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治國大「要妙」,至今沒有人領悟

《道德經》第27章按順序對應《周易》剝卦,剝卦上九管制五陰,“剝”是講通過抓重點,提高管理效益的學問(可參閱拙著《周易說解》)。本章圍繞剝卦主旨,探求國家管理的根本大法。老子分三個層次剖析:一是許多專業特長是實踐經驗的總結;二是以經濟槓桿促進整個社會共同富裕,達到無棄人,無棄物;三是建立以金錢為軸心的社會運行機制,使社會得以長期的、自行有序的運轉。

傳統解《老》者不知本章言之宗,對主題有些茫然,如陳鼓應解:“本章是對於‘自然無為’思想的引申。”明明每章各有主題,卻硬要往一個大題目上靠,就必然出現理解上的偏差,這也是傳統解《老》的普遍現象。

話說《道德經》第27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

尹喜:“善於駕車前行的,後面不會留下車輪的痕跡;善於說話的,不會因為表達不恰當而讓人指責。老師是不是指有些人善於說話做事啊?”

老子:“你可以再往深處思考,世界上原沒有天生的能人,所謂能人,都是善於動腦子、總結規律的有心人。我說的這個主題,是從《周易》剝卦卦象中有感而發。”說著隨手劃了個剝卦卦符:

《道德經》中的治國大“要妙”,至今沒有人領悟

“你看,上九一個陽爻管理著五個陰爻,如果不知道抓主要矛盾,以點帶面的道理,怎麼能管好這麼多人呢!這就是管理的學問。把一個事情做到極致,需要多實踐、多思考;把社會管好了,則是大智慧。”

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尹喜念:“善於算數的人,不用數著籌碼來計算;善於關閉的,沒有門插你也打不開門;善於係扣的,不用太多的繩子捆綁你也掙脫不開。這都是不同技能裡面的佼佼者,也是善於總結經驗的人。”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尹喜:“聖人自然是上古的聖人了,‘善救人’與前面的詞句有關聯嗎?”

老子:“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不都是善嗎,都是擅長各種技能的人。聖人根據人的職業,讓技藝精湛的人傳授給沒有能力的人,使他們具有一技之長而脫離貧困,所以上古沒有被生活拋棄的人。這就是管理的大智慧。”

《道德經》中的治國大“要妙”,至今沒有人領悟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尹喜:“上天造就了萬物,都應該物有所用,聖人讓能工巧匠將看似無用的植物製作為生活物品,所以天下沒有廢棄之物。何謂‘襲明’?”

老子:“襲就是重複。襲明就是反覆去做,通過實踐才能明白事理,然後讓更多的人再將理論應用於實踐中。我們做什麼事都要看到問題的實質,找到它的規律。按照哲學原理講,這叫從實踐到認識,然後再到實踐。這個過程,就叫作‘襲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尹喜:“所以有所專長的人,是沒有專長的人的老師。沒有專長的人,是有專長人掙錢的資本。這句話是不是說,應該定下規矩,有專長的人要帶弟子,傳授自己的技能。弟子要給師傅打工或繳納所得提成,形成制度化,才能做到無棄人、無棄物。”

老子點點頭:“對,有效的管理方法就是要鼓勵能者多得,把有益的事情制度化,使所有的人都受益,這樣大家都能各得其所,而且由此形成社會運行的共同方向。”

《道德經》中的治國大“要妙”,至今沒有人領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尹喜:“這樣就明白了,有些貧困之人,不願意用自己的勞動換取別人的技能,唯恐吃了虧;有些人一身本事,為了炫耀自己的獨家本事,不願向外人傳授技藝以換取收益。這些人看上去很聰明,其實是愚蠢的,因為這樣的話,技藝再高,也沒法獲取利益,造福社會;不向別人學習技能,終生都會貧困,世界上就會出現很多‘棄人’、‘棄物’。‘大迷’應該是指整個社會的迷惑,就是很多人沒有理智的衡量其中的利於弊。”

是謂要妙。

尹喜:“我覺得老師最後寫‘要妙’,似乎這個問題具有相當的份量。”

老子說:“對,我舉的是人們身邊的現實例子,但我們應該站在理論的高度去認識,從普遍意義上說,這是國家管理體系中最為深刻的哲學問題。社會上人們的心態,都是按照自己的願望做事,沒有統一的約束力和自我運行動力。要想讓財富多起來,笨的辦法是用行政手段要求人們如何去做,這些人被動的接受,沒法自我調節出現的新問題,所以不會長期堅持下去。故此管理者必須提高思想意識,用金錢作為社會運轉的軸心,使人們的社會行為由於趨利心態的影響,自覺的圍繞著這個軸心去運動,變成自覺化、主動化。用經濟市場規律代替政府行政管理,用契約代替強迫,一些不良的社會現象也就自行解決了。這是管理國家的最為奧妙之處。”

《道德經》中的治國大“要妙”,至今沒有人領悟

今譯解讀

善於駕車行進的,不留車轍的痕跡;善於說話的,不會因表達不當而給人留下壞印象。

善於算數的,不需要籌碼計算;善於關門的,不用門插也打不開;善於打結的,不用捆綁太多也解不開繩釦。

根據以上例子,聖人總是讓技藝高超的人傳授給貧困之人,使他們有一技之長。所以沒有廢棄之人。

又總是讓能工巧匠把看似沒用的植物變成生活用具,所以沒有無用之物。

這些道理,是從實踐到理論,再到更多的實踐,就叫襲明。

所以要讓具有專長的人成為沒有能力之人的老師,讓他傳授給更多人技能。

那些沒有專長的人,要付出勞力學習技能,為老師創造效益。雙方受益才是合情合理的長久之計。

有的人自己沒能力創造財富,又不聽從別人的教導。

有的人不在乎錢財,不願意把技藝傳授給別人。

這些人都是小聰明,其實根本沒有經濟頭腦,而且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這也是一個大難題。

要讓錢財變成社會自行運轉的軸心,讓人們自覺的去遵循,是治理國家的奧妙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