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未來」之路

小米最新股票21.45元/股,對應公司市值約4800億元。

小米的“未來”之路

研究和分析小米,很難將其準確概括為一家硬件公司或是公司,它有、電商、生態鏈和互聯網服務等多項業務。在招股書和上市路演中,雷軍將小米稱之為"新物種",但證監會在給小米CDR的回覆意見裡直截了當的說,請發行人在招股說明書中使用客觀、平實語言進行描述,刪除具有廣告色彩、浮誇性、恭維性的語言和表述。

小米上市,完成了造富神話和對雷軍江湖地位的提升。這位成名甚早,曾一度陷入無人問津的企業家、者,在創辦小米的8年後又迎來了一個高光時刻。

但這些對小米股價並無幫助,IPO狂歡之後,小米要給資本市場和人一個滿意的答覆,僅憑"新物種"和"鐵人三項"是不行的。

小米的“未來”之路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引爆點》中提到一個觀念,發現許多難以理解的流行潮背後的原因,並能夠掌握這些因素,就可以輕易地推動起一個流行潮。

小米的成功被歸結為智能手機換代潮,雷軍正是抓住了這一因素並創建了小米。騰訊科技那篇《中國手機往事》裡,比較詳細的敘述了雷軍創辦小米前後的故事,包括"偷師"黃章的前因後果。但無論起因如何,小米的確引爆了整個國產手機行業。

如今小米成功IPO,外界關心的不再是小米的估值、融資金額,而是產品、市場份額和股價。小米對外說的也不再是互聯網思維、手機屆的無印良品,而是利潤率、研發投入和小米之家的數量了。

我們梳理了幾個比較重要、能對小米未來產生重大影響的業務,嘗試從中剖析小米未來之路的危與機。

海外市場

小米2017年銷量反彈至歷史最高的9240萬部,很多人將功勞歸功於雷軍,包括拜訪三星、狠抓供應鏈和線下考察等大刀闊斧的動作。但他們可能忽略了一點,小米的這次迴歸,以印度為首的海外市場貢獻了主要力量。

據第三方權威機構IDC數據,小米國內銷量僅5510萬部。此前2014年-2016年,小米國內銷量依次是5270萬部、6490萬部、4150萬部。也就是說,在雷軍親自管理的情況下,小米手機仍未完成國內市場的翻盤,只是暫時穩定了局面。

但印度及其他海外市場的優異表現抵消了小米國內市場的低迷,並且預計小米接下來的銷量增長一段時間內仍會倚賴海外市場。

這與小米在海外市場採取的經營策略有關。據報道,小米在印度市場是用接近消費者本性的性價比運營,與7年前在國內市場的打法一致。這種性價比的運營方式,劣勢與優勢一樣明顯。

小米在海外市場的風險主要有兩個,其一是競爭對手的投入並不比小米少。榮耀今年已經進入印度市場,其目標據說就是阻擊小米;OPPO和vivo在印度市場也走起了低價策略,OPPO還推出了對標紅米的子品牌Real me,最低售價只有842元人民幣。

其二是以平價方式獲取用戶再通過互聯網服務獲取利潤的方式是否行之有效。它考驗小米能否與當地的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以及對當地本土互聯網文化的瞭解能力,甚至當地移動網絡的發展也會成為這種模式的桎梏之一。

要在當地提供互聯網服務,小米避免不了要進行必要的投資和收購,同時還要與互聯網服務提供商洽談合作。

在這樣的環境下,小米能否在印度保持30%的強勢份額,以及對越南、菲律賓等地區實現模式落地和發展,對小米今年的銷量和股價都至關重要。

產品研發

小米MIX的確為小米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影響力,對全面屏的率先佈局,讓這家公司重新回到了舞臺中央,也讓外界重新審視小米的產品研發能力。

MIX系列的出現,雖然沒有對國內市場的銷量起到關鍵支撐,但對於小米的暢銷機紅米系列卻是起到了提振作用。

2016年,小米開始啟用代言人,從吳秀波、劉昊然、海清到梁朝偉再到吳亦凡,明星為小米品牌加持的光環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銷量。但外界忽略的一個事實是,小米啟用代言人的內因是其在高端市場缺乏統治力的產品。

擁有多條產品線的小米,其銷售策略如當年的三星、諾基亞類似,高端機型的一大職能就是維繫品牌獲得知名度和市場認可,再將知名度和認可度轉化為低端機銷量。所以,在高端市場缺乏統治力產品的檔口,小米啟用代言人是對缺乏品牌號召力的一種補充。

直到MIX系列的推出,小米在高端市場有了可以發力的產品之後,代言人的投入也隨之縮減,利用MIX系列帶來的曝光和知名度即可帶動低端機的銷量。

但據傳聞,當初小米內部對於小米MIX其實並沒有報太大的希望。大部分小米高管認為,又厚又重、前置攝像頭放在下巴上的小米MIX只不過是一款概念機而已。可實際效果卻出乎意料,小米MIX超高的屏佔比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並且讓"全面屏"流行起來,還引發了搶購熱潮。

MIX系列無論銷量如何,至少證明了小米擁有一定的產研能力,雷軍也不是2011年只會說"沒有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的雷軍了。

但現在的問題是,小米在拿出MIX之後顯得有些後繼乏力。5月31日發佈的8週年紀念機型小米8令消費者有些失望:小米8和小米8 SE的外形模仿iPhone X;"雙頻GPS"和透明後殼都被列為賣點;小米8探索版的創新不夠驚豔,屏下指紋和人臉識別非小米首推;據說MIX3代產品也會用上同vivo NEX一樣的升降式攝像頭,產品雖然有進步但難免會落人一個跟風者的口舌。

今年,小米的對手OPPO、vivo和華為都拿出了比較大的創新,vivo NEX和OPPO Find X在產品外觀和設計理念上做到了別具一格,華為的GPU Turbo技術也吸睛無數,這讓小米略顯尷尬。我想,如果小米首個財報出現之後,其研發經費還是可憐的2.7%,那麼小米重複2015年的覆轍也就沒什麼疑問了。

互聯網服務

雖然小米認為自己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但招股書裡明確顯示其互聯網營收只佔到8.6%,這並不能令人信服。

互聯網公司的定位給予了小米高估值和高曝光率,同時也給它帶來了質疑和嘲諷。

虎嗅今天的在一篇文章裡對比了一下小米和騰訊。2017年騰訊淨利潤724.7億,市值3.7萬億港元(約合3.1萬億人民幣),市盈率43倍。小米2017年虧損439億,非GAAP利潤也才53.6億,4000億港元市值對應的市盈率為63倍。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就算小米是純正的互聯網公司又怎樣?市盈率憑什麼比騰訊還高20倍?

小米的互聯網服務主要來自於MIUI廣告、聯運/代理、文娛內容和服務等等,其中廣告是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中的最大來源,但MIUI中的廣告一度成為爭論點。

現在還把小米當作互聯網公司看待的人,應該很受小米喜歡。有些聲音認為,小米能夠在電視、遊戲和金融等領域內提升互聯網服務收入。

暫時並不清楚小米會進行怎樣的運作,是否會在上述領域有所動作。但在證監會給小米CDR的意見反饋中,證監會首先提出了對小米尚未獲得部分互聯網經營資質的合法合規性。根據招股說明書披露,小米目前尚未取得遊戲和在線閱讀《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寫在最後

近幾日小米股價即出現漲勢。破發與增長,對於一個上市公司而言再正常不過。小米的心結在於,17港幣的發行價是否真的被低估?以目前的情形來看,資本市場對小米的估值仍是將其視為一家手機企業,而未來小米要證明自己當時被低估,不僅要在手機業務上繼續發力,同時在互聯網服務、生態鏈業務上也要做出成績,尤其是後者,那是一個更大的消費市場。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小米目前人數最多的部門是銷售服務部,有6048人,佔總人數41.7%。如果在首份財報出來之後,小米還會披露這個數字並且有增無減,那麼小米的市值模型估計就要換一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