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是否被我們曲解了?

看看“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是否被我們曲解了?

【原文】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知者之樂如水德之樂,仁者之樂如山德之樂。知者要隨時考慮為百姓做事,仁者要時時刻刻自審內省。知者會獲得最大的快樂,仁者之聲名會最長久。”

註釋:

(1)樂,喜悅,快樂。

(2)水,《說文》:“水,準也。北方之行。象眾水並流,中有微陽之氣也。”即平度的標準。在五行中,水代表北方的屬性。字形像眾水同流,中間的一豎 | 表示藏在水中的微陽氣息。本章指流水。

(3)山,《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即宣發地氣。高山宣發地氣,散佈四方,促生萬物,有石崖而高聳。象高峰連綿之形。本章指高山。

(4)動,《說文》:“動,作也。”即起身作事。本章指隨時考慮為百姓做事。

(5)靜,《說文》:“靜,審也。”即自審內省。本章指時時刻刻自審內省。

(6)壽,《說文》:“壽,久也。”即活得長久。本章指聲名長久。

復活論語解讀:

後世對本章的解讀可謂五花八門。何謂知者,何謂仁者,後人圍繞著“水”和“山”作起了長篇大論,老張說老張家的道理,老李說老李家的道理,可就是不說孔老夫子的道理。孔老夫子何以自言自語在本章講起知者和仁者的“樂”來?還是我所提倡的解讀《論語》的方法,如果把本章與前後章割裂開來,如果脫離了《雍也篇》整體的主題和背景,任你絞盡腦汁、引經據典,也無法近老夫子心思於一二。孔老夫子的《論語》不是故弄玄虛,而是實實在在的於當時和後世最實用的東西。解讀聖人之言,最大的罪過就是個人化或者所謂的與時俱進的現代化。究其作用,自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因時、因地、因事、因人而異,而對於聖人之言的本體,無論社會如何變遷,雖百世也不會變化。也就是說,孔老夫子的學問再過幾千年也是真理,只是後世弟子愚頑、狂妄,曲解孔子之意罷了。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對於知者和仁者,這兩個概念不可以單獨去說的,不能把其分開來談。對於一個人,你不能只說他是知者還是仁者,他皆具備知者和仁者的性德。本章的知者和仁者,是承接上一章而來的。在上一章,孔老夫子告訴樊遲,為政之道的“仁者”應“務民之義”,也就是把百姓的利益作為使命為其奔忙。這樣一個為政者,他心中只有百姓百姓的事情。心中如果真能裝下天下百姓,其自然是聖君了。按常理來說,心中裝著他人的人,已經沒有了自己的快樂。但是孔老夫子就如同安慰為政之知者一樣,說:你最大的快樂就如同水之快樂。水德潤下,就是滋潤萬物呀,這就是水的快樂呀。老子說“上善若水”嗎!所以說,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知者,他的品德就如同水的品德,滋潤萬物。再說上一章所說的仁者,“仁者先難而後獲”,把困難自己先承擔起來,有利益有享受的把自己放在後面,這樣的仁者按俗世的眼光也沒有自己的快樂呀!孔老夫子在這裡告訴仁者,你的快樂如同高山之德。高山之德是什麼呢?《詩經·小雅·車轄》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比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所以後人用“高山景行”比喻一個人崇高的德行。司馬遷在《史記》中讚美孔子:“《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意思是說,《詩》說過,高山讓人仰望,大路讓人奔馳。即使我達不到孔子的境界,但我總是嚮往那樣偉大的目標。所以說,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足可以讓後世為政者不斷走近他的仁心,這就是仁者為政如高山最大的快樂。

知者動,仁者靜。這樣一來,我就很容易理解這一句了。這是孔子告訴求知者和仁者之路的人,平時該如何去做。這裡的動靜並非指平常意義的動態和靜態,而是水之德和山之德的作用之外在表現。動,《說文》:“動,作也。”也就是起身作事的意思。孔子告訴為政的知者,要時時刻刻體現水的德行,就是把“民之義”貫穿你為政的全部內容,要替百姓做事才對,這就是“動”。靜,《說文》:“靜,審也。”就是自審內省的意思。所以說,一個仁者應該分分秒秒審視自己的言行,更要從內心反省自己。別人對你高山仰止,你自己不能忘了使命,要永遠以“先難而後獲”作為準則。但是,事實上往往是這樣,很多為政者,在起初真的做得很好,一個合格的仁者表現,可是當其位置高了,名聲來了,也就把持不住自己了,這都是沒有自審內省的緣故。所以孔子說,一個仁者要常常有“靜”的心理。

知者樂,仁者壽。如果按上面的說法,是不是孔子所倡導的知者和仁者就沒有什麼收穫和得到了。孔子在這裡給出了答案,一個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並時刻放在心上,時時考慮如何為百姓做事,他是普天下最快樂的人,因為天下百姓的快樂就是他的快樂,豈有不樂之理。所以說,為政者最大的快樂,就是讓百姓快樂,這才叫真正的“與民同樂”。壽,就是長久的意思。我們常見一些為政者,起初口碑很好,但是後來卻聲色犬馬、貪汙腐化,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此人並非真正的仁者,沒有真正的“先難而後獲”的仁心。其做官為宦就是為了達到一己之私的目的。所以說,一個為政的仁者,只有“天下為公”才會最長久。范仲淹之“先天下”和“後天下”之說,有仁心仁行,光照萬古,這就是真正的“仁者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