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程誠:「一帶一路」中非發展合作新模式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人大重陽”

本文大概

3400字,讀完共需4分鐘

「荐书」程诚:“一带一路”中非发展合作新模式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在非洲”頻頻成為世界各國媒體的頭條。事實上,中國與非洲的合作僅僅是提供“援助”嗎?“援助”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什麼?“一帶一路”真的是到處撒錢嗎?西方國家真的如”好的基督徒”一般無私幫助非洲嗎?或者說,援助真的可以拯救非洲嗎?這些問題都是國際發展學科的研究問題。

「荐书」程诚:“一带一路”中非发展合作新模式

程誠博士接受了西方國際發展研究的系統學習,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在八年的時間裡,遊歷非洲近十個國家、旅行數十萬公里、調研了近百個中國企業項目,對以上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或者說是中國的答案。

如果說中非發展合作建立了以無償援助為主的20世紀50、60和70年代,及以收縮調整與深化改革為主的80、90年代,那麼自21世紀初,中非發展合作就進入了全面發展、獨具特色而又震驚世界的新時代,也就是本書研究的主要時間段。

經過了半個世紀的嘗試,挫折、調整和高潮,中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對非發展合作模式,即利用金融手段,協調各類資源,在不過多增加國家財政壓力,並且促進中國自身發展的同時,發揮中國的特長,來促進非洲的發展,從而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總方針,如林毅夫所言,就是利用“中國有什麼”和“中國瞭解什麼”,將貿易、投資和發展合作結合在一起,與非洲實現“互通有無”。從中國方面來說,維護和推進這一合作模式的主要工具就官方開發金融(ODF)。當代的中國對非開發金融工具包含著以下幾種資金形式:預算援助、無息貸款、優惠貸款、優惠出口買方信貸、股權投資類開發金融,以及使用政府資源促進對非洲國家生產性領域投資的各種金融支持。

在中非合作的過程中,中國將自己比較成功的經驗有機地與非洲發展的實際相結合,在為非洲國家提供無償援助的同時,通過“造血金融”的模式推動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受到非洲國家的歡迎。“造血金融”機制在非洲的廣泛採用從根本上改變了非洲發展籌資的結構,突破了非洲發展的瓶頸,直接帶來了非洲過去十多年間經濟的高速增長。

可以說,中國在對非交往中廣泛使用以互利共贏為導向的“造血金融”模式,對西方長期執行而又效果不彰的“輸血金融”進行了揚棄與超越,為“一帶一路”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樹立了“南南合作”的全球典範。

◆讀者定位

國際合作領域的高校研究者及智庫

推動國際合作的相關政府部門工作人員

關心國際大事和“一帶一路”的讀者

◆大咖推薦

林毅夫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及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世界銀行原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

非洲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大陸,非洲的發展關係著非洲國家的社會、政治穩定及12億人的幸福,也關係到頻頻出現的人道主義危機的消除和歐美國家自己的社會和族群和諧。歐美髮達國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給非洲國家提供過數以萬億美元計的“輸血式”援助,不僅收效甚微,還加深了非洲國家的發展依賴。本書探討了中國作為一個新興大國,如何以“一帶一路”和中非發展合作為平臺,踐行“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造血式”發展合作新理念和新舉措。從本書中可以瞭解到“中國智慧”和“中國道路”將會助力非洲國家實現工業化、現代化,解決就業和貧困問題,最終實現夢寐以求的繁榮。

李小云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程誠博士在該書中對於發展援助所帶來的問題以及開放金融的造血機制等均作了非常系統的分析,我認為這是一本對於我們理解如何通過創新型的開發金融促進發展中國家發展很有價值的書。

王燕 世界銀行前資深經濟學家,喬治·華盛頓大學客座教授

本書的作者能夠在獨立研究的基礎上正確地指出經合組織官方援助的弊病,指出南南合作需要更加寬泛的“發展合作融資”,其中包括各種以發展為宗旨的股權和長期債權投資,這與我們的建議不謀而合,非常難能可貴。能夠看到這位青年學者的傑作出版,我感到非常高興。

程誠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博士,畢業於南京大學。

2012—2013年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訪問學者,並獲得CARI獎學金;2014—2016年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非研究計劃(非常駐)研究員;2016年起,受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下設的“Made in Africa Initiative”邀請,為盧旺達、科特迪瓦、多哥、吉布提等非洲國家進行國家工業化方案和產業園設計工作。

研究方向是開發性金融、國際發展、中非關係、發展經濟學、中國企業國際化。在國內外發表期刊論文十多篇(含合著);在中國、美國、印度和非洲多國報刊上刊載中英文評論性文章五十餘篇;曾擔任中央電視臺、CGTN和鳳凰衛視等的節目特邀評論員。

自2010年起從事國際發展研究,並在十餘個非洲、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國家進行了長期而艱苦的田野調查工作。

◆自序 夜航西非

鍵盤上敲下第一行字的時候,我正在北京飛往西部非洲的紅眼航班上。此行,我將先向西南飛越亞歐大陸,經停於東非古國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再轉機繼續往西南方向橫穿非洲大陸,最終降落於西非幾內亞灣的科特迪瓦共和國的阿比讓市。可能與大眾瞭解的有所不同,埃航的班機早就已經被國人“承包”。從商務艙到經濟艙,稍微起霧的舷窗上映出的大多是老老少少的中國臉,少數的非洲人也大多數是往返中非之間進貨的商販和青年學生。中國工程師、民工大爺和金融高管們擠滿了整個機艙,一起前往這個古老而美麗的遙遠大陸,其中相當一部分可能長期生活在那裡。不同於帕瑞爾·馬卡姆(Beryl Markham)

著有《夜航西飛》。始終充滿清冷味道的冒險之旅,中國人的“夜航西非”充滿了世俗的煙火氣息。就這樣,一百多萬中國人的生活與非洲發生了共振,距離和背景產生的強烈反差感可能就是最初讓我對中非關係著迷的原因。

我的非洲之旅始自八年前開始的博士研究生活。自那以後,我先前往美國學習國際發展專業(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而後逐漸拓展自己在非洲的足跡:從城市與鄉村,到幾乎無處不在的中國人建設的各種工礦和基礎設施項目。加入中國人民大學之後,在繼續研究中非發展合作,特別是金融領域合作之餘,我還利用自己的所學所長為非洲的發展和中非合作從事一些智力諮詢的工作。此次西非之行,我就是和來自各大學、院所的同事們一起,來為科特迪瓦這個前法國殖民地國家設計工業化總方案,以及工業園的規劃方案。而在此之前,我和我的同事們已經為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盧旺達、烏干達和多哥等國政府提供了同樣的服務。“中國在非洲”的敘事,從最早的小商小販和低價商品,到前些年的築路搭橋和廠礦投資,現在終於也走到了產業規劃設計的較高階段,開始與歐美髮達國家一起競爭智力產品的投入了。

總有人問起“國際發展”研究的是什麼,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在這一領域的投入極度不足,其表現就是與中非合作和“一帶一路”建設願景完全無法匹配的智力支持能力。要知道,歐美大多數一流高校至少都會設立國際發展或者發展研究的碩士項目,為從世界銀行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樣的國際機構提供了很多“新鮮血液”。那麼,究竟什麼是國際發展?這門學科的意義是什麼?中國與非洲在國際發展的研究角度下如何解讀?這些便是我這本書的主體內容,也是我博士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

這本書既為迎接即將召開的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而編輯出版,同樣也是嚴肅的學術著作,寄希望於為廣大學生提供中國化的國際發展學科參考書,也為研究同好梳理這一學科最為前沿的理論成果。我一直以為,相比高屋建瓴的發展經濟學和靜水流深的發展人類學,國際發展只能算是“匠人之學”,其中往往只能產生“專家”而不是“學者”,因為這一學科非常難以從經驗事實當中歸納出理論,多數著作只是達到實證研究的水平,而難以達致理論推演的水平。也因為這一學科往往與實踐結合得極為緊密,需要學習大量的技術性知識和規範,以便直接參與到具體的發展項目當中。假若我的粗淺觀察屬實,那麼就讓我做這麼一個匠人吧!我希望能夠把這一學科、這一問題一點一點地分拆開來,希望可以讓普羅大眾加深理解,希望莘莘學子和學界同人可以獲取新的知識,不斷推進中國在國際發展領域和中非合作領域的研究與實踐。

這序言的最後幾行字,寫於離開阿比讓的班機上。同行的乘客中,中國人和科特迪瓦人各半。我的艙位一邊是來自廣西的淘金大叔,另一邊則是來自福建的年輕媽媽——她不滿週歲的小寶寶被大叔逗得呵呵直樂。起飛前最後查看手機,微信傳來兩條消息:一條是中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確認成立,中國擁有了自己的專業的發展合作機構;另一條則來自還在北京的同事,她通知我今年可能要開啟東非某國工業化方案的新工作了。

這趟非洲之旅,以夜航開始,而朝霞似乎就在不遠之處。

程誠2018年3月14日於埃塞俄比亞航空ET934航班上

長按關注

並附帶官微二維碼

「荐书」程诚:“一带一路”中非发展合作新模式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董事長裘國根先生向母校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高級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3箇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