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都覺得台灣和香港人好洋氣,明星也好時尚,爲什麼現在越來越土氣?

多想回到1987


兩種原因。


第一種,是我們眼界開闊了。

小時候,接觸到的時尚,都來自於港臺娛樂圈和港臺偶像劇。因為年齡、圈子和經濟實力關係,我們看到的時尚領域,就那麼大。港臺明星的穿著、妝扮,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在有限的零花錢的基礎上,我們只能買Blingbling的飾品和花樣繁出的廉價衣服,去模仿這種時尚。多少人記得,《流星花園》火的時候,學校裡一堆人剪、染那些在現在看來洗剪吹的髮型?多少人穿著花花綠綠的廉價衣服模仿偶像?我是依然記得班主任手上的剪刀。

對於一個好好學生而言,這樣的“時尚”世界,離博主很遠。直到,離開小地方,來到大學,自己一個人去南京玩,在新街口下地鐵,德基廣場附近穿著時尚、來來往往的時尚達人,打開了我新的大門,原來社會上很多人,比港臺劇裡的明星還會穿、還洋氣。

第二種,內地的時尚文化發展起來了。

十數年前,港臺娛樂文化、時尚文化瘋狂向內地輸出,與之同時的是“耍大牌”、“歧視內地人”這些刻上年代烙印的詞彙,還記得嗎?至少記得林心如之流對周杰的態度吧?現在看看,港臺在我們眼裡,也不過是大一點的省市的既視感了。內地的娛樂、時尚文化,在那時候是貧瘠的,而現在,人才井噴、資本沃土。港臺明星無論咖位和流量效應,都沒法和現在的楊冪、TFboys、黃曉明夫婦等等相提並論了,出去包裝的鹿晗、吳亦凡等,哪個不是擠破頭想搶佔國內市場?時尚,只是圈子文化最感官的文化,現在還要向港臺看齊?不存在的。

信不信再過個十年,很多年輕人不但不羨慕港臺,還會覺得小地方、太土、見識短、茶葉蛋不知道吃得起吃不起?


林潔兒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堪稱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無數作品和人物形象都深入人心,被大家奉為經典之作。也捧紅了一大批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的港星。

如果你有服裝搭配煩惱,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改變就在瞬間!

這兩年大家都在感嘆香港娛樂圈的衰落,

以及無限懷念曾經老電影裡香港女明星的回憶殺。

不能說是現在的港星臺星越來越土,只能說是現在社會越來越開放,大陸的明星越來越多,港星不再作為一個單獨的群體被議論,而是與內陸的娛樂圈越來越融合。

所以談到港星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更願意去回憶那個美好的年代。

玉女周慧敏的美,到現在都不知因用什麼詞句來形容。

在那個沒有過度整容,沒有美顏相機的時代留下來的一張張照片中,這些年輕而美好的港臺明星們,象徵著我們對那個美好年代的回憶。

紅白玫瑰,有誰不愛?

那個年代,關之琳還是長髮飄飄的純情少女。

那時歌神張學友還是個小鮮肉,王祖賢也像仙女一般。

發哥和張曼玉臉上還保留著單純的笑顏。

梁朝偉劉嘉玲還只是情竇初開都少男少女。

那個年代,哥哥還能親切都捏著成龍的臉頰。

哥哥與梅姑的友誼羨煞旁人。

小虎隊還是小鮮肉三枚。

如果連洗澡的明星都被吐槽土氣了,那麼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又該如何穿出自己的風格?搭配技巧這麼多,可每個人的風格和穿衣習慣都不一樣,並不是所有的搭配技巧都適合你。如果你有任何搭配上的疑問都可私信詢問我,我會為你知無不言。

本號問答均為原創,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一衣莫搭,這裡有最走心的穿搭技巧分享,讓你從此有藥可“衣”!


一衣莫搭


八九年前第一次去香港,覺得香港好洋氣啊,海港城幾乎要令人迷失,覺得住在裡面三天三夜也逛不完;十幾年前剛入行,我的第一任時裝總監就是臺灣人,第一次見到她,就被她的氣場震撼了,那時她就在七八度的上海街頭,穿著破洞牛仔褲工作。而我穿著土掉渣的羽絨服還凍得瑟瑟發抖。

最近一次去香港,海港城大約只呆了半天,還包括中午吃飯;最近幾次去臺灣,感受到的臺灣舊城裡沉澱的溫暖和慢節奏,好像臺灣和侯孝賢在2005年的電影《最好的時光》一樣,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

其實我倒不覺得臺灣、香港同胞土氣了,其實只是大陸同胞洋氣了而已。而且其實臺灣和香港人在穿著上真的都沒有大陸人這麼浮誇,這也有可能是大陸人人群基數太大了,香港臺灣人口和大陸比起來,真是沒有可比性,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大陸敢穿會穿的人也遠遠比臺灣香港人要多。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大陸的網紅和蹭紅毯的明星實在太多了,現在香港和臺灣的電影娛樂業都不景氣,黃金時代已經過去,香港和臺灣導演都到內地來工作了,啟用的也大多數是內地藝人。網紅和各路明星也常常是普通人判斷一個地方是否洋氣的指標,畢竟每天在媒體上靠衣服和顏值刷流量和存在感的都是他們,普通人穿得再洋氣,只要沒上社交媒體,大部分人都不太能感覺得到。十年前我們追的都是香港臺灣藝人,現在90後、00後追的都是從韓國培訓回來的正統大陸藝人。

經濟發展水平確實是帶動一個地區是否洋氣的核心因素,有錢了什麼都會看上去很洋氣的,無論是當地人的穿著還是城市建築,包括生活水平。只是如何掩飾暴發戶氣質可能更重要一點。臺灣和香港現在的整體感覺都沒那麼炫富,倒是我們內地隨處可以見到各種暴發戶的炫富感,內地地區差異還是很大的,北上廣一線城市的人和三四線城市的人可能從外表氣質上就能明顯地區分出來,但在臺灣和香港這種很明顯的階層差距至少在外表上不是很看得出來。

我看很多答主都回憶了TVB時代的很多經典人物和造型,確實現在看起來都土土的,但是十年前看我們都驚為天人啊,現在看依然覺得那個時代的造型很美好,也可以配得起“經典”兩個字,因為至少那時候人都是真人,臉都是真臉,演技都是真的演技,這種骨子裡真實美感才是真正的洋氣。

人的視野大了,就會明白真正的美是什麼,真正美的價值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記得點擊頭像關注“深夜兩點失眠人”哦,每日GET不浮誇的時尚乾貨


深夜兩點失眠人


關注【糖小姐的閨蜜圈】閨蜜美,世界才美...

不!你會比閨蜜更美!文末有驚喜!

記得小的時候電視播放TVB劇和臺灣偶像劇,都能讓自己端著碗守在電視機前,那時候看他們的穿著打扮各種高級酒會都覺得非常高大上,反而是最近幾年開始TVB落寞之後,臺灣偶像劇都覺得幼稚的不行,更是覺得他們簡直土到爆炸。

小時候身邊穿著都是鬆垮的校服的我們,看著臺灣偶像劇裡日系的超短裙校服,都會十分豔羨,覺得他們非常的漂亮時尚,而年輕些的表姐們則沉迷TVB,那時候流行喇叭褲、爆炸頭真的是非常有個性潮感。

港臺那時候都是各種五花八門,有非常多我們沒見過沒聽說過的東西,港臺就是流行代言。只是現在中國發展非常快速,就拿服飾來說,世界各大名牌在中國都有專門的廠商,甚至部分出口產品依賴中國生產,人們的生活水平上去了奢侈品見得多也就不以為然,反而港臺卻開始缺乏動力逐漸停步不前。

科技的進步讓我們快速進入信息化,我們每天在各種新環境、新方式、新傳媒、新玩法的薰陶下,新的一代人都有了新的娛樂方式,新的潮流史上感,追求自己的個人價值和展現個人人格魅力,再不是守著電視機不動眼界狹窄的一代。

港臺顯得越來越閉塞,近似乎覺得自己才是最好的,不願意去走別人走過的路,甚至有些封閉自得的意味,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走在時尚前沿的他們在口味上也發生了讓人覺得微妙的變化,別人都在向前進,而只有港臺還在原地踏步。

最近一年常常看到網絡上爆臺灣過於落後,甚至我們日常使用的支付寶、微信等都能拿來上新聞,讓我們這些習慣於快捷支付的人倍感新奇。只能說一個國家強大了,他們的人民也跟著自信,經濟水平提升讓我們走出國門開闊眼界,品味更加提升不少。再回頭去看港臺,一成不變的街道和彷彿生活在過去十幾年前的審美,就連電子產品都讓人不盡滿意,讓已經經過各種高品質刷洗的我們覺得,真的是土掉渣。

給看到最後的你一個麼麼噠~任何疑問的地方歡迎留言評論我們來一起種草拔草!關注【糖小姐的閨蜜圈】,私信回覆“糖小姐”,你想要的全都有!


糖小姐的閨蜜圈


香港和臺灣在我們眼裡最時尚的時期是80年代。那個時候咱們國家剛剛經歷改革開放,打開國門,最早接觸的就是港臺明星。那個時候他們是這樣的👇

永遠的哥哥



鐘楚紅




張曼玉




劉嘉玲



林青霞


張柏芝

劉德華



有多少60後,70後的課本上都貼滿了這樣的貼畫?這些就是我們最早的偶像。而那時的我們是這樣的。👇

同一時期的明星 曉慶姐



這就是以前覺得香港和臺灣人好洋氣的原因。而如今呢?請看咱們的明星。

倪妮


楊冪


咱們的這些大明星在世界各大時裝週、各大品牌帶鹽中,也都是時尚最前沿的標兵。

最後來一組現在的普通人街拍吧😊中國上海隨手一拍👇



所以說,不是他們越來越土氣,而是國人越來越洋氣啦!


旅人與貓


不是臺灣和香港人變土氣了,而是大陸人眼光變了。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對國外、港澳臺都是充滿了嚮往,看到外國人、臺灣人、香港人……都是一種崇拜、羨慕的目光,包括對那些港臺明星,更是跟著了魔一樣的痴迷,大街小巷到處都是他們的海報,街頭巷尾聽的都是粵語歌曲,大家還都記得當時的狀況嗎?不是說當年臺灣和香港人有多洋氣,只是大家覺得人家洋氣。如今時代不同了,我們也發展起來了,對外國、臺灣、香港還有當年那種感覺嗎?我們本土明星的人氣遠遠超過了港臺明星。不是他人在變,而是我們的心態在變。我們當年崇洋是因為別人比我們好,現在我們不比別人差了,所以也就不需要崇洋了。


崔大乘


這個問題真的是問到我的點了,以下皆為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哈。

我所謂接觸到的臺灣人和香港人大都是從影視劇裡認識的。我記得我小時候在電視上大多看的是臺灣偶像劇(暴露年齡了哈哈),《王子變青蛙》、《放羊的星星》、《海豚灣戀人》、《公主小妹》等等,那個時候我的想法就是:天哪~明道好帥!陳喬恩好美!張韶涵好可愛!包括他們的服裝和造型我都好喜歡,又日常又有範兒。

那個時候還有租賃盜版碟片的店鋪,我的印象裡大多都是港片,特別是林正英殭屍片,周星馳的搞笑片和成龍的武打片。周星馳電影裡每個女搭檔給我的感覺都是很洋氣,那個時候還沒有國際範兒的概念,單純就覺得這些小姐姐們不像是我們日常會出現在身邊的人(你說是仙女好像也沒什麼問題)。


那麼回到我們的問題,為什麼以前覺得臺灣和香港人很洋氣,現在越來越土氣呢?

我認為是經濟發展的原因。


不得不承認我們國家經濟在這幾年中發展的飛快,不知道你們是什麼感覺,我自己感覺幾年就變一個樣子,幾年就變一個樣子。這裡有個不恰當的比喻,“飽暖思淫慾”,國家經濟發展的快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們就開始在意除了溫飽以外的事情——比如審美。

反觀臺灣和香港。它們雖然也在發展,但是和中國大陸相比,就像火車與高鐵賽跑。曾經我接觸過了一名從美國留學十年的臺灣同胞,我好奇的問他,你出國時間這麼長,家鄉的變化大嗎?他跟我說,他家十年前是什麼樣,回來還是什麼樣,樓下的711都沒多開一家(笑)。也許這話裡玩笑的意思,但是確實反映了一件事——我們發展真的太快了。

反觀民國時期,當時我們哪最時尚?夜上海~夜上海~你就是個不夜城~當時的上海如同歌詞裡唱的一樣,那麼繁華,生活在上海的中上層透著那麼一股說不出的洋氣與時尚。

我們的審美總是往那個時代的金字塔尖看齊。雖然我們感覺臺灣和香港人不如以前洋氣,但是不得不承認,美人在什麼時期都能擔得起評判的啊~


如果覺得我的回答還不錯,記得給我點贊讓我知道喲,嘿嘿。


尚美日記


這個問題十分簡單。

我國在沒有改革開放之前,經濟十分落後,加之人口眾多,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中,穿衣問題供需十分緊張,因此,產生了那個時代特有的“布票”,布匹憑票供應,別說款式、花樣和麵料了,普通的布能買到就已經很不錯了。

記得我小時候,白上衣藍褲子那是很隆重的場合才穿的,後期的“的確良”、“卡其布”那都是很高檔的面料了。款式上都是解放軍軍服和中山裝式,顏色上基本都是綠色和藍色。

小時候,就盼著過年,因為過年可以有新衣服穿,走鞭炮放,有好吃的吃。

小時候,對於家裡孩子較多的家庭,都是哥哥或姐姐的衣服改改給弟弟或妹妹穿,衣服上面打補丁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1979年,我國改革開放的元年。那一年,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和逐步實施,一些人通過各種渠道,包括風靡一時的走私活動,使老百姓大開了眼界。各種新鮮、時尚、款式新穎、面料獨特的服裝及用品,紛紛湧入國內,並開始了“流行”一說。

記得那個時候流行喇叭褲、爆炸頭、大墨鏡,手裡拎著八個喇叭的錄音機,聽著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再後來,西裝、牛仔、揹帶褲等等等等。

這麼說吧,這些來自港臺的東西,是那個年代年輕人瘋狂追捧的。因為我們沒有聽過、見過,港臺就是流行的代言詞。

第一屆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晚會”,更是是驚豔國人,其後,港臺明星的穿衣打扮都代表著當年的流行趨勢,年輕人是趨之若鶩。



當中國改革開放30週年的時候,一切都變了。

我們國家已經完全有了自己的高科技發明與應用,不僅僅在服裝、用品等方面引領著國內的流行趨勢,還成為世界的成衣出口國、日常用品出口國。

如今的服裝及飾品,世界各大品牌在中國不是有專門的代工廠,就是有品牌的直銷店,新品發佈會都是與中國同步而行。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改善,包括洋品牌這些東西已經習以為常。反觀港臺地區,越來越缺乏發展的動力,甚至開始落伍了。

這就是一個國家的富強帶給老百姓最直觀的感受。

當這個問答寫到這裡即將結束的時候,我發自內心的呼喊:我愛你中國!


忠哥


在TVB和臺灣偶像劇比較盛行的年代,香港人和臺灣人還是比較洋氣的。在TVB鼎盛時期,隨便拉出一個都是有特色的帥哥美女。當年,TVB劇中的造型也很精緻得體。特別是各種與法律相關連續劇,TVB中的律師形象幾乎都是典型精英港女類型,雖然談不上多漂亮,但是精緻幹練很有味道。楊怡、胡定欣、宣萱、陳慧珊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當他們戴上假髮,穿上律師袍時,顯得特別莊嚴有氣質。

近幾年,短髮成為了時尚界的新寵。不過,當年在TVB的時裝劇中,早就颳起了短髮風潮,不管是女一還是女配,都清一色地剪成了利落的短髮。其中也不乏洋氣漂亮的代表,邵美琪,有些厚重的蘑菇頭短髮,蓬蓬有點孩子氣,可愛加分。關詠荷的短髮稍微過耳,陽光活潑又不失女人味。周海媚的短髮造型少了幾分成熟,反而更有少女感。

但時至今日,TVB已經過了鼎盛時期,眼下更是青黃不接的局面,走出的明星越發有年代感,彷彿永遠停留在90年代,像上世紀走出來的明星,怎麼可能還有洋氣的感覺。但再看看現在的大陸小花,哪個不是造型翻著花兒,緊跟國際時尚,相比之下TVB明星的紅毯,簡直是不忍直視。

臺灣偶像劇流行時,校園裝扮也是挺時尚和流行的,畢竟短裙制服式的校服是國內沒有的。其實,洋氣與時尚和流行是緊密相接的,90年代資訊還不發達的年代,我們幾乎都是從電視劇中獲取流行元素,自然會覺得受英國影響的香港人和受日本影響的臺灣人,更時尚和洋氣,但現在獲取資訊的途徑是爆發式的,我們能接收到日韓,甚至歐美的流行元素,相互比較自然洋氣中會有更洋氣的,而且要和20多年都沒什麼發展的臺灣人談洋氣,那不是扯蛋麼。


大牌情報局


這個問題主要分成兩部分,臺灣的偶像劇加上香港的TVB和港樂帶來的衝擊。

先分析臺灣的明星:

在我上初中的時候,臺灣的偶像劇基本上成為【霸屏劇】,隨便舉幾個例子——

陳喬恩和明道的《王子變青蛙》、明道的《愛情魔發師》、

陳喬恩和阮經天的《命中註定我愛你》、賀軍翔和楊丞琳的《惡魔在身邊》、

(這個現在看起來還真的有一點點土……)

王心凌和張棟樑的《微笑pasta》、楊丞琳和潘瑋柏的《不良笑花》、

楊丞琳和羅志祥的《海派甜心》、鄭元暢和林依晨的《惡作劇之吻》……

太多太多,這些偶像劇現在已經被奉為經典。

伴隨著我們學生時代一路走過的【青春校園偶像劇】,

我們會在上下學的時候特意買他們的海報,

穿衣搭配上,刻意模仿;

甚至說話有時候也會模仿劇中角色的某種口氣……

一部分當然是覺得他們好看,喜歡這些角色;

第二就是這些劇傳播廣泛,也代表著權威,

是希望得到認可的心理;

第三就是我們其實並沒有覺得他們穿的(臺灣偶像劇中)

有多麼的洋氣,時尚,只是出於對一種流行文化的跟風。

接下來,是香港的明星:

自從我去南方生活幾年以後,增大了對於香港地區文化的認同感。

表現在,

一是,音樂中只聽粵語歌曲,

原因是覺得粵語歌曲的詞寫得特別好。

尤其是黃偉文和林夕寫的詞。

二是,也會悄悄地學習粵語;

三是,看TVB時間增多。


如果說以上對於臺灣明星的崇拜是由於流行文化,

那麼對香港,是真的覺得美!好看!時尚——

說說熒幕上我們忘不了的那些【美人瞬間】——

1、朱茵

忘不了的紫霞仙子——

和朱茵版黃蓉——

2.星爺《喜劇之王》中的張柏芝——

3.《俏女幽魂》中的王祖賢——

4.《倚天屠龍記》中張敏飾演的趙敏——

5.《射鵰英雄傳》李若彤版小龍女——

……

包括我們前些年來一直忘不了的經典港劇,

警匪劇和殭屍劇(林正英)

香港位於祖國的東南一角,沿海特區,能夠接觸到更多的時尚資源。

這跟前些年,大家出國旅遊是一樣的道理,

前些年,特別火爆的代購。

現在火的是去香港購物天堂。

而近些年,也有不同程度的淡化。

原因有: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示,

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海外購物渠道。

而近些年,臺灣偶像劇和港劇逐漸沒落的原因很多人都分析過,

以前我們的片子資源很少,

無片可看,只能從臺灣和香港引進。

而現在,你能說沒片子可看嗎?

這是一個供大於求的供應市場了,

由觀眾自己決定選擇看什麼,

選擇權從市場回到了觀眾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