騷擾電話屢禁不止 行內知情人士稱:每天打600個月入十萬!

8月23日,工信部就騷擾電話治理回覆新京報稱,當前,騷擾電話治理工作已逐步進入“深水區”,現有單純依靠管控通信渠道的做法難以取得進一步的明顯成效,源頭治理亟待加強。

騷擾電話屢禁不止 行內知情人士稱:每天打600個月入十萬!

騷擾電話類型

“女士,天津武清碧桂園莫奈的湖近期將開盤,要不要了解一下”、“專業理財,年化收益8%”、“送你一份意外保險”、“重點校優質師資,每科保證提10分以上” ……

近期,新京報調查發現,幾乎每個手機用戶都能接到這樣的電話,甚至有時一天要接到好幾個,不堪其擾。對於騷擾電話“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回潮之勢,8月21日,新京報刊發《騷擾電話“回潮” 有呼叫中心每人一天撥800個電話》一文,發現騷擾電話依然防不勝防,涉及房地產銷售、貸款理財等等。8月23日,工信部就騷擾電話治理回覆新京報稱,當前,騷擾電話治理工作已逐步進入“深水區”,現有單純依靠管控通信渠道的做法難以取得進一步的明顯成效,源頭治理亟待加強。

對經警示仍繼續採用電話外呼方式違規經營擾民的,依法予以處罰並公開曝光,堵住騷擾電話產生源頭。騷擾電話緣何成為公害?工信部表示,處罰尚無法律依據。

法律上,我國對“騷擾電話”一詞尚無明確界定,關於商業電子信息擾民問題亦無專門的立法。

儘管其他法律等雖有:“未經電子信息接收者同意或者請求”,“不得以電子信息方式向其發送廣告”的原則性要求,但問題方主體責任不明晰,亦無相應罰則,管理上落地執行存在實際困難。未來,工信部稱,將健全法規制度保障,將探索建立全國防騷擾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定期公開發布“騷擾電話舉報情況盤點”情況。

同時,將加大對電話擾民企業和人員懲戒力度,將違法違規行為列入相關信用記錄,並依法向社會公示。對於個人信息保護是一項系統性工作,中央網信辦統一牽頭開展專項工作,此外,將由公安部門牽頭,嚴厲打擊涉及個人信息洩露的各類違法違規行為。

騷擾電話為何屢禁不絕?

工信部稱存在技術法律等四大難點新京報調查發現,讓人不堪其擾的騷擾電話大有回潮之勢,讓人防不勝防。那麼,為何騷擾電話屢禁不絕?工信部方面表示,騷擾電話主要存在以下四大難點,一是各方認識不統一,齊抓共管機制未建立。

隨著我國信息通信業的發展和提速降費工作的深入推進,電話營銷已成為商家推廣業務、吸引客戶的重要手段。各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對電話營銷的合法性、是否需要整治規範以及如何規範等問題缺乏共識。二是法律法規有待完善,源頭治理責任缺失。

法律上,我國對“騷擾電話”一詞尚無明確界定,關於商業電子信息擾民問題亦無專門的立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廣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雖有“未經電子信息接收者同意或者請求”“不得以電子信息方式向其發送廣告”的原則性要求,但問題方主體責任不明晰,亦無相應罰則,管理上落地執行存在實際困難。三是技術防範能力不強,無法有效攔截騷擾電話。商業營銷類騷擾電話的通話特徵與正常通信相似,語音內容沒有文本記錄,有效識別和精準攔截技術上有一定難度。對騷擾電話進行監測和攔截既可能影響用戶的正常通信,還涉及侵害用戶隱私,存在法律風險,基礎電信企業暫未對騷擾電話實施有效的監測和攔截。四是“疏堵結合”治理模式尚待摸索。用戶對商業營銷類騷擾電話多有怨言,其根本原因在於,用戶作為電話營銷商業模式中的關鍵環節,常被動接收了無用的商業信息。我國此前在制度設計上對騷擾電話一直沿用了“堵”的思路,應借鑑國外“拒聽電話廣告(Do Not Call)”等機制經驗,疏堵結合,為明確表示拒接商業信息的用戶提供必要的防擾保障,規範通話語音和短信息服務使用行為。

何為騷擾電話?

未經用戶同意的營銷電話即為騷擾電話

今年7月,12321舉報中心收到的舉報涉嫌騷擾電話6.3萬件次中,貸款理財類、違規催收類和房產中介類的舉報信息居前三位,佔比分別為 30.9%、21.0%和 14.0%。

此前採訪了在北京工作的遊女士,她一般在工作日的白天接到騷擾電話,號碼顯示有手機號、座機、95開頭的號碼。騷擾電話類型涵蓋推銷保險產品、理財產品、房產等。寧夏誠託律師事務所律師梁正大告訴新京報,騷擾電話法律上沒有明確的界定,只有個別條款有類似的規定,而且不是針對騷擾電話直接界定,是一個包含有類似性質的兜底條款。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第七條有關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未經電子信息接收者同意或請求,或者電子信息接收者明確表示拒絕的,不得向其固定電話、移動電話或者個人電子郵箱發送商業性電子信息。工信部認為,未經用戶同意撥打的商業營銷電話,均可被歸到“騷擾電話”的範疇之中。

哪些行業騷擾電話最多?

貸款理財、房產中介等成為打擊重點對此,工信部表示,各行業主管部門對本行業商業營銷行為進行規範管理,完善業內企業電話營銷管理規則和制度要求,重點對貸款理財、房產中介、教育培訓、證券股票、保險推銷、人才招聘、家政服務、婦幼保健、旅遊簽證等業務的商業廣告行為進行整頓規範,規範從業人員個人電話推銷行為,對經警示仍繼續採用電話外呼方式違規經營擾民的,依法予以處罰並公開曝光,堵住騷擾電話產生源頭。

工信部稱,將探索建立全國防騷擾信息綜合服務平臺,統計分析用戶對各類商業營銷信息的接收意願,引導基礎電信企業、移動轉售企業、呼叫中心企業等加強對商業性電子信息的規範傳播。對用戶投訴舉報,工信部與各部門建立涉騷擾事項的分辦、核查、處置和曝光機制。定期公開發布“騷擾電話舉報情況盤點”情況。

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公安部和行業主管部門一起加強個人信息保護上週,新京報調查發現,在網絡上可以輕鬆買到手機用戶的號碼。記者在網上花500元購買了一份10000人的電話號碼數據,均為北京市移動電話號碼。記者從這1萬條數據中隨機挑選了20個號碼撥打,其中有11個號碼成功接通。新京報以“出售業主信息”為名在網上發佈銷售信息後,不久就有人聯繫記者諮詢“有沒有北京拆遷戶資料或者高檔小區業主資料?”記者反問其用途時,對方稱“是做理財的”。

上述調查顯示,個人信息保護已經成為有效治理騷擾電話的前提條件,在個人信息保護上急需落實相關舉措。23日,工信部回函表示,個人信息保護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網絡安全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等均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

作出了詳細規定,相關工作也由中央網信辦統一牽頭,目前已經開展了一系列專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綜合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中,一方面,將由行業主管部門督促業內企業加強用戶個人信息保護;另一方面,將由公安部門牽頭,嚴厲打擊涉及個人信息洩露的各類違法犯罪行為。

收到騷擾電話怎麼舉報?

記清騷擾號碼、企業、內容360發佈的《2018年上半年中國互聯網安全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用戶通過360手機衛士標記各類騷擾電話號碼數量(包括360手機衛士自動檢出的響一聲電話)約2943.7萬個,平均每天被用戶標記的各類騷擾電話號碼約16.3萬個。

用戶接到騷擾電話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麼呢?工信部方面向新京報表示,用戶接到騷擾電話後,為了節約時間、避免進一步的騷擾,可以選擇直接掛斷。在掛斷後,用戶可通過電話標記軟件對相關號碼進行標記,或向基礎電信企業和12321舉報中心進行舉報,涉及具體行業的,也可向行業主管部門進行舉報;涉及違法犯罪的,要及時向公安部門舉報。舉報時,建議舉報人儘可能多地提供騷擾電話撥打主體的信息,例如,被舉報號碼、騷擾電話撥打企業的名稱、騷擾類型、騷擾電話內容等,以方便相關部門進行後續的核查處置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