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的20年:從「嚎啕大哭」到「不想看別看」

如果說內地有哪位導演最有資格說“久違賀歲檔”這樣的話,那一定是馮小剛。20年前,由他執導的內地史上首部賀歲檔影片《甲方乙方》正式開啟了內地賀歲檔的歷史,此後20年裡,他又陸續拍攝了11部賀歲檔影片,完整地見證了中國賀歲片的發展。

從最早為了獲得拍電影的機會,放棄文藝片開始拍馮氏喜劇,到後來追求自己想拍的電影屢次遇冷而潸然淚下,雖然馮小剛的職業生涯一直緊緊和“賀歲檔”綁定在一起,但在“賀歲”之外,他一直在尋求一個自我表達的機會。

過去政策不允許,後來市場不歡迎,馮小剛一直在外界給他劃定的圈子裡小心前行,直到近兩年,他才漸漸放下種種顧慮不再去想票房,痛痛快快去拍電影,拍一部像《芳華》這樣關於他自己的電影——哪怕這種變化,會讓他丟掉“最賣座導演”的位置,會讓他顯得與這時代有些格格不入。

“我一輩子沒有出圈,我快60了,老想做一點出圈的事。”

2015年《老炮兒》上映時,馮小剛曾對媒體說:“我和老六一樣,跟這個時代都有點兒格格不入。”

馮小剛的20年:從“嚎啕大哭”到“不想看別看”

這話若放在二十年前,一定沒人相信。在許多當年和他共事的人看來,愛說好話、十分油滑的馮小剛一定是最能融入到一個時代中的人,因為沒人比他更懂得“妥協”所能帶來的好處。當年,為了能拍電影,他逢人必稱“老師”,好話一串一串的,坊間至今還流傳著許多他拍人馬屁的軼事;此後拍片陸續受挫,他又暫時放棄了自己想拍的文藝片,轉而去拍商業喜劇,哪怕有些作品並不真的是他想拍的。

正是因為懂得讓步、變通與妥協,在很多同年代的導演逐漸因無法被市場接受而淡出大眾視野的時候,馮小剛卻能一步步由一個美工成長為中國最具有票房號召力的導演。但這也意味著,他必須像當年拍《一聲嘆息》時那樣,承受妥協所帶來的掙扎,一位觀眾在《我不是潘金蓮》的豆瓣影評裡說:“很多文藝工作者的苦悶就在於,他們最受歡迎的作品,很可能並不是自己想創作的。”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007年,隨著名氣和影響力越來越大,馮小剛需要妥協的地方變少了,這位曾說“一個人不能變成一個盈利的機器,賀歲片、喜劇好,你就沒完沒了拍這個”的導演開始找尋自己真正想拍的東西。這一年,馮小剛第一部非喜劇類賀歲檔電影《集結號》上映,他說:“2007年,我拍了《集結號》,從那兒開始我的創作就轉身了。”

《集結號》後的十年裡,馮小剛共拍攝了7部電影(包括《芳華》),雖然影片還是集中在賀歲檔,但純粹的“賀歲片”卻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九四二》和《我不是潘金蓮》這樣更具現實意義的影片。

馮小剛的20年:從“嚎啕大哭”到“不想看別看”

或許是離開了熟悉的領域,馮小剛不再像過去那般“得心應手”。馮小剛轉型這些年,正好趕上中國電影市場爆炸式增長的那些年,10億+的作品不斷湧現,破億已經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成績了。但馮小剛非但沒有趁勢打造出一部10億+的作品,單部作品的票房佔比與排名反倒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馮小剛的20年:從“嚎啕大哭”到“不想看別看”

《一九四二》上映前,馮小剛發了一條微博:“我為此賭上之前12部影片積累的人氣,我相信我對觀眾的判斷。我也做好了心理準備,即使輸得精光也無憾。”可當電影正式上映後,這部投資高達2億的電影最終只收獲了3.6億票房,而同期的徐崢電影處女作《泰囧》成本只有它的一半,卻拿下了創歷史的12億票房。

這一次,馮小剛又哭了。他和主演張國立喝了幾次酒,常常喝著喝著眼淚就掉下來。事後張國立感慨:“如果十九年前拍或者十九年後拍都沒有問題,但現在這個時代要笑聲,不要磨難,大家對這個東西不太感興趣。”

為此,馮小剛憤怒過,甚至還曾多次向觀眾和市場開炮,抱怨稱自己認真拍的電影不好賣,“瞎拍”的卻總是能買大錢。

但值得欣慰的是,相比於過去只能“放棄”,如今即使可能失敗,馮小剛也有了更多的選擇。《一九四二》失利後,出於對資方的愧疚(早年間的經歷也讓他一直對這類事情有些耿耿於懷),他和老搭檔王朔合作了《私人訂製》,儘管電影本身深受詬病,但卻賣出7.1億,也算是把《一九四二》的坑給補上了。

馮小剛的20年:從“嚎啕大哭”到“不想看別看”

“賺錢的目的是拍自己喜歡的電影,折了也不用愧對金主。”或許是有了這層底氣在,不必再因內疚而束手束腳,等到拍《我不是潘金蓮》時,馮小剛幾乎已經拋下“妥協”,轉為“任性”了。電影的圓形畫幅早在開拍之初就遭到許多人的質疑和反對,可馮小剛仍舊堅持要這麼拍,他覺得“圓”更能表達他想表達的那種荒誕。相傳在拍攝期間,他還和王中磊帶去探班的大佬吵了起來,並宣稱:“我就這麼拍,你們不喜歡看別看,沒人投資我投,我自己看。”

“每一個導演都希望有更多的觀眾走進電影院看他的電影,但是你不能把你拍電影的終極目的變成是賺錢。我覺得那我就可以不做這件事兒了,我不能被這個綁架了。所以我其實還是應該當在能夠掌握一些資源,一些話語權之後,拍一些在我心裡可能認為更有價值的東西。”《我不是潘金蓮》的票房成績也算不上好,單從排名和佔比來看甚至創造了馮小剛最差成績,但他本人倒是看開了:“現在票房前十名,二十名,都不是我,所以我覺得我倒反而一身輕鬆。”

正因如此,儘管《我不是潘金蓮》創造了其二十年來的“最差成績”,但他並沒有像當年那樣再拍一部《私人訂製》來補窟窿,而是轉頭就投入到同樣市場前景未知的《芳華》的拍攝中。

業內有種說法,馮小剛的“思想和語言輪廓都來自王朔”,之前的許多作品,他都一直在拍其他作家的故事,大眾化且受歡迎。而這一次的《芳華》,許多東西都來自他個人的體驗,他不止一次說起,拍攝緣由就是當年在文工團時,洗完澡後溼著頭髮的女兵為他所帶來的美好感覺。

馮小剛的20年:從“嚎啕大哭”到“不想看別看”

馮小剛感慨,他已經很難迎合當下的觀眾了,所以他更想拍能給他帶來更大樂趣的電影,拍一部年輕人可以帶著父母到電影院裡去看的電影,“他們看完這個電影回到家裡頭,大家吃飯的時候,可能會覺得父母突然變得想說話,想表達了。”

之所以會有這種變化,馮小剛本人曾發微博解釋道:“如果我三十歲我可以妥協,退而求其次,因為來日方長;但我已經快六十歲了,借社會新聞裡經常使用的一句形容‘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 ,我就不願意妥協了,因為時間無多。”

馮小剛說,他這叫“順心而為”。

馮小剛的20年:從“嚎啕大哭”到“不想看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