然寫下‘熱愛和平’四個大字,讓常佩業特別感動。
「師徒佳話」馬季的那些徒弟:拜師馬季,受用一生

最讓常佩業遺憾的是馬季突然離世。常佩業一直想在瀋陽辦一場彙報演出,馬季也答應參加。當時常佩業問馬季需要多少出場費,還被馬季罵了:“臭小子,和我提什麼錢呀!”沒想到馬季突然離世,再也沒有機會與師父同臺演出。
「師徒佳話」馬季的那些徒弟:拜師馬季,受用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