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以「聖人無爲」警示統治者,民心不能亂

第三章 聖人之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釋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才讓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才能讓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可以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才就不會不太平了。

老子以“聖人無為”警示統治者,民心不能亂

早在人類誕生初期,作為靈長類生物,人類擁有最高的智慧。但體能偏弱也讓人類相聚而居,依靠集體共同勞動,採用原始共產主義的分配方式,共同支配勞動工具,平均分配食物。沒有絕對的貧富差異,過著相對均衡的“大鍋飯”生活。

隨著生產資料的豐富,勞動力的提升,可分配物資就出現了冗餘空間。人性貪婪也逐漸顯現,私有制隨著誕生。從而有了金字塔式的尊卑貴賤概念。大禹徹底廢棄掉禪讓制,也讓中國的歷史徹底告別原始共產主義,開啟了私有制的新篇章。

老子以“聖人無為”警示統治者,民心不能亂

有關名利的爭奪從此上演出無數幕悲歡離合。

名利從出現的那天開始就是相生相連。在獲得眾人尊重的同時,往往也能帶來更大的利益。權利和財富在社會交往中往往互相交換,有地位的人一般都很富有,當然這並不絕對,但這並不意味著權利地位不能換來財富。相反也是如此。

老子以“聖人無為”警示統治者,民心不能亂

能作為統治者的大多都是聰明人(尤其以第一代最為突出) ,為了穩定自己的地位,他們利用了人民追名逐利的弱點,制定了一系列的獎懲制度,鼓勵人民積極獲取,他們可以利用名利吸引天下的豪傑英才為其辦事,鞏固自己的統治力量,也可以利用名利挑動人民之間的矛盾(比如兩桃殺三士),甚者可以制定一套束縛創造力的考試製度(科舉),畢窮一生的精力,寒窗苦讀獲取所謂的功名。正如當年李世民看著考生步入考場說的那句話“天下英雄,盡入我甕中”。在分流社會心理需求的同時,也助長了人類的慾望無限制膨脹,在茫然的爭名奪利中從興盛走到大亂,從衰亡到新生。步入朝代更迭的怪圈。

老子以“聖人無為”警示統治者,民心不能亂

中國曆代以儒家為中統,但儒家學說並不代表著全部。儒家過多強調“學會文武藝,報於帝王家”的這種明裡推崇積極上進,暗裡鼓吹人類私慾原罪的腔調。道家之所以被稱為一種“冷酷中的博愛”,在於老子站在了天地第三者的高度審視著各種社會現象,探究混亂的根源。最後總結出來四字 :“無為而治”。

其實本章就是在第二章的基礎上,再次重申這個道家的觀點,並把這個觀點從廣義的宇宙法則具體到人類的生存以及統治者的管理層面。 之所以物慾橫流,人心混亂,是因為統治者不懂得“天道”,不知道無為而治。老子的終極觀點就是一方面讓人心靜如水,打消內心無止境的慾望。另一方面滿足溫飽,身體健康,只有這樣才能到達一種由內到外的平衡,大家安居樂業,從而天下遠離戰爭和饑荒的危機。

老子以“聖人無為”警示統治者,民心不能亂

這種看似消極的觀點,實際上卻是一種積極的行動,同時也是現在所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 民主 文明 和諧”的原始出處。和被歪解誤解的儒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觀點不同(正解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子教誨統治者,社會和諧穩定就是要讓百姓學會放下慾望,從而讓那些心存惡念的“聰明人”不敢肆意妄為,如果壞人不敢做壞事,天下就沒有什麼不能長治久安的。

想過得更順心嗎?拋棄不應該的慾望,保持一顆平和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