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20年:从“嚎啕大哭”到“不想看别看”

如果说内地有哪位导演最有资格说“久违贺岁档”这样的话,那一定是冯小刚。20年前,由他执导的内地史上首部贺岁档影片《甲方乙方》正式开启了内地贺岁档的历史,此后20年里,他又陆续拍摄了11部贺岁档影片,完整地见证了中国贺岁片的发展。

从最早为了获得拍电影的机会,放弃文艺片开始拍冯氏喜剧,到后来追求自己想拍的电影屡次遇冷而潸然泪下,虽然冯小刚的职业生涯一直紧紧和“贺岁档”绑定在一起,但在“贺岁”之外,他一直在寻求一个自我表达的机会。

过去政策不允许,后来市场不欢迎,冯小刚一直在外界给他划定的圈子里小心前行,直到近两年,他才渐渐放下种种顾虑不再去想票房,痛痛快快去拍电影,拍一部像《芳华》这样关于他自己的电影——哪怕这种变化,会让他丢掉“最卖座导演”的位置,会让他显得与这时代有些格格不入。

“我一辈子没有出圈,我快60了,老想做一点出圈的事。”

2015年《老炮儿》上映时,冯小刚曾对媒体说:“我和老六一样,跟这个时代都有点儿格格不入。”

冯小刚的20年:从“嚎啕大哭”到“不想看别看”

这话若放在二十年前,一定没人相信。在许多当年和他共事的人看来,爱说好话、十分油滑的冯小刚一定是最能融入到一个时代中的人,因为没人比他更懂得“妥协”所能带来的好处。当年,为了能拍电影,他逢人必称“老师”,好话一串一串的,坊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他拍人马屁的轶事;此后拍片陆续受挫,他又暂时放弃了自己想拍的文艺片,转而去拍商业喜剧,哪怕有些作品并不真的是他想拍的。

正是因为懂得让步、变通与妥协,在很多同年代的导演逐渐因无法被市场接受而淡出大众视野的时候,冯小刚却能一步步由一个美工成长为中国最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但这也意味着,他必须像当年拍《一声叹息》时那样,承受妥协所带来的挣扎,一位观众在《我不是潘金莲》的豆瓣影评里说:“很多文艺工作者的苦闷就在于,他们最受欢迎的作品,很可能并不是自己想创作的。”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7年,随着名气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冯小刚需要妥协的地方变少了,这位曾说“一个人不能变成一个盈利的机器,贺岁片、喜剧好,你就没完没了拍这个”的导演开始找寻自己真正想拍的东西。这一年,冯小刚第一部非喜剧类贺岁档电影《集结号》上映,他说:“2007年,我拍了《集结号》,从那儿开始我的创作就转身了。”

《集结号》后的十年里,冯小刚共拍摄了7部电影(包括《芳华》),虽然影片还是集中在贺岁档,但纯粹的“贺岁片”却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九四二》和《我不是潘金莲》这样更具现实意义的影片。

冯小刚的20年:从“嚎啕大哭”到“不想看别看”

或许是离开了熟悉的领域,冯小刚不再像过去那般“得心应手”。冯小刚转型这些年,正好赶上中国电影市场爆炸式增长的那些年,10亿+的作品不断涌现,破亿已经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成绩了。但冯小刚非但没有趁势打造出一部10亿+的作品,单部作品的票房占比与排名反倒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冯小刚的20年:从“嚎啕大哭”到“不想看别看”

《一九四二》上映前,冯小刚发了一条微博:“我为此赌上之前12部影片积累的人气,我相信我对观众的判断。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即使输得精光也无憾。”可当电影正式上映后,这部投资高达2亿的电影最终只收获了3.6亿票房,而同期的徐峥电影处女作《泰囧》成本只有它的一半,却拿下了创历史的12亿票房。

这一次,冯小刚又哭了。他和主演张国立喝了几次酒,常常喝着喝着眼泪就掉下来。事后张国立感慨:“如果十九年前拍或者十九年后拍都没有问题,但现在这个时代要笑声,不要磨难,大家对这个东西不太感兴趣。”

为此,冯小刚愤怒过,甚至还曾多次向观众和市场开炮,抱怨称自己认真拍的电影不好卖,“瞎拍”的却总是能买大钱。

但值得欣慰的是,相比于过去只能“放弃”,如今即使可能失败,冯小刚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一九四二》失利后,出于对资方的愧疚(早年间的经历也让他一直对这类事情有些耿耿于怀),他和老搭档王朔合作了《私人订制》,尽管电影本身深受诟病,但却卖出7.1亿,也算是把《一九四二》的坑给补上了。

冯小刚的20年:从“嚎啕大哭”到“不想看别看”

“赚钱的目的是拍自己喜欢的电影,折了也不用愧对金主。”或许是有了这层底气在,不必再因内疚而束手束脚,等到拍《我不是潘金莲》时,冯小刚几乎已经抛下“妥协”,转为“任性”了。电影的圆形画幅早在开拍之初就遭到许多人的质疑和反对,可冯小刚仍旧坚持要这么拍,他觉得“圆”更能表达他想表达的那种荒诞。相传在拍摄期间,他还和王中磊带去探班的大佬吵了起来,并宣称:“我就这么拍,你们不喜欢看别看,没人投资我投,我自己看。”

“每一个导演都希望有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看他的电影,但是你不能把你拍电影的终极目的变成是赚钱。我觉得那我就可以不做这件事儿了,我不能被这个绑架了。所以我其实还是应该当在能够掌握一些资源,一些话语权之后,拍一些在我心里可能认为更有价值的东西。”《我不是潘金莲》的票房成绩也算不上好,单从排名和占比来看甚至创造了冯小刚最差成绩,但他本人倒是看开了:“现在票房前十名,二十名,都不是我,所以我觉得我倒反而一身轻松。”

正因如此,尽管《我不是潘金莲》创造了其二十年来的“最差成绩”,但他并没有像当年那样再拍一部《私人订制》来补窟窿,而是转头就投入到同样市场前景未知的《芳华》的拍摄中。

业内有种说法,冯小刚的“思想和语言轮廓都来自王朔”,之前的许多作品,他都一直在拍其他作家的故事,大众化且受欢迎。而这一次的《芳华》,许多东西都来自他个人的体验,他不止一次说起,拍摄缘由就是当年在文工团时,洗完澡后湿着头发的女兵为他所带来的美好感觉。

冯小刚的20年:从“嚎啕大哭”到“不想看别看”

冯小刚感慨,他已经很难迎合当下的观众了,所以他更想拍能给他带来更大乐趣的电影,拍一部年轻人可以带着父母到电影院里去看的电影,“他们看完这个电影回到家里头,大家吃饭的时候,可能会觉得父母突然变得想说话,想表达了。”

之所以会有这种变化,冯小刚本人曾发微博解释道:“如果我三十岁我可以妥协,退而求其次,因为来日方长;但我已经快六十岁了,借社会新闻里经常使用的一句形容‘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 ,我就不愿意妥协了,因为时间无多。”

冯小刚说,他这叫“顺心而为”。

冯小刚的20年:从“嚎啕大哭”到“不想看别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