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南京」北門橋上走過的那些年

在南京吃貨的心裡,北門橋意味著小娘惹、勿相忘、牛中牛、伊光閣;在南京影迷的心裡,北門橋則留下了紅帆音像店的記憶。

從新街口出發,只要從豪華炫目的德基後面過中山路再穿過估衣廊,就能來到北門橋的正中央。

也許很少有人知道,這裡舊時確實有座橋。《儒林外史》第34回,說遲衡山、杜少卿“兩人同坐了一隻涼棚船,到了北門橋,上了岸。”字裡行間,就是北門橋的舊影。

「發現南京」北門橋上走過的那些年

圖片來源於《週末》報2018年8/16期

王城之北

《新五代史》記載,五代十國時期楊吳天佑六年(909年),權臣徐溫派其養子徐知誥管轄金陵。3年後,徐知誥升為升(昇)州刺史,於天佑十一年(公元914年)開始修造升州城。

太和四年(公元932年),已取得楊吳軍政大權的徐知誥,拓寬了原有的金陵城牆,並沿城開挖護城河,時稱“楊吳城壕”。同時,在城北門玄武門外護城河上修有一座石橋,稱為玄武橋。

公元937年,徐知誥接受楊吳禪讓,正式稱帝,國號南唐,改金陵府城為江寧府城,並大規模修築都城。

南唐的金陵新城,周長達到12公里半,“西據石城,南接長幹,東連白下橋(今大中橋),北限玄武橋(今北門橋)。”

據考證,南唐金陵新城牆開城門八座:南門、下水門、龍光門、柵寨門、西門、玄武門(今北門橋附近,不是現在的玄武門)、東門、上水門。

因為玄武門是南唐都城的北門,玄武門外的這座玄武橋又被稱為北門橋。

「發現南京」北門橋上走過的那些年

▲圖為《新五代史》

此後歷經數次戰爭洗禮,城牆城門逐漸廢棄。明初朱元璋建都南京,重新修建現存的南京城牆,南唐故城徹底不復存在,現存的北門橋也是明代重建,至今已有幾百年歷史。

珠江路東段、龍蟠路西側,至今還能隱約看到南唐護城河的殘留。至於西段,只剩下幹河沿這樣的地名,以及更往西的烏龍潭。

歷史上北門橋東北側有條河,向北路過雞鳴寺後,直通玄武湖。因為城中居民去雞鳴寺上香都要走這條河,因此這條河被稱為進香河。

當時,玄武湖的漁民捕來魚蝦,劃小船沿著進香河來到北門橋,便算是進了城。城中的市民一大早便從四面八方來到北門橋,在此買魚,北門橋東北側有條路名喚魚市街,正是由此而來。漸漸地,北門橋成了商業區,各色提供日常生活用品的商人均彙集於此。就連嚴令禁止民間商業貿易的太平天國,也曾在北門橋開設“買賣街”。

「發現南京」北門橋上走過的那些年

▲北門橋完成橋面混凝土澆築圖

狀元故居

南京城市史專家認為,明清時期南京主要有3大商業中心,城北是下關,城南是夫子廟,城中便是北門橋。

下關的繁榮是因為全國各地來往的客商沿長江而下,在下關碼頭上岸,同南京本地老百姓沒有太多關係。和本地人關係親密的還是夫子廟和北門橋。不過北門橋的熱鬧,與十里秦淮夫子廟的熱鬧還不同。

夫子廟是科舉考試之地,遠道而來的學子進京趕考一次不易,未中之人便居住在周圍,等待來年的考試,因此充斥著夫子廟、秦淮河的是畫舫夜歌,鶯歌燕舞,流的是金,淌的是銀。北門橋則不然,它是貼近普通老百姓的,沒什麼珍饈異饌,但花樣豐富,貨色水靈,充滿生活氣息。

「發現南京」北門橋上走過的那些年

▲現如今的夫子廟,曾是科舉考試之地

不過有這麼一個人,他一腳從北門橋的市井跨進了夫子廟的廟堂,他就是南京地產狀元焦竑,至今還有個地名與他有關——“焦狀元巷”。

焦竑,字弱侯,生於明嘉靖年間,萬曆十七年(1589年)狀元及第,官至翰林院。 家住北門橋畔的焦竑,據說由於距江南貢院考場比較近,考試這天他相當不緊張地帶上筆墨文具從家中步行前往,結果出門不遠經過一處住宅時,忽然樓上有人潑了一盆水,水落地上發出叮噹聲。焦竑走近一看,發現有一隻金鐲。當他抬頭去招呼時,窗戶已經緊閉。焦竑擔心主人焦急,居然也不去考試了,悶坐在這家門前等其來尋。終於物歸原主,可是焦竑已經錯過了入場時間,他只能無奈折返。沒想到考場突然失火,考生被疏散,待火滅後又重新點名進考場,焦竑僥倖有了機會,第一榜就中了舉,第二年會試中了進士,經殿試,取得一甲,中了狀元。這一喜訊轟動一時,焦竑出生的這條小巷也被大家稱之為焦狀元巷。

「發現南京」北門橋上走過的那些年

▲圖為南京地產狀元焦竑畫像

文藝舊夢

北門橋東原有洪武街,民國年間被拓併入珠江路。橋西不遠便是袁枚的隨園所在。《紅樓夢》第四十七回中,寫柳湘蓮“跨馬直出北門,橋上等候薛蟠”,過了橋“漸漸人煙稀少”,“且有一帶葦塘”,與袁枚“北門橋轉水田西,路少行人鳥漸啼”的描寫,正相吻合,可見那“北門外頭橋”,即是以北門橋為原型。

北門橋橋北有一處地名叫唱經樓,最早也說是有樓的,還是明成祖仁孝皇后所建。仁孝皇后是徐達的大女兒,但她的孃家人擁戴建文帝,始終拒絕與明成祖朱棣合作,她選擇在這交通道口建唱經樓,心思未免有些微妙。也有人說唱經樓始建於南唐,是李後主的懺經樓。民國年間鴛鴦蝴蝶派的張恨水曾住在那一帶,後來以附近的市井故事為原型,寫成了長篇小說《丹鳳街》,同住在丹鳳街的還有一個胡蘭成,因了張愛玲的緣故名噪一時。

「發現南京」北門橋上走過的那些年

▲圖為北門橋

1992年3月,北門橋被列為第二批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一塊保護碑石上的寥寥數語介紹了它的過往:始建於南唐,因橫跨都城北門外的楊吳城濠,故名。因旁有清化坊,又名清坊橋。原為一座長約30米、寬19米許的3孔橋址。1955年拓寬道路時,保留了明代重修橋樑的半邊,橋基、橋墩仍為明代舊物。 為使北門橋古橋不遭損壞,1994年12月,南京市玄武區政府在其東側重新建造了一座可通機動車的橋樑,也叫北門橋。原有的北門橋,也就變身為後來這座北門橋的人行道,鮮為人所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