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十五盂蘭盆節、中元節、「鬼節」,三者之間有聯繫嗎?

盂蘭盆節,亦稱盂蘭盆齋、盂蘭盆會,是每逢夏曆七月十五日佛教徒舉行的以供養三寶、超薦七世現世父母及歷代祖先、施食鬼神為內容的佛教節日。

盂蘭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譯,意譯“救倒懸”,比喻亡者之苦有如倒懸,痛苦之極,應即往解救。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會,其根據是《盂蘭盆經》,此經為西晉竺法護所譯。經中說:釋迦弟子目連得到六神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天眼觀視世間,看到死去的母親已轉生為餓鬼,不得飲食,餓得皮包骨頭,如處倒懸。目連悲哀,以 缽盛飯往餉其母,但母得缽飯,未及入口,飯食即化為灰炭,不得飲食。目連悲號泣涕,求佛救度。佛告訴他說:“十方眾僧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雨季結夏安居結束之日),當為七世父母及現世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挺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由此功德,“現世父母、七世父母、六種親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復有人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受無量快樂”。

農曆七月十五盂蘭盆節、中元節、“鬼節”,三者之間有聯繫嗎?

經中又說:“若有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萬民庶人,行孝慈者,皆應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飲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得生天生中,福樂無極”。因為目連救母的故事,佛教中便有了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會。

《法苑珠林》卷六十二引《淨土盂蘭盆經》說:十六國王及諸居士、夫人聞佛說目連救母的故事,各造種種寶盆盛以飲食,獻佛及僧,大概印度當時已流行盂蘭盆會了。

農曆七月十五盂蘭盆節、中元節、“鬼節”,三者之間有聯繫嗎?

《佛說盂蘭盆經》:“目連悲哀,以缽盛飯往餉其母,但母得缽飯,未及入口,飯食即化為灰炭,不得飲食。目連悲號泣涕,求佛救度。”

農曆七月十五盂蘭盆節、中元節、“鬼節”,三者之間有聯繫嗎?

相傳中國最早舉行盂蘭盆會的是梁武帝,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七載,大同四年(538)梁武帝幸同泰寺,始設盂蘭盆齋。後來目連救母的故事在中國廣為流傳,婦孺皆知,而盂蘭盆會也因此盛行起來。《法苑珠林·祭祀篇》載,唐代凡國家大寺如長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獻供,種種雜物,及輿盆,音樂人等,並有送盆官人,來者非一。

民間施主亦到各寺院奉獻盆及種種雜物。《佛祖統紀》卷四十一、五十一等記載,唐代宗在大曆元年(766)在宮中內道場舉行盂蘭盆會,設高祖以下七聖位。建巨幡,各以帝名綴幡上,自太廟迎入內道場。每逢此時,長安諸寺都作花蠟、花瓶、假花、果樹等,精心點綴,各競其妙。常例皆於佛殿前鋪設供養,傾城巡寺隨喜,競修功德。

農曆七月十五盂蘭盆節、中元節、“鬼節”,三者之間有聯繫嗎?

到了宋代,盂蘭盆會仍然盛行,但供養佛僧的內容逐漸減弱,而超薦亡靈的色彩有所增加,從以盆供僧轉變為以盆施鬼,目的是救度死去的亡靈。道教中有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之說,“三官”也稱“三元”。天官賜福,生於正月十五日,為“上元”;地官赦罪,生於七月十五日,為“中元”;水官解厄,生於十月十五日,為“下元”。道教吸取了佛教的有關教義,宣傳七月十五日地官下降,能定人間善惡,於是,道士們在這一天日夜通經,據稱能使餓鬼囚徒得到解脫。佛教採取了道教中元節的說法,稱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節為“中元節”,後來,又俗稱“鬼節”。

農曆七月十五盂蘭盆節、中元節、“鬼節”,三者之間有聯繫嗎?

《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裁,中元節期間,寺廟印賣《尊勝陀羅尼經》和《目連經》,街上有人賣冥器包括鞋靴、帽子、衣服等,又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面織成燈窩狀,稱“盂蘭盆”。盆上掛著衣服、冥錢等,用火燒化,以祭奉祖先亡靈。

人們還常演出目連救母雜劇,到十五日止,觀者甚眾。宋代民間均以此日具素饌享先祭祖,畫目連救母像,作紙船、冥錢、竹盆等奉祠,而寺院也於此日為施主建薦亡祭祖的盂蘭盆會。此後,盂蘭盆節逐漸成為中國民間祀奉祖先、超薦亡靈的民間節日。

後來,民間又把中元節改在七月十四日,據說在宋代末年中元節前夜,人們正準備過節,突然元兵入侵,大家只好提前一天舉行祭祖儀式,此後相沿成習,就將七月十四日當作中元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