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窯——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窯(四):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徵

南宋官窯是官方的燒造瓷器的窯場,南宋時期勞動人民的制瓷技術有許多創造和進步。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時,建立修內司、郊壇下窯,生產宮廷專用御品,故稱“南宋官窯”。

南宋官窯的特徵和典型文獻記載

南宋官窯——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窯(四):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徵

南宋官窯——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窯(四):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徵

老虎洞窯遺址器物——獸首環耳壺,高37、口徑13.5、底徑16.8cm。淺灰胎較厚,局部呈深灰色,通體施粉青釉或米黃釉,滋潤如玉,冰裂紋

綜合以上分析,對南宋官窯有以下六點判斷:

一、南宋官窯中,修內司窯(內窯)建立在先,郊壇下官窯建立在後。

二、建立修內司窯(內窯)的初衷,是為了按照《宣和博古圖》來改造、製作朝廷祭祀用的陶瓷禮器。燒窯勞動力主要來自兵營的士兵。

三、初期修內司窯(內窯)以生產祭器為主,在閒暇時段也生產燕器即生活用瓷器。隨著朝廷祭器的逐步完善,以及朝廷對祭祀重視程度下降,修內司窯(內窯)燕器生產量加大、祭器生產量逐步減少。燕器的器型也儘量遵循禮器古制。

四、修內司窯(內窯)由於祭器生產任務下降而變得重要性降低,同時由於距離皇宮太近,為防火需要,朝廷決定在郊壇下另立新窯。遷窯之初,新、舊兩窯還並行運轉了相當一段時間之後,內窯才關停,這段時間,內窯的生產數量在迅速減少、質量也在下降。

五、郊壇下新窯以生產燕器為主,以生產祭器為輔。瓷器質量稍有下降,但日用品器型豐富多彩。

六、南宋滅亡之後,兩窯的官窯性質宣告終結。在元朝,修內司窯(內窯)所在位置又重新建立了一座民窯,生產生活用器,燒製方式和裝燒方法又有提升。按照文獻記載和出土的蒙文窯具,顯示元代建立的民窯應是著名的“哥窯”。哥窯生產的陳設用瓷,因製作精良、器形帶有濃重的祭器莊重風格而成為傳世精品。

南宋官窯——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窯(四):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徵

南宋官窯——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窯(四):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徵

老虎洞窯遺址器物——青釉梅瓶,高33.5、口徑6.2、上腹徑19.8、底徑9.5cm。外壁釉略厚於內壁釉,冰裂紋稀疏,胎骨灰黑

基於以上幾點判斷,我們再來談南宋官窯特徵,就心裡有數了。由於祭器的生產有很大的時效性,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任務以滿足祭祀的使用。在祭器的器型和胎釉方面,首先器型、尺寸必須嚴格按照《宣和博古圖》上的圖形和尺寸進行,所以在祭器毛坯成型時,要使用澄泥做的模子或隔板——即所謂的”範“;其次要保證釉色滿足祭祀的要求;對於胎的質量,其重要性就沒有那麼嚴格了。出窯後器型、釉色稍有不合格者,就會送到瓷片坑打碎填埋。所以,修內司窯(內窯)的瓷器一般都帶有器型規整古樸但胎質不一定好的特點。正如朱伯謙先生指出,器形大,造型豐富,器類超出了從傳世品獲得的對南宋官窯的認識,這是老虎洞窯發掘為我們提供的新認識。李知宴先生也認為,老虎洞窯器物的胎質並不佳,但器物很美觀,這是由於採用了特殊的加工工藝,因此其是美在工藝,美在人文價值,是南宋時杭州作為全國經濟最發達地區的歷史產物。

南宋官窯——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窯(四):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徵

老虎洞窯遺址器物——鏤孔套瓶,高21.2、口5.8、底7.5cm。深灰胎,灰青乳濁釉,有細密紋線。瓶內置膽式套瓶,腹刻蓮紋,中間以鏤孔纏枝花卉相連

一些業界專家學者是這麼讚美南宋官窯青瓷器:以造型和釉色作為美化瓷器的藝術手段,展現出獨特的風姿神韻。它的器型敦厚端莊,線條柔和流暢,胎體薄而堅緻,釉層厚而瑩澈;幽雅的色澤、如玉的質感,達到了青瓷釉色之美的極致。

南宋官窯——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窯(四):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徵

老虎洞窯遺址器物——樽式爐,高14.8、口徑19.5、底徑18.7cm。淺灰胎較厚,施薄灰青釉,有細密開片

那麼,南宋之後的歷史文獻記載是如何看待南宋官窯的呢?

先來看看元代人。元代著名的吳中學人鄭元祐(1292-1364年)是元代山水大畫家黃公望的粉絲。鄭元祐欣賞著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等氣勢磅礴不朽之作,為黃公望晚年那草籀筆意的工筆、雄秀蒼茫的氣韻所傾倒,興奮之餘寫出《黃久子山水二首》,收錄於他的詩集《僑吳集》中。黃公望(1269-1354年),本名陸堅,字子久,號一峰,常熟縣人,元代畫家,早年過繼給永嘉府平陽縣(今浙江溫州平陽)黃姓人家為子,改姓黃,名公望,世人也稱他“黃久子”。

南宋官窯——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窯(四):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徵

元 鄭元祐著《僑吳集》卷二“黃子久山水二首”

鄭元祐在詩中描繪了黃公望的創作思想、創作心境,把黃公望在畫作中融入宗教式探索——內境山水之魂刻花得入木三分。詩中有一句“官窯器列八珍饌,博山爐焚三傑香”涉及到官窯,意思是在拜祭儀式中,使用官窯器盛貢品、使用博山爐焚香。可見,在元代文化人的觀念裡,官窯器是最適合在莊重肅穆祭祀場合中使用的禮器。

南宋官窯——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窯(四):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徵

南宋官窯——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窯(四):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徵

老虎洞窯遺址器物——套爐,高13.2、口16.5、底16cm。雙層壁,胎體灰黑,釉青灰泛黃,鏤孔多被流釉填滿,內壁有蚯蚓走泥紋

元代後期山東曲阜人孔齊(孔克齊),於兵荒馬亂之中游歷了很多地方,並將沿途所見所聞寫成一本雜聞集——《至正直記》(也叫《靜齋至正直記》)。《至正直記》的內容包括當時政治、經濟狀況,器物製作情況,以及文學、藝術成就和當時的人文社會習俗,是一部很有史料價值的筆記。

南宋官窯——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窯(四):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徵

元代孔齊著《至正寘記》卷四“窯器不足珍”

《至正直記》卷四中,收錄了孔齊在至正癸卯年(1363年)冬天寫的日記——窯器不足珍。孔齊寫道:以前常常聽玩收藏的人說,千萬不要碰老的定窯官窯瓷器,這次我是親眼所見。在家時,表兄沈子成從餘干回來,帶了兩個直徑一尺的景德鎮老舊御土窯器碟子,說是三十年前所造,它的胎質與釉色屬於好的定窯器中的中等,而精通古器的人卻都分辨不出來(像老物品)。至正乙未年(1355年)冬天我在杭州時,買了哥哥洞窯器的一座香鼎,質地細膩但確實是新的,而其釉色瑩潤像舊的,連懂得的人都有點糊塗了。會荊溪王德翁也說:‘最近市場上出現的哥哥窯瓷器絕對不是古官窯器,不得不小心辨別啊’。今天在慶元看見一隻普通的青瓷菜盆,質地雖粗糙,釉色也像舊窯,這只不過是大街上買的低檔物件,想一些辦法把它弄得細膩一點,再過些時日,就可以以假亂真地當老東西賣了。我終於知道定器官窯不能隨便玩(指收藏)。只有真正像美玉的東西,才值得收藏。今天記下這些,希望引以為戒。癸卯年冬記。

南宋官窯——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窯(四):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徵

南宋官窯——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窯(四):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徵

老虎洞窯遺址器物——套爐,高13.2、口徑16.5、底徑16cm。雙層壁,胎體灰黑,通體釉,釉青灰泛黃,鏤孔多被流釉填滿,內壁有蚯蚓走泥紋

孔齊的這篇日記實際上是想以親身經歷告誡想收藏定器官窯的人,當前假貨很多,容易上當受騙。他遇到這些,與他所處的階層有關。從他這篇日記中,可以發現當時社會中的一些蛛絲馬跡——定器官窯已經成為人們的收藏品,排序是定器在前、官窯在後,但以假亂真者多;哥哥洞窯瓷器和官窯瓷器很像,社會上常有以哥哥洞瓷器假冒官窯瓷器牟利;官窯香鼎是人們喜歡的收藏器型。

南宋官窯——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窯(四):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徵

南宋官窯——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窯(四):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徵

老虎洞窯遺址器物——紙槌瓶,高18.3、口徑6.9、腹徑11.2、底徑6.8cm。薄胎厚釉,胎骨灰黑,施青灰釉,外壁釉厚1mm,釉面略有淺線開片,內壁薄釉

元代末期詩人張昱的詩集——《可閒老人集》卷四中,有一首名為《安晚堂》的詩:有酒如澠不用謀,阿翁只合賦三休。鄉閭可杖容稱老,晚節能安自不憂。絲竹閒情信陶寫,起居惟適是溫柔。百年耆舊今誰在?且醉官窯大白甌。

南宋官窯——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窯(四):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徵

元代 張昱著《可閒老人集》卷四:安晚堂

張昱,字光弼,自號一笑居士,廬陵人。元末張昱跟隨左丞楊旺紥勒到江浙行省任職,官至左右司員外郎,行樞密院判官,楊旺紥勒死後看破紅塵、棄官隱居。元滅亡後,明太祖朱元璋召見張昱,看他這麼老,就說“可閒矣”。於是張昱自己改名為可閒老人,從此閒雲野鶴、放浪山水,終年八十三歲。

南宋官窯——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窯(四):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徵

南宋官窯——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窯(四):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徵

老虎洞窯遺址器物——碗,高7.4、口徑18.3、底徑7.2cm。灰青釉略泛黃,深灰胎較厚。墊燒,足端露胎處呈紫紅色

張昱在《安晚堂》中描述了他辭官之後輕鬆自如、安享晚年的愜意生活,最後以一問一答結尾:能在官場廝混終老的有幾個啊?哪裡比得上我這用官窯大白碗大口喝醉來的痛快!他其實是在借用“官窯”兩字來表達對官場的蔑視。

南宋官窯——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窯(四):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徵

元末明初 曹昭著《格古要論》卷下 修內司官窯

元末明初,曹昭在《格古要論》卷下中,對修內司窯器的特徵進行了描述:“宋內修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有黑土者謂之烏泥窯,偽者皆龍泉燒者,無紋路”。《格古要論》早已成為收藏愛好者的“聖經”,其“蟹爪紋”、“紫口鐵足”、“土脈細潤”等術語已成為收藏愛好者的“口頭禪”,不管懂不懂總要信口講講。但現在看來,其寥寥數語,難達其意,還有諸多不全面、不準確之處。幾十年之後,王佐重新修訂成《新增格古要論》時也沒有對此改觀。

南宋官窯——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窯(四):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徵

《遵生八牋》 遵生八牋 卷十四 《論官哥窯器》

對官窯瓷器特徵描寫最詳盡、最精彩的,當屬明代高濂的著作——《遵生八箋》卷十四中的“論官哥窯器”。高濂,約生於嘉靖初年的錢塘(即杭州),生活於萬曆(1573-1620)年前後,明代著名戲曲作家、養生學家、藏書家,字深甫,號瑞南道人。

南宋官窯——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窯(四):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徵

老虎洞窯遺址器物——象棋子,直徑4~4.3、厚1cm。土黃色胎,無釉,餅面模印陰文“馬”字

高濂《論官哥窯器》的大致意思:討論窯器必然要講到柴、汝、官、哥等窯......汝窯......以官窯較之,質制滋潤。官窯的特徵,大體與哥窯相同。釉色以粉青最好,淡白次之,油灰色最差。帶冰裂紋的,鱔血最好,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最差。講到形制,有商庚鼎、純素鼎、蔥管空足衝耳乳爐、商貫耳弓壺,大獸面花紋周貫耳壺、漢耳環壺、父己尊、祖丁尊等,都是按照《宣和博古圖》上的圖樣做的祭祀呈貢品器物。一般人只要看到兩耳壺的樣子,不論外觀美醜,都指著它說:“茄袋瓶也”(即荷包瓶)。不清楚還有等短矮肥瘦無矩度之分,顯得俗不可耐。如果以上五類器物的制式,與敆姬壺一樣,做得特別接近古青銅器樣子的話,堪稱官窯中最好的了,豈能一律以“茄袋”來概括?還有,像蔥管腳鼎爐、環耳汝爐、小竹節雲板腳爐、衝耳牛奶足小爐、戟耳彝爐、盤口束腰桶肚大爐、子一觚、立戈觚、周之小環觚、素觚、紙槌瓶、膽瓶、雙耳匙箸瓶、筆筒、筆格、元葵筆洗、桶樣大洗、甕肚盂缽、二種水中丞、二色雙桃水注、立瓜、臥瓜、臥茄水注、扁淺磬口囊盤、方印色池、四入角委角印色池、有紋圖書戟耳彝爐、小方蓍草瓶、小制漢壺、竹節段壁瓶等,所有這些都是官窯哥窯的上乘之作。桶爐、六稜瓶、盤口紙槌瓶、大蓍草瓶、鼓爐、菱花壁瓶、多嘴花罐、肥腹漢壺、大碗、中碗、茶盞、茶托、茶洗、提包茶壺、六稜酒壺、瓜壺、蓮子壺、方圓八角酒甕、酒杯、各制勸杯、大小圓碟、河西碟、荷葉盤淺碟、桶子箍碟、滌環小池、中大酒海、方圓花盆、菖蒲盆底、龜背滌環六角長盆、觀音彌勒、洞賓神像、雞頭罐、渣鬥、圓硯、箸搠、二色文篆隸書象棋子、齊箸小碟、螭虎鎮紙等,都是兩窯的中等之作。同時,像大雙耳高瓶、徑尺大盤、夾底骰盆、大撞梅花瓣春勝合、棋子罐、大扁獸耳彝敦、鳥食罐、編籠小花瓶、大小平口藥壇、眼藥各制小罐、肥皂罐、中果盒子、蟋蟀盆、內中事伴、佛前供水碗、束腰六腳小架、各色酒案盤碟等,都是兩窯的下等品。要知道古人的想法,都是考慮得很周全的,我只是做個簡單講解。兩窯的瓷器多種多樣,很難一一列舉,列出來的只是一些常見的品種。

所謂官窯是在宋代(南宋)修內司裡燒的是官府製作,窯建在杭州鳳凰山下它的瓷土紫色,所以器足呈鐵色,詩云紫口鐵足。紫口,就是器口往上仰,釉汁往下流,器口沿比器身釉薄,所以器口沿稍微露出紫色痕跡。哪一種器足最珍貴?唯有鐵足,其他地方的瓷土做不出來!哥窯燒於民窯,也在同一地方挖取瓷土官窯器的隱紋像蟹爪,哥窯器的隱紋像魚子可哥窯的釉料不如官窯好。兩窯燒出的器物,偶爾有窯變,形狀像蝴蝶禽魚麟豹等樣子。佈於本色,泑外變色,或黃黑,或紅綠,形肖可愛,是皆火之文明幻化,否則理不可曉,似更難得。後有董窯、烏泥窯,都學官窯,質粗不潤,而釉汁燥暴,溷入哥窯,現在也成了傳世品。後來像元末新燒的器物......亦有粉青色者,乾燥無華,有些光潤的器物,把它偽裝成綠色,並叫出高價來唬人。更過分的還有一種復燒,用舊官窯瓷器,比如香爐缺了足耳的、梅瓶的口有破損的,採用以舊補舊的方法,加入泑藥,裹上粘合泥,入窯再燒而成,和舊器物沒什麼兩樣。但修補處釉色渾濁而胎體乾燥,不太漂亮,碰到這樣的比新燒器還不如。無奈兩窯的器物,如蔥腳鼎爐,四海之內也只存有一、二件,乳爐、花觚總共才存有十幾件,彝爐或許有百來件,這四樣東西都被收藏家奉為難得的寶物,不管多高價格買家趨之若鶩,價值說變就變,不知道它們會不會因此而遭損毀?所以,我每次看到,都會心目爽朗,神魂為之顛倒,激動得肚子都飽了。這難道就是太專注於玩賞而形成了難以改變的癖好?我更難過的是後世可能只能聽到它們的名字,卻再也見不到寶物了,可嘆啊!——我的天!僅高子列出的這些官窯瓷器的名字,就足夠讓人眼花繚亂的。由此可見,當年宋高宗是何等重視祭祀!官窯祭器是如此受到後世收藏家的追捧!讀著400多年前高濂的感嘆,你有什麼體會呢?

南宋官窯——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窯(四):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徵

明末清初 張岱著《陶庵夢憶》卷六“仲叔古董”條中,提到官窯當時的價錢

南宋官窯瓷器在明清時期是個什麼行情價格呢?明末清初著名的散文家、才子張岱(1597—1680年)在《陶庵夢憶》卷六的“仲叔古董”條中有記載,如上圖。根據上下文,其意思是說,張岱的叔叔張聯芳曾經跟從他舅舅朱敬循四處遊歷,從朱敬循那裡學習到紮實的古瓷器鑑賞技能。張聯芳自己藏有定窯白爐、哥窯瓶、官窯觥。當時著名的收藏家項元汴看到後極為欣賞,想用五百金從他那兒收購,張聯芳不答應,推辭說,我要留著它們來為我殉葬的。很有意思吧!這裡說的“官窯”是指南宋官窯,而非明清官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