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灘僅此一家,一棟住宅樓發明了一種「語言」丨住在上海

上海灘僅此一家,一棟住宅樓發明了一種“語言”丨住在上海

隆昌公寓的入口不太起眼

隆昌公寓坐落在隆昌路362號,靠近平涼路,位於楊浦區東南部。

公寓的入口在一排沿街店鋪當中並不起眼。

但從黑漆漆的弄口走入,頓覺豁然開朗。

敞亮的天空被灰色的環形樓房合圍起來,大約有250戶人家居住其中。

上海灘僅此一家,一棟住宅樓發明了一種“語言”丨住在上海

隆昌公寓平面圖

從西面的臺階拾級而上。

立在外廊上,觀望對面人家把衣服放進洗衣機,或是就著水斗洗毛豆,又或是拾掇陽臺上的花花草草。

他們也朝生人這邊望望,好比是“你在樓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俯視底樓,孩子們穿過五顏六色、擠擠挨挨的晾衣架奔跑。

嬉鬧的聲音在巨大的天井裡迴盪,好比是透過迴音壁,家家戶戶都聽得到這不絕的迴響。

生活在這樣的空間裡,如同是坐擁一個相對封閉的小王國。

“問我倒是問對了。儂看我今年幾歲,我就住在此地有多少年了。”

家住三樓的老居民張海生笑呵呵地說。

上海灘僅此一家,一棟住宅樓發明了一種“語言”丨住在上海

張海生是這裡的老居民

他對這裡瞭如指掌,人頭又熟,人稱隆昌公寓的“活地圖”。

他介紹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隆昌公寓由英國人設計建造,原是公共租界的巡捕房。

至今,大樓的戶室編號仍沿用英國人的習慣。比如,底樓的編號為1室、2室、3室……二樓則為101、102、103……

解放初,從當時最高的和平飯店往東看,隆昌公寓是最高的建築。

英國人本打算建七層樓房,當建到五層的時候,日本人前來轟炸,樓頂被茅草覆蓋作為偽裝。

等到1945年抗日勝利,這棟建築的高度也就止步於五層。

這裡確實是容易成為目標的。

50年代“二六”大轟炸時,盧志強(化名)躺在床上看到高射機槍立在樓上,發出一串紅得發亮的炮彈。

“嘟嘟嘟嘟”,聲音響徹天際。

(注:1950年2月6日,國民黨對上海多個重要的電力、供水、機電等生產企業進行狂轟濫炸,稱為“二六”大轟炸。)

上海灘僅此一家,一棟住宅樓發明了一種“語言”丨住在上海

隆昌公寓曾是和平飯店以東最高的建築

隆昌路舊稱格蘭路,從前四周被菜園子和農田環繞。

解放前,英國人騎馬進進出出,底樓供印度“紅頭阿三”居住。

解放後,則成了居民的生活服務區。

靠南面曾有一家小賣部,足不出戶就可以購買柴米油鹽醬醋茶。

靠東是食堂和浴室。北面則是剃頭店。

南面曾經是拘留所。

張海生小時候在樓下踢球,不小心把玻璃窗戶踢壞,看到裡面穿著囚服的犯人正眼巴巴往外看。

“喏,不要做壞事體,不然就像伊拉一樣,沒自由。”父母曾這樣教育他。

那時,每每走進公寓,都要經過門衛的注目。

若是看到生面孔,會盤問你來找誰,必須登記姓名。

公寓從二層到五層,每個樓層都配有衛生間、洗衣間、倒桶間和烘衣間。

每個拐角都有特殊的垃圾通道,垃圾扔進去,直接通到下面,每天早上有專人清理。

西面建有電梯,解放後運行過一段時間。

之後以“反對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名義徹底關閉,門被木板封起來。

如今年紀大的居民行動不便,都希望電梯能被重新利用。

上海灘僅此一家,一棟住宅樓發明了一種“語言”丨住在上海

這幢5層公寓裡住著幾百戶人家

解放後,居民剛搬入時,每兩戶人家共享兩室一廳。

裡面兩間9平方米的是大人的臥室,外間在白天相當於客廳,晚上則供小孩們睡覺。

“儂想象不到的,兩家人家五六個小孩有的,夜到(晚上)睏在廳裡,像小豬玀養在窟裡一樣。”70歲的盧志強說。

至文革初期,孩子們都陸續成年,住在一起難免不便。

政府響應居民需求,砌磚隔開,一戶房門變為兩戶。

隔開後的每戶人家大多是兩室戶,每間房間不足10平米。

原先兩家共用的儲藏室和廚房被拆除了。

每家每戶享有獨立煤氣,當時這在楊浦區首開先河。

“插隊回來,我到浦東上班。師傅叫我生煤爐、燒開水。阿拉從小用煤氣,沒燒過煤爐。”

“師傅一看:‘噶大的人,煤爐也生不來。’他不曉得我生在此地。現在回想起來蠻扎臺型的。”張海生說。

上海灘僅此一家,一棟住宅樓發明了一種“語言”丨住在上海

公寓內部的雙向樓梯

隆昌公寓特殊的構造,給居民帶來特有的娛樂消遣。

底樓是現成的足球場。

樓上寬敞的環形外廊是跑道,下雨天則架一根拖布,供小夥伴一起打乒乓。

“最開心的是啥,老早部隊週末到隔壁楊浦公安分局進修,在操場上放電影。”

“公寓5樓有個公共走廊可以通過去的。阿拉小人都‘嗡’到那裡去,看了交關電影。”

“《海軍上將烏沙科夫》,我到現在印象老深的,自己看彩色電影要3角錢呢。”盧志強回憶說。

生活在這自給自足的空間中,居民不免有優越感。

在住房條件緊張的年代,如果有小姑娘嫁到這裡,是會招來羨慕的。

今年10月的一個週末,150位解放後入住隆昌公寓的居民舉辦了一場“發小聚會”。

他們當中有的已經幾十年沒有相見了,互相辨認兒時的臉尚且費了一番功夫。

“你記得我小時候什麼樣(yāng,音“央”)子伐?”

“我記得你小時候老難看的,現在怎麼長得越來越漂亮了。”一位爺叔吹捧一位阿姨。

“你小時候老皮(pǐ,音“痞”)的,把我們家窗(chuǎng,音“闖”)戶都踢破掉。”

“你現在還皮伐?我看你現在文質彬彬的,像個老師(shǐ,音“使”)。”

一位爺叔對另一位爺叔揶揄道。

上海灘僅此一家,一棟住宅樓發明了一種“語言”丨住在上海

底樓的大天井是老住戶們兒時的足球場

乍一聽,他們說的話像是普通話,卻又有所不同,夾雜了一些方言口音。

張海生說,這種語言叫做“公房話”,又稱“山東普通話”。

老鄰居們規定,在飯桌上,每個人都必須說這種語言。

誰說了上海話,就是犯規,要罰款。

這種特殊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隆昌公寓自成一個世界,也真真切切地印刻了這裡的歷史。

1949年,大批南下幹部解放上海。

他們被分配到公安系統工作,入住作為公安幹部宿舍的隆昌公寓。

大人們大都來自山東,以及河北、陝西、東北。

而他們的孩子在這樣的背景下,自發形成了一種帶北方口音的交流語言,一種普通話的變體。

從小學到中學的六七年間,他們只在公寓裡用這種語言溝通。

“我們這裡講上海話很晚很晚的。”盧志強說。

“回來就講,‘吃(cǐ,音“此”)飯吧?’‘你好吧?’‘你這個飯好吃伐?抖一點。’意思就是說給我吃一點。”

張海生從小生長在這種環境中。

文革時到黑龍江插隊,他發現自己比其他習慣說上海話的知青更具備語言優勢,時常在他們和當地老鄉之間充當翻譯。

上海灘僅此一家,一棟住宅樓發明了一種“語言”丨住在上海

隆昌公寓一角

文革後,知青陸續返滬,到了嫁娶的年齡。

為了更好的住房條件,一些老住戶搬出去,新住戶搬進來,公寓內的居民構成發生變化。

蘇北話、寧波話等方言混雜進來,“公房話”不再是這裡的通用語言。

2003年到2008年,張海生在居委工作,跟居民打交道很多。

他發現,對後來搬入隆昌公寓的居民而言,聽懂他們的“公房話”很容易,但自己學會說的卻很少。

不過有一回,他去三樓一家人家家訪,聽到這家媳婦的“公房話”講得很流利。

“我講‘我小辰光好像沒看到過儂,儂是在這裡出生伐?’她講,她是嫁進來的。‘倷這方言蠻稀奇的,我好跟倷這樣交流。’”

隆昌公寓的老住戶,現在已經很少有機會用“公房話”對話了。

他們仍然懷念這種語言,畢竟,它承載了一段記憶與情感。

盧志強覺得,小時候,隆昌公寓裡有一種相對淳樸的氛圍。

居民都是公安幹部家屬,爭吵鮮有發生。

如果小孩之間發生爭執,大人一般都數落自己的孩子,很少會爭得面紅耳赤。

盧志強家是江蘇人。

他們管北方人叫“侉子”,母親常去看北方人家怎麼揉麵粉、發酵做餅和饅頭。

而北方人管南方人叫“蠻子”,他們也學做南方的炒菜。

北方人自發習得上海人的衛生習慣。

他記得,一位刑偵隊隊長家裡的地板每個禮拜都刷得乾乾淨淨。

還有位老幹部,工作時制服穿得挺括整齊;退休後,身穿皮夾克,頭戴小圓禮帽。

“樣子很帥的,像個老偵探、老克勒一樣,很符合他的身份。”

“上海文化很有生命力,把他們都同化了。他們喜歡上海的文化。”他說。

在他眼中,隆昌公寓的變化既是北方人融入周邊文化的過程,也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側面。

上海灘僅此一家,一棟住宅樓發明了一種“語言”丨住在上海

南北文化在這裡融合

張海生回憶說,離開隆昌公寓去黑龍江插隊時,他尚未成年,覺得自己和許多鄰居小夥伴一樣,像“圈養”在公寓裡的小綿羊。

“阿拉條件比較好,衣食無憂。人相對老實本分,膽子比較小。”

他說,隆昌公寓的子弟都不擅長挑起事端。如果有人惹了糾紛,只好到外頭去拉人幫忙。

“老早人都歡喜扎臺型。儂認得人,我也認得人。儂認得楊浦區人,我認得閘北區人,弄得‘世界大戰’。”

外面人一般不敢進入隆昌公寓找麻煩。

而公寓的居民也不敢在馬路上鬧事,巴不得把外面人引進來,佔領“主場”。

上海灘僅此一家,一棟住宅樓發明了一種“語言”丨住在上海

如今,公寓的外廊擠滿了雜物。

幾十年過去了,公寓裡的居民不斷更新換代。

解放初搬進來的老居民,如今剩下至多四分之一。

其餘的新居民則是後來享受福利分房、置換房產搬進來的,以及本地和外來的租客。

人在改變,居住條件也不復從前。

由於住房面積緊張,各個樓層的生活服務區早已被改建成住所。

原本寬敞的外廊上,擠滿了各家各戶的灶臺、水斗、淋浴室和雜物。

上海灘僅此一家,一棟住宅樓發明了一種“語言”丨住在上海

如今外廊已不再寬敞

張海生印象中,幾戶人家在外廊上擺出桌椅並排吃飯的情景早已不復存在。

空間的拮据擠壓著人與人之間的和氣。

居民開始為了晾衣服、曬被子之類的小事發生口角,引得整層樓的目光齊刷刷望過來。

假使鄰居之間有衝突,張海生會挺身而出勸架。

“我是老土地哎,我講話跟其他人講話兩樣的,否則睬也不睬儂。”

儘管居住條件不盡如人意,他並不準備搬出去。

上海灘僅此一家,一棟住宅樓發明了一種“語言”丨住在上海

張海生的房間一角

“阿拉在居住方面是先甜後苦。”他說。“小辰光覺得蠻優越的,現在推扳(差)了。”

“因為經歷過老好的辰光,就登(住)下去吧,跟隆昌公寓共存亡。”

盧志強1980年結婚,搬到區裡分配的控江五村。

1988年,為了母親能就近照顧孫子,他們置換回隆昌公寓二樓,一住又是30年。

如今,他基本上足不出戶。

他覺得晚年住在隆昌公寓,好在不會孤單,一開門就見得到鄰居。

“喔唷,我好像手特別短,哪能衣裳晾出去收不回來了。”住在旁邊的阿姨跑來求助。

盧志強把自家的晾衣叉遞給她:“喏喏喏,拿過去。”

“關係好,就便當一點。”他解釋說。

夕陽西下,餘暉照在五層外廊上,如同是添了一層濾鏡。

盧志強在擁擠的外廊上佔據了一個位子,和許多阿姨爺叔一溜排開。

大家開始洗菜、燒飯,流水與炒菜的聲音此起彼伏。

天色漸暗,下班的居民們陸續風塵僕僕回到公寓,包圍他們的是這逐漸明亮起來的萬家燈火。

上海灘僅此一家,一棟住宅樓發明了一種“語言”丨住在上海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